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社会工作:缘起、内涵与实务

2019-02-19 01:20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受助者案主社会工作者

林 典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上海,201620)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反贫困治理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而在此次反贫困治理工作中,社会工作被确立为重要的专业设置。由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从政策高度肯定了社会工作在反贫困治理中的作用,部分学者也从理论层面论证了社会工作参与的优势、功能及创新思路。[1-5]然而,现有的论述似乎更强调社会工作介入的非经济协助优势,如《意见》中所提到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关系调适、能力提升等社会服务的新兴力量”[6],却对社会工作所能提供的经济性协助的助人优势,如金融知能①培育、金融治疗、资产建设等探讨较少。金融问题也是导致贫困人口致贫的重要因素,[7-10]社会工作在参与反贫困治理工作时,也应重视对受助者提供适切的金融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曾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为服务对象,尤其是经济弱势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但规划并未对金融服务作具体界定,全文提及的金融服务也主要涉及传统金融机构(各类银行)和类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金融服务的范围偏窄。[11]而且这些营利性机构所持的利润导向动机是否能提供合适的产品给经济弱势群体?黄进等认为,经济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很难享受到他们需要的、无偿或抵偿的产品与服务,而不得不使用高风险的非主流产品。[12]受助者要获得这些金融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能,虽然规划也提及要加强对公众的普惠金融教育及金融权益保护,但并没有提及具体负责的专业机构和主责工作人员。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而言,其金融知能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改变过程。而且金融服务往往与受助者所面临的其他需求纠缠在一起,如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经济独立需求、儿童抚养需求、个人精神健康治疗需求等,要培育其金融知能,也要同时关注解决这些需求。[12]显然,传统的金融机构并不能胜任此工作,而社会工作有为经济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提供服务的优良传统,其所积累的经验如果再结合一定的金融知能,将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适切的金融服务,亦能更好地发挥反贫困治理工作的成效。

将金融议题和社会工作相结合正是目前金融社会工作实践和探讨的重点。在美国,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已得到专业的认可和推动,并被纳入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的继续教育认证系统,相关的理论和实务也得到快速发展。[13-14]而我国对金融社会工作相关的讨论还很缺乏。在当前反贫困治理背景下探索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和概念,并阐述金融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最后探讨我国金融社会工作发展策略。

一、金融社会工作缘起

金融社会工作是由Reeta Wolfsohn于2003年创立的。[8]其根源于1997年Wolfsohn对女性因工作排斥问题以及1996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所推出的PRWORA(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Opportunity Reconciliation Act)对女性经济和债务的不利影响现象的关注。[15]PRWORA提出以“贫困家庭临时援助”(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方案取代自1935年来长期影响美国低收入户以及单亲母亲的“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方案。该援助方案强调“以工作代替福利(Welfare to Work)”的原则,要求受助者必须接受职业训练和临时性工作安排才可获得儿童照顾、交通、租屋以及过渡期的健康照顾救助服务。[13]但该方案并未充分考虑到受援助者,尤其是女性所受到的就业排斥、低识字率、低工资以及单亲母亲照顾儿童的压力等问题。该方案不仅没有强化福利保障系统,反而破坏了已有的保障体系。[16]Wolfsohn认为,这种政策的变迁对于个人尤其是对于女性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她为此专门创造了一个单词——“Femonomics”(金钱的性别),意指女性所受到的上述政策性转变影响的冲击。[15]同时,Wolfsohn在早先金融治疗的实践中也发现,案主内在有希望掌控自己生活以及金钱的需求,却受困于金融理财知识的缺乏、对金钱概念的迷思以及现实的债务压力。常规的金融治疗并不足以解决个案问题,于是,她开始尝试在常规的金融治疗中发展金融教育和心理社会的金融活动以帮助案主。[8]这些实践最终促成了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金融社会工作源于对这些现象的关注和讨论以及这些早期的实践,并最终拓展到其他领域。

