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实践与探索*

2019-02-17 18:03赵海鹏谷艳芳肖保林
生物学通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动物学专业学生

赵海鹏 谷艳芳 肖保林**

(1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河南南阳 473061)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相关专业学生从课堂和实验室走向大自然,强化对动物物种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动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 是教学方案中实践环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是课堂教学和实践相联系的必要方式[1-4]。 在野外实习中训练学生观察、记录、物种识别、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等技能,全面认识自然界及整个生态系统,可以检验、补充、拓展及深化理论知识,对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独立工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2-5]。笔者多年组织实施本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不断总结探索,积累了些许经验,兹此分享。

1 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丰富实习内容

在实习实施过程中, 实习地点及其生境并非一成不变的;即便同一个实习区域,驻地不同,有时也会有微生境的差异。鉴于此,笔者在组织实施动物实习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实习内容的安排。

2013年在河南南阳伏牛山地实习期间, 在驻地附近的溪流发现了蛙类成体及蝌蚪, 且溪流附近地势安全, 故因地制宜增加了两栖类采集和识别的实习内容。结合蛙类皮肤光滑裸露且多腺体、易失水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实际观测到的栖息环境, 重点阐述蛙类选择湿润栖息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学生充分理解两栖类虽已登陆但并没有完全摆脱水的束缚, 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栖生活[6]。 指导学生使用检索表开展采获物鉴定工作, 最终确定所采集蛙类系太行隆肛蛙(Ferirana taihangnicus)。因该物种模式产地为河南济源太行山区,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讲解了物种模式产地的相关知识, 介绍该蛙的发现命名过程, 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使其体会到动物研究对象就在身边, 需要的是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拥有基本科学素养。

2014 年在南阳实习期间继续组织开展夜间两栖动物实习,在驻地附近发现正处于繁殖期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观察并拍摄到抱对行为及其平铺于水面的漂浮性卵。教师向学生展示讲解了两栖类的繁殖行为及生境,使学生深刻领会了“两栖动物登陆不彻底”,充分理解了“两栖动物繁殖需要回到水域,即未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6],进一步加深对两栖动物栖息环境选择要求的理解。

2015 年,实习转入信阳大别山区,驻地刚好濒临南湾湖水库, 因地制宜开设了为期1 天的鱼类实习,包括:囤鱼库和各种网具的实地观摩,当地渔业的捕捞方法与主要渔获物的捕捞量和销售量介绍;教师现场结合渔获物开展讲解,介绍鱼类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之后选取各类渔获物带回驻地,进行解剖,结合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讲解食性、生活水层等和形态结构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这一实习内容至今已持续3 年,效果斐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引导学生明确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热爱。

2 更新装备,充分利用网络和掌上媒体

野外进行鸟类识别实习时,望远镜曾为必不可少的观测工具。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鸟类活动性强,在望远镜的视野中停留时间短暂,教师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观察对象而进行及时的指导,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为此,笔者于2012 年为每个实习小组配备了2 台长焦数码相机 (42 倍),充分发挥其可摄录的特点,只要观察的学生拍摄到影像,整个小组或调查队伍就可以此为基础开展识别讨论,增强了鸟类野外识别学习的效率。

手机等掌上数码设备现已十分普及, 利用这些电子终端, 将相关的教学信息推送至每一位学生,是一种高效便捷的途径[7],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实现信息灵活、实时和准确地推送[8]。

在实习前,依托教学网站与实习小组“群”(微信群或QQ 群),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将与实习相关的电子参考书发给学生, 让学生提前安装相关专业软件并学会使用, 例如用于鸟类识别的APP“中国野鸟速查”、用于定位和轨迹记录的APP“户外助手”等。 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手机等电子终端上随时查找相应内容, 也可利用电子终端将野外观察和发现实时记录下, 遇到无法鉴别的动物或疑惑时,可上传到实习“群”,开展“线上”交流与讨论,即时性强且具有广泛性,一位学生上传的图片或问题, 解答后全体实习学生都能且能反复收看收听。 这种“线上”网络平台学习与“线下”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9],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笔者将这种方式引入到课堂授课,例如讲授鸟纲时, 结合课堂内容开展校园及其周边鸟类的观察活动,按小组分发数码相机,并组织学生安装学习专业软件,布置观察任务,要求提交观察报告。通过课堂教学,为相关野外实习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加强管理,降低工具损毁率

在野外实习中,捕虫网损毁率较高,多因学生使用不规范所致, 而通过讲解使用要领并强调按要求使用,往往并不奏效。 为此,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逐渐调整管理方案,除讲解使用要领外,另规定工具损毁和小组成绩挂钩, 工具损毁率高者将影响全组成绩;工具发生损毁要追查到人,小组长和当事人都要提交详细的损毁说明, 视情况责令损毁者给予等价或半价赔偿, 若完成自行修复可免予赔偿。 这一规定十分奏效,2017 年暑期实习中,20 张捕虫网仅有1 张发生轻微损毁。

4 完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互相监督,增强集体意识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 动物学野外实习考核多局限于昆虫识别的闭卷考试, 这除了因为昆虫部分在动物学实习中所占比重较大外, 还因为昆虫的标本体积小,易获取,便于准备考试内容。 随着实习内容的拓展, 笔者逐渐开展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替代闭卷考试。 组织形式为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代表全组汇报, 并允许本组任一名学生进行补充,然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提问,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回答问题的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合实习表现、标本采集制作情况等给出动物学实习成绩,作为实习综合成绩的组成部分。汇报过程中实习教师及时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 并对所涉科学性问题尤其错误之处进行指出和更正。该方法锻炼了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提供了登台讲话的训练和实践机会, 同时促使学生互相督促,增强各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提升了动物学实习效果。

5 加强思想教育,开拓学生视野

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是不可分割的[10]。 在动物学野外实习中, 笔者尽可能将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 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中高考志愿调剂生源比例较大,生物科学专业有培养中学师资的培养目标,但该专业学生由于对中学教师的工作内容不甚了解, 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再结合学生缺少对野外实习情况的了解,笔者在实习伊始,即邀请从教多年的资深生物学教师到驻地,以“我的野外实习回顾”和“中学教师的苦与乐”为题与实习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对专业和野外实习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专业思想和实习态度。

此外,还邀请实习地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辖区内的物种资源情况和所属部门的功能职责,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南湾湖水库开展鱼类实习时,邀请南湾湖水库管理局渔政站负责人为学生讲解南湾湖渔业状况、大水面捕捞方法及渔政站职能范围。 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时,组织参观保护区管理局,邀请该局相关负责人员现场介绍保护区情况并发给学生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料。 2017 年实习时, 邀请了信阳市林业局野生动、 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科负责人到驻地,为学生介绍信阳市的动物资源情况及其所在科室业务范围等。

值得一提的是, 南湾湖水库管理局渔政站的人员,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员及其下辖白云保护站、朱鹮繁育站的诸多人员,在给学生现场介绍时, 展示了对工作岗位的熟悉和热爱。他们的工作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执着,让实习师生体悟到敬业爱岗之美,赢得了实习师生的尊重。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了解了实习地的物种资源情况和相应政府部门的职责职能, 认识到环境和物种资源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职能部门的管理经验与困惑,开拓了视野,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认识, 并以学以致用的观念看待实习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牢固专业思想。

6 结语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动物学专业学生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