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画地为牢”的“理性”

2019-02-20 03:32徐天宝
山东国资 2019年19期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暗物质豆芽

□ 本刊记者 徐天宝

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被看作解决全球经济热点问题的风向标。刚刚公布的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分别来自印度、法国、美国的学者,因“在缓解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而斩获这一殊荣。

当下,对于贫困的焦虑已经蔓延全球。精准脱贫也是中国政府正在全力推进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让大家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人类贫困问题上。有意思的是,三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看似“理性”的价值逻辑正是造成贫困的根源。

每个人的认知习惯都是因为适应现状而形成,认知习惯又反过来禁锢了他的思维模式。一个人、一个地区的贫困,往往是因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圉于鸡毛蒜皮的利益争抢,画地为牢,陷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无法自拔。这是导致贫困的最大思维障碍。要想真正摆脱贫困,就要摆脱这样的“理性”,革新认知。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学会登高望远、面向未来,尽一切所能为未来投资。

经济学家的研究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让我们幡然醒悟。检讨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被华丽的经济理论所蛊惑,貌似“理性”,却忽视了事物发展所遵循的简单逻辑。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也可以“大道至简”。

一个种大豆的农民,收获大豆后如果卖豆子,他还是个农民;如果他收获大豆后,卖的是豆芽和豆腐,他的身份就变成了一个工商业者;如果他把周围农户的豆子、豆芽、豆腐收购后统一出售,他就变成了一个企业家。转换的不仅仅是身份和角色,更是一种观念和意识。在此过程中,财富的积累和增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个道理,同样适合解读当前如火如荼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管理层级压缩,心无旁骛攻主业,三项制度改革,“僵尸”企业处置,混改落地,降杠杆、防风险……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要解决的都是“画地为牢”的深层次问题。所有“不想改、不愿改、不能改”的背后,就是经济学家们所研究的根深蒂固的“理性”价值逻辑。

据说,科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寻找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近日被两位美国天文学家发现。遗憾的是,这个所谓的第九大行星很可能就是一个“黑洞”。它的质量相当于10个地球,然而体积只有保龄球大小,引力却和10个地球相等。

“黑洞”的被发现,正是因为黑洞的“理性”。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的边缘,许多天体正在沿着与太阳系中大部分轨道垂直的轨道高速运行。由于引力导致光线发生微小偏转,这时候就会发现光度会瞬间增亮。物理学家认为,黑洞的周围会有一个暗物质的晕,可能会向四周延伸10亿公里,暗物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正反物质之间,可能会相互碰撞,而最终会让“黑洞”走向湮灭。

“改革已经到了‘刀山火海’的关口,会面临来自既得利益主体极大的反弹阻力,但不改就是死路一条,必须下更大决心去破、去立!”8月30日,山东省国企党建暨深化国企改革落实落地现场会上,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领导的话掷地有声。作为国有企业来说,告别“画地为牢”的“理性”,真正按照“路线图”“时间表”,“倒计时”推进改革,才能真正激发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远离“黑洞”。

猜你喜欢
诺贝尔经济学奖暗物质豆芽
吃豆芽有助于防癌
豆芽也是治病“好手”
暗能量VS暗物质(下)
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什么是暗物质
星星豆芽
什么是暗物质
议诺贝尔经济学奖探讨经济发展课题
扑朔迷离的暗物质
昂贵的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