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可追溯到社会工作扶贫济困的传统。历史上,无论是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还是睦邻中心(Settlement House)的建立,均强调对受助者金融知能的重视,并鼓励他们勤俭和储蓄。当时的一些慈善组织会社为此专门发起一系列项目,如小额储蓄银行、储蓄券、家政指导等,以提升受助者的金融管理能力。同时期的一些睦邻中心组织还发动居民通过日常接触和以社会学调查的方式了解邻里的金融困难,以此对受助者提供金融知能的指导。此后,随着对家政服务经验的融合,社会工作者不断扩展对受助者金融知能的相关服务,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社会工作由此发展的重要工作却在进入大萧条时期后开始慢慢消退,当时的社会工作者要么热衷于临床实务,注重对案主心理层面问题的治疗,要么热衷于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展,反而忽视了对案主金融能力的建构和教育的推行。[17]由此,对案主提供金融知能的服务已非社会工作实务和学术领域讨论的重点。但这一切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08—2009年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弱势群体的经济困境,又引发了社会工作者提高对服务对象金融知能的培养及相关教育的重视。[13]正如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所言:在21世纪的美国,追求金融福祉(well-being)是每个人的职责,但有研究发现许多美国人没有能力现实这一目标。而社会工作者有着长期与低收入和少数族裔家庭工作的历史,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能帮助民众调适他们的行为,加之社会工作者有着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和赋权的能力,使得社工能成为帮助美国民众掌控他们金钱和生活的最适宜的专业。[18]

总之,目前金融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一个日益增长的新兴领域。[14]

二、金融社会工作内涵

金融社会工作还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和明确的界定。作为金融社会工作的创始人,Wolfsohn在早先从事金融治疗的工作中发现,许多案主表示想要改善他们的金融境况,但内心却难以与金钱建立联系,不愿谈论金钱,害怕管理金钱以及不愿意改变他们的金融行为。缺乏金融知识无疑是问题的部分原因,但协助案主获取基本的金融技巧和工具并不会导致其账单按时支付、储蓄增长、债务减少或改变投资行为。最后她认识到金融问题和窘困实与个人贫弱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有直接关系,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等才是影响个人金融稳健的重要因素。[15]因此,她认为,金融社会工作是增强自我觉知、提供金融知识和帮助案主整合日常生活中金融决策的模式,它主要聚焦处理驱动案主的金融行为(如储蓄、借贷、投资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藉由金融治疗和金融知能的运用,协助案主厘清与金钱的关系,发展管理金融压力的技巧,减少破坏金融福祉的行为,解决影响其金融行为的情感问题,进而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整体福利。[19]

Wolfsohn的界定比较偏向金融社会工作的临床实务,2008年开展金融社会工作教育项目的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又从另一角度对金融社会工作做了解读。它认为,金融社会工作是指协助个人、家庭和社区,尤其是弱势群体提高经济稳健和金融福祉的社会工作实践,包括面向个人和家庭的直接实践,利用评估和干预的措施,增强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经济资产,进而协助他们建立或重建金融安全;与整个社区合作,构建金融支持体系,提供信贷、适宜的金融产品、有效的公共收益和经济支持的适当渠道;开展政策倡导,关注宏观金融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金融利益。[20]

此外,Sherraden等人还进一步将资产累积的概念整合进金融社会工作,他们综合各家言说认为,金融社会工作是透过增加宣扬金融服务、资产累积机会以及金融教育及引导来提升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福利。它关注的对象是经济困难的人群以及社区,包括低收入、少数族群、儿童、少年、老人以及失能者。[21]

综上所述,金融社会工作更强调对受助者的金融问题积极协助,其本质还是社会工作。它关注的对象侧重于因受金融问题困扰,如金融知能不足、金融观念迷思、资产累积能力不足、金融排斥等而陷入经济困难的人群,通过对金融服务方法的利用,如金融知能的教育、金融治疗、金融倡导、资产建设等,以帮助服务对象提升其金融福祉,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

