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狗才的卑微人生

2019-02-19 05:08王晓林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碗面棺材鞭炮

王晓林

农历二月初十,是母亲的忌日。

时隔多年,回想起母亲出殡那天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春雨淅淅沥沥,天刚发白,震耳的鞭炮声和急促的锣鼓声便骤然响起,厚重的棺材被八名杠夫稳稳地抬在肩上,离开了那座母亲相守了三十多年的老宅,紧随其后的是一大路披麻戴孝的送葬队伍。约莫半个时辰,母亲便来到了归宿地——老家对面不远处的坡崖下,抔抔黄土便把棺材遮盖得严严实实,空寂的小山村又新添了一座坟茔。

正当人们转身回走时,突然一个人踉踉跄跄地来到母亲坟前,将手中的一挂鞭炮摆放在地上,颤抖地掏出火柴点燃,待鞭炮“噼噼啪啪”响完后,又虔诚地跪下叩头,嘴里不停地说着些什么,眼眶里溢滿了泪水。透过微弱的光亮我才发现,这不正是头天下午到我家祭拜母亲的徐狗才吗?我把他领到了灵柩前,陪同上香、烧纸、下跪、叩头,随后,他找到我父亲,哽咽着说:“老王,邱书记是个好人,是我的恩人,我也要送她一程,今晚就在屋角铺点儿稻草给我睡觉吧。”说完,他又自个儿走到停放棺材的堂屋,无声地坐着。吃晚饭时,我叫了他几声,他仍呆呆地望着棺材。

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初冬的一天,在大队当干部的母亲带着我到街上办事,当我们从邮政代办所取出报纸朝公社方向走时,一个身材矮小、衣着邋遢的中年男子,一踮一跛地走到我们跟前,他低着头,嘴角边发出低得不能再低的声音:“邱书记,我有好几天没吃饭了,给我碗面钱,好吗?”突如其来的遭遇,吓得我连忙攥紧母亲的衣角躲在她身后。母亲没有丝毫犹豫,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一角钱,递给他说道:“徐狗才,快去买点儿东西吃。”他接过钱后,露出满足的笑容,离开了。

“晓林,今天没能打成牙祭,下次补上;徐狗才是个苦命人,看着怪可怜的,就当我们做好事吧。”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说。说实话,年少的我对母亲当时的举动很不理解:凭啥把钱给一个丑八怪!母亲的话这时我哪里听得进去,甚而任性与她赌气,气冲冲地跑回了家。

母亲回家后见我还在赌气,心平气和地开导我,给我讲起了徐狗才的不幸身世。原来,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成年后,在街上靠帮工维持生计。他个子矮小,长相丑陋,癞头跛脚,鼻涕满身揩,常年戴着一顶棉帽,衣服也是披一块,搭一块,腰问总是系着一根粗大的草绳,因此,人们总是远远地躲着他,生怕脏了自己。徐狗才晚上睡觉常以街坊的墙角或屋檐为铺。加之身体单薄,干不了重体力活儿,请他去干活儿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即或有人请他,也不过是干些挑水、搬运之类的,有活儿干时还能勉强糊嘴,没活儿干时就只有饿肚子了。正因如此,母亲无论是到街上办事或是公社开会,只要碰见他,不用他开口,就给他一碗面钱或饭钱,而他一见到母亲,就像见到了“救星”,至少当天的伙食有了着落。感恩于母亲的帮助,事后他都在念着母亲的好。母亲总是说:做人做事不图别人感激,人在做,天在看。行好不见好,到老少不了。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我要返回百余里外的单位上班。来在街上等待客车到来的间隙,家住乡场的一位亲戚看见了我,同我攀谈起来,说着母亲的生前往事,随后问我:“徐狗才那两挂鞭炮是哪个给的,你晓得不?”我摇摇头。“听说是他为了看你母亲,向别人讨来的。”仿佛间,我又看见徐狗才佝偻着腰,一瘸一拐前行的样子,饥饿的忍耐程度已经到了极限,可这一次,他求人施舍的居然是一挂鞭炮,而不是食物。不知怎的,我倒希望那时能见他一面,给他些钱,可直到我上车,也未见他的身影。

随后的几年,我常回老家。与徐狗才见面,算来也有六七次。每次看见我,他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蹒跚地走到我跟前,嘴里还是多年前的那句老话:“我有好几天没吃饭了,给我碗面钱,行行好嘛!”听到他说这话,我都会从身上拿出一些钱给他。有次我告诉他:“你进五保吧,国家有政策。”他坚定地摇头:“我不进,我不给国家添麻烦。”他转身离开,步履愈发蹒跚、迟缓。后来听邻居说,徐狗才经常悄悄上我家打扫庭院,而后又悄悄离去。

再后来,听熟人说,一次,他实在是饿极了,去拿人家的东西吃,被狠狠地揍了一顿,从此不能行走。没过多久,就在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中悄然离世,才六十出头。

后来,我多次与好友摆谈起徐狗才的故事,希望他的悲剧不再重演,也希望摆谈能减少我的不安。可事实上,摆谈之后,我心里更难受。直到有一天,看到杨绛先生写的文章《老王》,我恍然大悟,我的不安,也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责任编辑:秀丽

猜你喜欢
碗面棺材鞭炮
不要把传统诗词送进棺材
少年时代的那碗面
“官财”的故事
治愈系良药,先生煮的那碗面
货比货
小鞭炮
小鞭炮
红鞭炮
10碗面怎么分
10碗面怎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