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戏剧研究新突破
——《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述评

2019-02-19 13:17宋杰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外国戏剧文学

宋杰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1.0 引言

纵观国内有关外国戏剧的研究,可以发现,针对外国戏剧家、戏剧作品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对外国戏剧译介和研究成就进行总结性的论著却寥寥无几。而且,基本上也都是对某一剧作家、某一戏剧流派或是某一国家戏剧在中国的传播进行的研究。对此,何辉斌教授于2017年推出的新著《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将时间跨度框定在建国后的六十多年(1949-2010年),集中探讨了这一时间段中不同国家、不同流派戏剧家和戏剧作品在国内的译介与研究,以宏观的视角展现了外国戏剧在新中国的传播历程。

2.0 内容简介

《研究》共有十二章,概括说来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呈现了新中国外国戏剧翻译与研究的总貌;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章)是对这六十多年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进行的历时考察;第三部分(第六至第十二章)集中研究了五位最有影响力的外国戏剧家。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全面统计了1949-2010年外国戏剧译介方面的数据,试图从数的角度解释这个时段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的总体面貌”(何辉斌,2017:7)。具体而言,作者分别从各大洲的戏剧影响力、各国的戏剧分量、外国戏剧的历时分布、最受欢迎的作品与作家这四个维度,综合考量了新中国外国戏剧翻译与研究的总体分布特点;并通过量化的方式,辅以饼状图、竖状图、折线图,将统计结果以最直观清晰的形式展示出来。

第二部分根据时代特点,将本书所研究的六十二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加以考察。第二章讨论了1949-1966年中以政治为主导的外国戏剧翻译与研究情况;第三章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及其前后的内部发行的外国戏剧;第四章探索了1977-1992年期间艺术性与计划经济互动的外国戏剧翻译与研究;第五章聚焦于1993-2010年间市场经济时代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

第三部分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五位最有影响力的外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Shakespeare)、易卜生 (Ibsen)、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i)、奥尼尔 (O’Neill)、布莱希特 (Brecht)。

3.0 简评

笔者认为,《研究》一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学术价值:

3.1 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定量分析,指分析一个研究对象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用数量加以描述”(张霭珠、陈力君,2003:2)。伴随着科学实证主义的兴起,定量分析法也逐渐进入到文学研究领域。《研究》一书中,作者通过数据统计,从各大洲的戏剧影响力、各国的戏剧分量、外国戏剧的历时分布、最受欢迎的作品与剧作家这四个层面,对外国戏剧在新中国的译介、研究分布情况和历时波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绘制了表格、曲线图等,描述了外国戏剧在中国传播的大致轨迹。这种基于真实史料的定量分析,使文学研究的结论具有了很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也在本书的几个研究领域中得以体现:

第一,作家作品统计是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作者在第三章研究内部发行外国戏剧的过程中,利用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文革”时期内部发行的外国话剧剧本、电影剧本和歌剧剧本进行数量的统计和分析,客观地呈现出外国戏剧在“文革”前后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修正史误、还原历史的作用。

第二,定量统计作家作品的传播情况,可以准确直观地反映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趋势。例如,本书在研究莎士比亚等作家时,定量统计了各个时期其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情况,并根据统计数据宏观描绘了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概貌。

第三,文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可以用于评价研究成果。作者在书中借助文献计量学的计算指标和研究范式,对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例如,书中第六至第十二章对国内研究五位戏剧家的成果进行回顾时,作者以研究主题为计量对象,综合考察了六十多年研究的总体状况。定量分析法的运用使得数据的起伏变化更能反映研究对象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帮助预测了未来的研究前景和趋势。

总之,定量分析法在本书的运用,使得研究结论从模糊的定性判断向精确的数量展示靠拢,增强了本书的科学性。

3.2 宽阔的研究视野: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作为历史长河中被不断继承的文化遗产,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必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印痕。因此,文学研究应高度重视研究对象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从而凸显文学研究的历史性、时代性和文学史特质。美国著名批评家韦勒克(Wellek)和沃伦(Warren)(2005:18)提出,“把作家研究、社会、文化等不属于文学本身的研究看作文学的‘外部研究’,把叙述性作品的性质与存在方式、类型、文体学以及韵律、节奏、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形式因素的研究划入文学的‘内部研究’”。事实上,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其创作时代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多层意义和错综复杂关系的组合体。因此,针对国内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盛行的以古律今、以西判中的研究模式,本书作者重返“历史现场”,从精准的史料出发,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视角去考察外国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外国戏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从而有历史感地贴近研究对象。文学史研究要求研究者从史料中发现问题并且阐释问题,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且肩负历史使命的学术研究。《研究》的付梓问世,表明了作者具有足够的毅力与耐心、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它的问世标志着文学与历史、时代的对话,也预示一个注重对话、讨论和多元化的外国文学史研究时代的到来。

3.3 崭新的研究思路:文学的宏观研究

吴元迈(1995:6)曾提出外国文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及当前的热点和重点、成就和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派、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等,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估”。通过回顾国内学界外国戏剧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大都属于具体的、个案的研究,对一些重要作家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的甚至是空白。国内学界的研究思维仍是零散化、细节化的,缺乏全局意识和整体思维。鉴于此,《研究》一书运用整体思维的智慧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外国戏剧翻译与研究进行了系统考察,这对于正确把握国内外国戏剧研究史的实质特征、全面理解外国戏剧研究在国内的演变历程大有裨益,其展现出的宏观和整体思维为国内外学界提供了一种研究文学的崭新思路。

3.4 深远的研究寓意: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

《研究》一书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外国戏剧家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经典化过程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反向借鉴,为曹禺等现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一条经典化道路。我国许多现当代文学家都在吸取外国文学精髓的基础上,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肥沃土壤,创作出诸多可以提升国民性的经典作品。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们深思和学习。《研究》一书的出版再次让学者们从他者的镜像中关注中华文化如何在世界多元化的学术语境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审视中华文化在国际学界的反响和在本土的回应。可以说,《研究》一书对未来文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抛砖引玉式的启迪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展示出作者“面向未来、根植中华”的伟大学术抱负和使命。

4.0 结语

研究外国戏剧在新中国的传播史是一项时间跨度大、体系庞杂、内容繁多的艰巨任务,但《研究》一书出色地完成了这项挑战。该书系统地梳理了外国戏剧在新中国发展的全貌,重点考察了外国戏剧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中的译介和研究情况,是国内首部深入且系统研究外国戏剧研究史的专著,在多个方面具有开创性。概而论之,该书对文学研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通过定量的研究范式科学地阐释了文学研究情况,而且以宽阔的视野、崭新的思路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未来文学研究的新方向,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外国戏剧文学
有趣的戏剧课
我们需要文学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外国公益广告
戏剧类
我与文学三十年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