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城市群建设

2019-02-19 07:11张晓丽
社科纵横 2019年7期
关键词:城市群京津冀天津

张晓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天津 300191)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整体发展中的长期重要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产业空间再造。京津冀地区除了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型国际化城市之外,一些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果意义重大。

一、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特点

城市群顾名思义,就是由城市组成的群落,以同城化和一体化为特点。去年11 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实行融合发展。可见京津冀城市群已正式成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他地区城市群不同,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特点很是明显,而这种明显的特点也对本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两个特大型城市引领了本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其构建的是“高、精、尖产业结构”。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承担的是航运、金融创新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职能。这两大城市明晰的功能定位就为区域中其他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京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即已从“制造业为主的城市过渡到了以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城市,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意经济的转变……科技、知识、智力、文化等创新要素成为驱动城市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P06)这种高、精、尖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必将带动周围城市的相关产业,从而形成经济的协同。

天津的研发优势和航运优势,是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另一依托,现在天津正在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这种质量型发展思路对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带动和启示。天津肯定会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和服务型产业,“逐步降低石化、钢铁等污染耗能型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着力发展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绿色产业,以此推动天津第二产业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2]

其次,一些大中型城市也组成了自己的城市圈。京津冀地区城市很是密集,且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也就结合自身的特点且受到近距离城市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任何城市都是围绕着中心城市发展的或者说是受中心城市影响的,因为中心城市无论在人口、交通、公共资源、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就会对周围的城市形成足够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这也就是一些城市为什么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中心城市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在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中,除了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型国际型城市外,其他一些城市也开始形成了二级中心,之下还有三级中心,有的一些原本是县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周围镇区的中心,进而形成了泛意义的城市圈(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是城镇圈)。由此我们就可以说,所谓城市群实际上就是城市集合体,“是一个区域空间、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等要素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大系统中具有较强活力的子系统,无论在区域层次上,还是在相互联系的空间上,均具有网络性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3](P03)现在的城市群基本以行政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也正是由于经济的重地,才使得其城市群的中心位置更加稳固。比如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的石家庄,也是一个城市群的中心,周围的邢台、保定和一些县级城市围绕着石家庄,成为城市综合体,究其原因就在于石家庄对周围地区存在着较强的辐射力。

最后,京津冀地区的城市规模差距较大。虽然京津冀地区城市众多,但城市的规模差距明显,这与其他地区的城市群明显不同。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除了上海属于国际型大城市外,南京、杭州的规模基本接近,苏州、常州、无锡也基本属于同一“重量级”,再如珠三角地区城市群,广州和深圳规模接近,其他如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等城市基本处于同一量级。但再反观京津冀地区,除北京、天津外的次一级城市,只有石家庄一个,其他邻近的保定、廊坊、邢台、衡水都差距明显,且在同一行政地位的这些中等城市,彼此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城市之间的差距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群”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对成熟城市团队的联盟建设形成障碍。

任何一个城市群都需要有一个中心城市,只有围绕着这个“中心城市”才能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龙头地位的确立与否,主要是要看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体化程度及其形成的系统优势是不是能够体现出来,还要看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那根‘纽带’是不是可靠。”[4](P225)所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就是为了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彼此之间建立起一条密切联系的“纽带”,而这个纽带就是协同共赢。

二、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协同发展既是共同发展,更是协调发展。不同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随着区域发展的需要,城市群作为一个团队的功能更加明显。而在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中,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利用市场本身的功能来解决原来城市发展的局限和困境。所谓“建立一个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跨界治理协调机制,保证区域协调,经济充满活力、运行更有效率”的城市综合体。

城市群不单单是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经济是基础,城市的有机组合与交流会产生聚散效应、临近效应和自组织效应。从空间上来说,因为距离相近就肯定能产生或多或少的聚散,一般说来,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需要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以获得快速成长,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某些要素开始有选择的向周边的次一级中心地扩散”[5](P41),从而带动次一级城市的发展。至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高级要素则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使得中心城市的带动力越来越强。

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各有其特点,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如北京与天津之间,天津与唐山、沧州之间,北京与保定之间,交通设施的便利,使得城市的互融性越来越强,如北京工作、天津居住,抑或天津工作、沧州居住也成为了常态。北京的一些市民,甚至把婚礼搬到了天津举办,这都说明城市群的建设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北京天津的城际列车每天开行136 对,平均每十分钟就有一辆列车开行,这充分说明两地之间人流的密集和频繁,有了这种人流和物流,城市群之间就稳定。可见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群发展的意义所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群主要城市间联系的骨架,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6]

当然,其他城市也可以说是城市群中的一员,但彼此之间的联系有的就较为弱化,如衡水与沧州,从空间上来看,两地距离相近,与山东省的德州市组成了一个城市区域三角,但因为三个城市之间构成城市群的纽带不“强硬”,使得这一层级的城市群之间就比较松散,沧州更多被天津所辐射,衡水更多被石家庄和德州辐射。所以就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来说,同一空间下城市的彼此协同发展也就更为重要。再如河北省南部的邢台、邯郸两个城市,其距离省会石家庄市在200 公里左右,按城市群理论来说,应该能够更多地受到石家庄的辐射,但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邢台、邯郸两个城市更多的是与河南省的部分城市交流密切,这也就是当初为什么把邢台、邯郸划入中原经济区所考量的一个原因。所以在分析城市群的发展时,文化因素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至于河北省的一些城市对外扩散辐射较弱的原因,有研究者指出,“河北省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普遍较弱,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小且外向型产业实力不足。”[7]所以对河北省部分城市来说,加快自身的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小结

城市群有一种“空间自组织效应”,而这种效应指的是“在区域空间演化过程中,由于空间结构自身调节机制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守恒与封闭性,使得结构变化得以被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8](P43)所以说城市群的发展既是空间拓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阶段性过程。而有效地引导、尊重科学的规划建设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该区域内的城市群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因为统筹发展产生的效益是长久和持续的,且这种效益对城市本身的全方位建设都很有裨益。城市群是一个运行的机体,这种运行既包括经济联系带来的技术扩散,也包括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从而增强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频率,从而带动各自的发展与进步。

当然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集聚,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最重要智力载体,人才可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哪个城市的人才能够大规模聚集,哪个城市的发展就充满了活力,就会向中心城市的位置靠近了一步。这也就是当前一些城市纷纷推出人才引进规划的原因所在。有了人才,才能为技术进步奠定基础,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说以前的发展主要靠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那么今后的发展则主要靠人才、靠智力。城市群的建设也是如此,几个城市组成城市共同体,采取抱团取暖,人才共享,那对区域的发展意义可谓重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带动了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协同,不同城市虽然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产业优势,但由于地缘的相近乃至相连,协同发展就能够产生1+1>2 的效果。可以说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城市群的协同提供了思路,而这种城市群的协同就直接带动了县域经济、乃至镇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城市群京津冀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天津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