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下文化自信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2019-02-19 21:43邹杰婷
市场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政高职文化

邹杰婷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与思想一度受到不容小觑的冲击,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一情况下,引导高职学生对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形态与内涵实现独立的审视与评判,并对国家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朽的红色革命文化、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形成强烈的民文化自信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将立足于微文化环境,对文化自信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微文化概述

(一)微文化概念

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基于科学技术的物质技术支持而产生与普及的文化现象。相较于传统文化,微文化更加注重个体参与微观发展等精神内涵,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发声自由是微文化的重要表现,更像是一场文化的全民狂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快节奏生活中社会群体尚简崇微的心态与选择,因而对其定义侧重于“微”。“微”不仅是指叙述内容的短小精悍,还涉及到投入时间短少、信息传播渠道小、信息含量少、看待问题角度的微观等形式上的“微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微文化的形式也日渐呈现多样化。但就目前的客观媒体环境而言,微文化即是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为技术支撑,以微信、微博等技术平台为传播载体,以微视频、微课、微公益等具体内容,注重微观发展的精神文化。

(二)微文化特征

以传统文化为参照,微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内容简洁明了。例如,微博以140字为上限对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限制,微电影只需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表达创作者的意图,这些微文化形式传递的内容简洁,信息受众只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能够快速的获取,而不需要专门腾出大块的时间。第二,信息的发表、获取与共享更加便捷自主。在微文化环境下,只要是持有移动终端的用户都具备成为自媒体的技术条件,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均有机会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人人也均有机会选择自己成为何种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不需要受到时间、地点和对象的限制,个体之间的交流从单向发展延伸出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方式,个体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第三,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形成与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所谓的意见领袖即指某一个体的意见被众多人认可,受该群体的追随而成为其意见的领导者,当意见领袖对某一事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与看法,那么对该事件的舆论风向可能就会因该意见领袖的观点而发生变化,这一点也是微文化下的愈演愈烈的文化现象之一。

二、微文化下文化自信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

探究微文化下文化自信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就需要充分利用微文化的特征与文化形式,充分将文化自信的内容渗透到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思政教育内容与文化自信的良好对接。

(一)打造“微平台”,营造文化氛围

“微平台”的打造,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在课后感知文化自信的基地、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组织全校师生关注微博和公众号,安排专人运营微博与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文化信息,如红色革命故事、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文字内容,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照片等图片内容,或蕴含深厚文化意味的影片等视频内容,通过这种正能量传递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意识到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的不凡之处。其次,微平台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一味的推送与学生相距较远的英雄人物故事难免缺少代入感,学生的关注热情不高,在文化自信的感知方面无法感同身受,为此微平台还可以定期推送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代入感与自豪感,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毛笔字的这一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活动,微平台就可以将优秀的毛笔字作品在平台上进行推送,标注上作者的姓名、班级,这样既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可以近距离学习的榜样,也能够让学生从毛笔字之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最后,要重视微平台的信息监控。处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化的大数据环境下,存在着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例如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封建主义、殖民思想等,这些文化内容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荼毒,进而压制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此高职院校在创设了微平台后,还要重视对为微平台的监控与净化,制定完善的微平台管理办法,及时删除不良文化信息,确保微平台上文化传播的正面性与健康性,尽可能的杜绝学生接触到落后与腐朽文化。

(二)创建“微课堂”,学习先进文化

课堂通常是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地方,但传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时间常常会让学生感到乏累而因此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尤其是理论内容较多思政教学课堂,而微课堂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浓缩化。第一,微课堂可以需要对当前的微文化形式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教师可以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电影、微小说等微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能够逐渐透过微电影、微小说等的文化内涵感受到国家与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播放微电影《父亲》教导学生“孝顺父母”、“珍惜当下”,在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认识到孝悌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思想道德修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荣。第二,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特定的文化内容进行剖析。学生存在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对国家与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了解,当一句话说的多了,听的人就没有太大的感触了,文化也是这样,当学生们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文化环境中,往往会忽视这种文化的优越性,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以特定的、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设定辩题,组织学生在15分钟的微课堂上进行辩论。例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时,教师可以引入“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孔融让梨应不应该”为辩题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们更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第三,化用移动客户端服务于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堂。高职院校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低头玩手机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手机变成课堂授课与学习的工具。例如,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随意地说一句话,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手机或者古文翻译等用不同表述方式表达出来,如教师说一句“我想你了”,学生就可以用手机查阅到表达这一意思的古诗、歌词、戏文、文言文等,让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惊叹于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利用“微互动”,解读时代文化

“微互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微平台”展开的,但又不同于微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共享,而是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的互动。首先,高职院校开设微平台后不能局限于单向的信息传递,即不能只是将信息推送给学生,而应当重视与学生在微平台上的互动,对于学生在推送内容下的留言,应当挑选典型代表意义的进行回复,对与不认可国家与民族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学生不要置之不理或者一味的批评谴责,而是应当与之进行友好对话和善意正面的思想引导,从而循序渐进的强化其文化自信。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要与时代思想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开放性与自主性。可以鼓励学生在具有正面引导意义的a pp、网站上进行学习和交流,例如推荐学生使用如“学习中国”等a pp开展线上评论与互动,参与微博上相关政府部门推出的“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如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缅怀与致敬活动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接触、学习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正确深刻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使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三、结语

微文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与学习生活方式,在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树立与强化的重要性后,如何充分利用微文化环境实现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中就具有了现实意义,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做好当前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就要从打造微平台、创建微课堂、利用微互动等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传播学习先进文化、全面解读时代文化,促使学生能够与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近距离接触,真正树立并强化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思政高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谁远谁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