三、金融社会工作实务

Wolfsohn在其在所著的《Financial social work:Basics and Best Practices》一书中对金融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她认为,金融社会工作者要秉承三个核心原则。第一,把继续教育、激励、自我确认、奉献、支持、指导、同情、理解、工具、技能和希望有机结合起来,以使人们能够对个人的金融转变做出正确选择。第二,个人对金钱和生活的掌控是非常个人的、具隐私和情绪的选择,而这往往是每个人每天、每周、每月甚至是每时每刻都要做出的决定。这就要求以持续教育、激励和支持来吸引案主参与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第三,为实现可持续的、长期的金融行为改变,金融社会工作要协助服务对象做出选择,并达成持续改变的承诺。而要推动案主长期的金融行为转变,金融社会工作需要重视对四项核心要素的认知。其一是金钱的心理社会面向。个人所开展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往往反映了他对待金钱的想法、情感和态度,而这又受到个人对于金钱潜意识的影响。因此,了解一个人的金融行为需要从心理社会层面去理解。其二是与金钱的关系。个人与金钱的关系会严重影响到其财务状况,这种关系可以是绝望的、悲观的、可容忍的、乐观的或是稳健的。当这种关系是健康的时候,个人的金融环境是健康的,反之亦然。其三是金融行为。与金钱的关系影响到个人的金融行为,金融行为又决定着个人的财务状况。然而,个人的金融行为是社会化的结果,与个人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其四是金融资讯和知识。缺乏金融资讯和知识是个人产生金融恐惧的原因之一,金融社会工作者应尊重个体的差异,鼓励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理财方式。[15]

对此,金融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模块。第一,对金融基础知识的认知,包括金融社会工作改变模式的概述、提升个人金融意识、改善金融环境、增强理财技巧等。第二,对信用和债务基础知识的认知,包括对债务知识的深度认知、区分好的与坏的债务、信用报告的认知、信用咨商、破产管理等。第三,制定个人储蓄与消费计划,包括知晓个人消费模式、知晓个人消费的诱因和习惯、树立将个人储蓄与消费计划作为金融稳健基础的观念、通过该计划的制定来实现金融重点和目标。第四,对储蓄和投资基础的认知,包括基础投资条款及选择的学习以及诸如投资组合、保险、房产计划、财务规划、风险管理等方面相关内容的学习。第五,金融社会工作在个人和组织工作中的整合,主要内容涉及如何将金融社会工作连同其伦理规范、专业职责及标准整合进组织、使命、项目和个案工作中。[15]

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确立了金融社会工作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实务的内容。他们认为,微观金融社会工作实务内容应包括微观金融知能和资产积累能力的训练以及金融临床实务;中观与宏观金融社会工作实务应包括金融服务方案的规划、开发和设计,社区组织,政策倡导,组建联盟及研究等。[22]

从以上的论述可看出,金融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与传统社会工作的关注点实有较多不同。目前,金融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 金融知能培育

金融知能包括金融知识(financial literary)和金融能力(financial capability)两个层面。所谓金融知识是指个人能够知晓有关金融概念以便其能做出良好的金融决策,[23]通常包括预算、储蓄、投资、资产积累、花销、信贷、债务管理、规避掠夺性金融产品、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金融政策等知识。[24]已有的研究显示,金融知识的缺乏会制约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力度,[25]而金融知识的增加会推动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增加家庭在风险资产上的配置,投资行为会相应增加。[26]同时,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种类的多样性也有显著正向影响。[27]对于经济弱势群体而言,其获得金融知识的来源比较单一,金融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28]金融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之一就是提升服务对象,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金融知识。通常,金融社会工作者会采用社区教育、互助小组、个案辅导、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和掌握有关金融知识。

