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油茶麻糖

2019-02-19 05:08唐虹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搪瓷灶膛麻花

唐虹

仲秋,凌晨六点三十分,在一间不算宽大的厨房里,悦悦舅舅正娴熟地将一大团面在面板上反复地揉搓。考虑到路上的安全问题,我来得略略迟一点儿,没有看到熬制第一锅油茶汤的情景。

在重力之下,案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悦悦舅舅揉搓一会儿,用手揪下一小团面坯,观察一下,放到鼻子下闻一闻。然后再继续揉搓、拉长。整个过程既费力又需要动脑。

悦悦舅舅说:面里面加有酵子、盐和碱,要反复揉,将面性揉活了,搓麻糖时,面就柔韧了,做出的麻糖酥脆好吃。我问悦悦舅舅:“据说现在有做麻糖的机器了?”他说:“机器做出来的麻糖干硬,不如手工做出来的酥脆好吃,所以,我们家一直坚持手工做麻糖。”

他一边揉面一边继续说,他和妹妹自小念书的时候,一放学就帮父母搓麻糖。高中毕业后,他成为主力,从那时起,每天都是凌晨四点起床,一直要忙到下午四点多才能结束,所有其他事情,只能放在下午四点以后了,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是这样生活的。

“那你结婚前谈恋爱的时候呢?”

我的话让悦悦舅舅一愣,然后肯定地回答:“所有的事情只能在下午四点以后。”

揉搓了好几遍,闻了三次面坯之后,和面、揉面这个环节终于结束了。悦悦舅舅将面团成一个大团,放进一个大搪瓷盆里,又赶快开始搅酵子,为明天的和面做准备。

做完这一切,已是清晨七点。他骑上自行车去早点市场,看悦悦外婆那边的情况,回来时,自行车车把两边各挂一只空铁皮桶。放下铁皮桶,开始熬制第二锅油茶汤。他说和做麻糖比起来,熬汤相对轻松一些。

他打开鼓风机的开关,鼓风机嗡嗡响着,将灶膛里的火苗吹大吹旺,火苗呼呼的,红红的舌头热情撩舔着弧形锅底,锅里的水很快对这份热情开始反应了,灶台上空水汽弥漫。

悦悦舅舅开始称面粉、盐及花椒粉等其他调料。他向我解释说,因为制作的量非常大,所以就得用秤将面粉及调料称准确,以保证熬出来的油茶汤口味纯正。这一点我之前听悦悦的外婆说过,她30岁时开始在早点市场卖油茶麻花。早上很早就出摊,但是生意并不好,有时都到下午了,锅里的油茶麻糖还没有卖完。后来碰到了她的师傅,当时还不是她的师傅,只是在同一早点市场,同样都卖油茶麻糖。师傅看她整天守着个锅,锅里的油茶麻糖总也卖不完,就过来让她盛了一碗给他尝,尝完之后师傅对她说:你这熬汤的方法不对。悦悦的外婆就正式拜了师傅,跟师傅学习油茶麻糖的制作。师傅告诉她,虽然我们成县人祖祖辈辈做油茶麻糖,但是真的要卖油茶麻糖,那就和平时给屋里人做着吃不一样了。我们平时做油茶麻糖给屋里人吃,随着自己的性子和感觉做,咸淡都成。要做成早点在市场上卖给大家吃,首先是量大,再是口味要适中,所以,在熬汤时,水、面和调料,都得按一定的比例放,熬制的时间也要把握好。悦悦的外婆很聪明,师傅说的方法和要点都记在了心里,生意也就慢慢好起来了。也多亏了这油茶麻糖摊摊,几十年来,她靠这卖油茶麻糖的摊摊养活大了儿女,供给儿女念书,盖房置家。

现在,悦悦外婆每天早上只管出摊掌勺卖油茶麻糖,悦悦外公跟她一起出摊,收摊。搓麻糖和熬油茶汤这些体力活儿,则由悦悦舅舅来负责,也算是子承母业。到了八点零八分,第二锅汤熬好了,熬好的汤被盛到已放了麻花的桶中,送去市场。

悦悦舅舅送第二锅油茶麻糖去市场后,他媳妇随即将灶膛内的火弄到另一个低矮一些的灶膛内,这是一个专门用来煎麻糖的灶。

八点四十分,悦悦舅舅从市场回来,将大搪瓷盆里已醒好的面团取出来,重新放到案板上,再次反复揉,然后揪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坯,一个面坯是三个麻花的量。一会儿工夫,小小的面坯子,白白的小鸭子一般,整整齐齐地站了一案板。白白的小鸭子抹上油后,再被挨挨挤挤地码放到抹了油的搪瓷盆中。

“面发得太大,做的麻糖吃起来口感不酥脆;如果发得不够大,做出来的麻糖就是干心儿的,咬不动。在煎的这个过程中,关键是火候。火小了,油全吸到麻糖里,吃起来口感发腻,火太大了,煎出的麻糖颜色不好,而且面里的水分还没有煎出来,吃起来不酥脆。”悦悦舅舅一边手法纯熟地揪面坯子,抹油,码面,一边继續给我这个外行讲解做麻糖的要诀。这些经验,有些是他师承母亲的心得,还有一些是他在二十多年,七千三百多个凌晨四点起床劳作中摸索出来的。

说话之间,一个个小鸭子被分成更小的面团,搓成粗短的条。将粗短的条再搓成长条,对折后即成麻糖状,投入冒着热气的油锅内,被初见的热油欢迎着揽入怀里,吱吱响着深情拥抱,一个个白而纤细的身姿,悠悠地漂浮在油锅内,在热油的滋养下,身体开始慢慢泛黄,变胖。岁月,就在这身姿和颜色的变化中慢慢被剥蚀,一代一代留传下来的,只有这油茶麻糖。

责任编辑:崔家妹

猜你喜欢
搪瓷灶膛麻花
义卖麻花有感
麻花
乡 情
老乞丐
爷爷的麻花
离乡
南方以南
麻花
渐渐——搪瓷碗灯具设计
乡间灶膛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