金融能力是建立在个体掌握金融知识的基础上而呈现出的理财、金融规划、金融决策、金融资讯获取等能力。[23]Wolfsohn在其提出的金融社会工作实务模块中,极其强调对服务对象的理财技巧、信用管理、制定储蓄和消费计划的能力、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金融能力的建设。在社会工作所服务的对象中,尤其是经济弱势群体,很多案主往往缺乏必要的金融能力,难以妥善使用金钱,而长期处于经济收支失衡的状态下。[29]要提升案主的金融技能,金融社会工作者通常会发挥导师、教育者、教练、使能者、赋权者、经纪人、顾问等角色为个案提供能力培育。如辅仁大学社工系成立的金融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在其开展的“安欣储蓄俱乐部”活动中,社工就扮演着教育者、使能者、顾问等角色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其金融能力。[30]

(二) 金融倡导

金融机会是指个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及影响其发挥金融技能的外部限制。[31]弱势群体在追寻其金融福祉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公平的金融机会,缺少金融支持、金融资讯的不足以及金融排斥是影响其获取公平金融机会的重要限制。[7, 10, 32]在强调普惠金融的背景下,为弱势群体倡导公平的金融机会是金融社会工作者扮演的重要角色。Goldberg认为金融社会工作开展的倡导策略应包括:加入政治性组织,以促使官方的选举减少对经济精英的依赖,并推动组织出台支持性措施,以减少不公平;游说政府创造直接就业机会;参加最低生活工资运动,以提升最低工资和所得税减免;通过强有力的工人运动,或者加入工会,倡导劳工改革能惠及更多工人(不仅仅是工会会员);督促针对贫困的改进措施,增加改革的潜在受益者和支持者;督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18, 33]其他的倡导策略还包括:寻求政府资金支持,以使支持性的金融社会工作服务能扩展到更多的低收入群体;为低收入社区增加金融服务和机构开展游说;与银行家和其他社区伙伴合作,以阻止掠夺性的金融行为。[18]

相对于金融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工作能与案主建立长期服务关系,能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有着天然的优势能为受助者提供金融知能相关的服务,而且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使命感,使其更能胜任为受助者,尤其是经济弱势群体提供金融倡导服务。[12]

(三) 金融治疗

美国心理学协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过去十多年的调查表明,金钱一直是美国民众面临的最重要的压力源。跟金钱相关的压力源还包括意外开支、退休储蓄、健康保险、高税收、低薪金、失业等。[34]对个体而言,遭遇金融压力会引发一系列情绪症状,包括焦虑、恐慌、抑郁、绝望、鼓励、失眠、无力和低自尊。对夫妻而言,金融压力也会削弱夫妻间的关系,如导致羞愧、自责、沟通不畅、愤怒、憎恨及缺乏信任,进而引发离婚和家庭暴力。[14]因此,针对遭遇金融压力的个人和家庭开展心理社会取向的金融治疗就显得尤为必要。Wolfsohn所创立的金融社会工作部分就源于对日益增长的夫妻金融治疗工作的实践。目前,Wolfsohn所创立的金融社会工作中心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全人”(whole person)金融健康治疗模式,其通过整合金钱、自我、行为、他人(others)、社会、生命周期(life cycle)、健康七个部分,为面临金融问题和压力的案主提供专业协助。[35]此外,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部分学者还结合家庭系统理论、叙事理论和艺术治疗创立了金融治疗的五步骤模式,并进一步提出金融家谱图、金融景观(landscape)和金融镜像(mirror)三种干预方法。[36]目前,美国金融社会工作中心、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美国金融治疗协会等均在开展金融治疗服务,并已形成一定的气候。

(四) 资产建设

个人的资产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金融性财富、有形财产和自然资源,无形资产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政治资本等。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而言,收入主要是为了短期消费而获取并使用,其并不能改善长期状况。而资产却可以贮存,可以长期积累与持有,其能为长期状况的投资提供保障与资源。[37]因此,注重对资产的积累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减贫的积极效果。而所谓资产建设的概念即是围绕资产累积和个人能力增长所进行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以及观念形态的建设过程。[38]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的“台北市家庭发展账户”即是典型的资产建设方案,该方案提供低收入户特定的存款账户,鼓励他们定期储蓄,并配合相关金融知能教育和互助网络的建构等,以达到财产累积和个人能力提升的资产建设目的,方案最终被证实具有良好的脱贫效果。[39]我国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社工站所开展的清平乡灾后重建项目亦是典型的资产建设方案。该方案通过筹划和推行一系列以社区为本的项目,包括生态旅游微型企业、口述历史项目、社区志愿者项目和广场文娱项目,开发了清平乡的金融资产、文化资产、社会资产和人力资产,最终帮助受灾农村重建家园。[40]

资产建设虽然是发展性社会工作常用的策略,但在具体实务中涉及大量金融性议题,还需要金融社会工作的配合。因此可以说,金融社会工作是使发展性社会工作能够具体实践与运作的工具和手段。[41]而帮助受助者开展资产建设也成为金融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内容。

此外,金融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还涉及对受助者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链接、金融服务方案的发展、金融社会工作研究、社区组织等领域。

四、我国发展金融社会工作的策略

如前文所述,在反贫困治理和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发展金融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曹福等人初步探索了金融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经验及策略,[42]巫正洪等人也初步总结了我国开展金融社会工作的可行性模式,[43]但现有论述还太少。本文拟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层面对我国发展金融社会工作的策略做探索性的阐述。

(一) 加强对社会工作从业者金融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极其庞大,他们对于金融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参与反贫困治理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应了解金融社会工作相关知识。许凤雅的研究发现,虽然社工长期与弱势群体一起工作,但多数情况下,社工受限于相关金融知能的不足而无法有效处理案主的经济问题。[44]我国可参考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做法,将金融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者的继续教育课程,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从业者,尤其是反贫困治理工作的社工进修金融社会工作课程,以提高其处理受助者金融问题的能力。

当然,金融社会工作的服务不仅适用反贫困治理工作,其他领域也可推广。一线社工督导除了自身进修外,亦可指导实习学生和前线社工学习金融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在实务中注重对案主金融问题的关注,积累金融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

(二) 鼓励高校培育金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金融社会工作应是跨学科整合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社会工作的知识,也要跨领域学习金融、财务和法律相关知识。在我国众多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财经类院校中,部分院校可率先整合校内资源,增设金融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完善金融社会工作教育机制,积极培育金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 鼓励专业共同体开展对金融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务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协会和学会可考虑增设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明确金融社会工作的相关标准。同时行业协会和学会可鼓励专业共同体开展金融社会工作相关议题的研究、实务和研讨,并研发金融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相关课程。另外,行业协会和学会也应积极与境外院校和机构交流,借鉴其开展金融社会工作的有效经验。

(四)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推动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

美国联合劝募基金(The United Way)于2015年开展的一份评估调查肯定了金融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该调查还强调组织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心理社会取向的金融知识的训练而受益。[45]因此,对社会组织而言,尤其是参与反贫困治理工作的社会组织,金融社会工作应有助于机构的运营和操作。[13]一方面,机构可积极与高校合作,帮助完善金融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及实习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机构自身在参与反贫困治理工作时,可鼓励实务工作者研修金融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并积极尝试开展金融社会工作相关实务。当然,对于其他领域的社会组织,甚至是部分营利性的金融机构,金融社会工作也有助于其创新服务和管理手段。

(五) 政府也应参与推动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所提到的电子商务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等均对被扶贫对象的金融知能和资产累积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规划并未提及如何提升服务对象这方面的能力,而金融社会工作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社会工作应是我国扶贫开发思路和方法的一种创新。一方面,我国政府可鼓励部分工作人员进修金融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培训应从相关主管领导到各相关系统职能部分的负责人,再到各系统内相关中层干部和部门工作人员。[46]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并督促地方政府完善相关配套。尤其是在扶贫开发领域,可鼓励增设社会工作岗位,加大对金融社会工作人才的招募。同时,政府也应考虑加强对金融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项目的购买。

注释

① 金融知能是金融知识和能力的简称,文中第三节有具体解释。

猜你喜欢
受助者案主社会工作者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