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阵地,融合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报纸消亡论”再思考

2019-02-20 16:02王刚
视听 2019年1期
关键词:纸质报纸媒介

□王刚

一、“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其缘起

“报纸消亡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首先提出。2005年,他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中指出,“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引起了多国学者的普遍关注,也不乏被一些研究者推波助澜。但其产生不无现实基础,报纸的世界性衰退也已是公认的事实,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大报停止发行印刷版以及2008年8月我国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中华新闻报》宣布停刊中便可见一斑。

新媒体的出现,更是给传统报业带来了恐慌。难道,报纸消亡真的要变成现实了吗?

二、“报纸消亡论”观点梳理

关于“报纸消亡论”研究的文献很多,分为鲜明的支持派和反对派。

支持派:国内方面,以刘建明、匡文波、王君超、郭全中为代表。刘建明在《重提报纸消亡的话题》中依据媒介消亡演变规律,阐明报纸必然消亡的命运。国外方面,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慈用“死亡气息”来形容报业发展态势。

反对派:国内方面,以喻国明、陈力丹、范以锦、杨保军为代表。他们认为新媒体的确向报纸提出挑战,但是报纸不会完全被吞没,因为其仍然具有公信力、原创性、阅读习惯上的优势。在新媒体语境下,通过媒介融合,报纸完全有可能完成现代化转型。国外方面,美国新闻集团主席鲁伯特·默多克认为“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支持派的观点忽视了报纸的牢固优势,从技术主义角度出发,提出报纸会消亡。大部分文献内容侧重点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当下全面而深刻地做出分析。本文从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媒介融合的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论述对于“报纸消亡论”的否定观点,考虑报纸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报纸消亡论”不成立的几点原因

首先要明确的是,“报纸消亡论”的提出者菲利普·迈耶一再澄清“报纸消亡”指的是纸质报纸的逐渐减少和最终淡出,而非报纸所有形式的消亡。这也就承认了,报纸具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可以是传统的纸质报纸,也可以是现在与新媒体融合的电子报纸等新型形式。所以反对报纸消亡论,也就落脚到反对纸质报纸消失的观点上来。本文认为报纸不会消亡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在报纸需求方面

报纸等纸质媒体对于培养阅读习惯有重要作用。传统报纸发行的周期性规律符合人的生物钟的习惯,使受众形成长期的阅读习惯。而这对报纸生存是有利的。一般来说,人们需要了解、接触新的思想和观点时,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报纸。报纸作为较为单一的传播符号系统,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具有特殊的抽象性、庄重性,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能够促进受众主动思考。同时,报纸带给人的感觉是不能替代的。喻国明说:“读报比上网轻松得多。买一份报纸回家有一种归属感;在报纸上发一篇文章,有一种成就感。”

此外,老年人对于纸媒有着较为硬性的需求。除了健康因素,他们长期阅读纸质材料的习惯也能够支持报纸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7.33%,可见报纸的受众市场开发仍有较大潜力。

(二)在媒介发展规律方面

目前,媒介发展呈现“媒介共生”的局面,即各类媒介市场都存在,都吸引了各自的受众,旧媒介会与新媒介相互叠加和促进,共存在人类的传媒生活圈中,各有各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媒体冲击的背景下,报纸仍然会存在,不过从原有的主流媒介转变为辅助媒介,依然有自身的存在价值。

(三)在我国国情方面

我国报业的特殊情况是,报纸是我国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中央和各地方党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声音,在受众心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国政治体制本身隐性的保护作用在支撑纸媒的生存和发展,使它具有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喉舌功能”。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这类报纸会比其他报纸有更强的生命力。

四、突破“报纸消亡”的措施

(一)坚持“内容为王”

虽然报纸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方面无法与速度快捷的新媒体相媲美,但是新媒体的新闻信息通常简短,只是抢先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这就为报纸的优势提升提供了空间。报纸在内容生产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独家视角和新闻评论,对于某一事件进行深度分析。这样的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高脑力劳动者。高脑力劳动者需要的多是一些具有深度分析的信息或知识,而高脑力劳动者在信息社会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强的趋势。同时,报纸还要在内容上彰显自己的立场,做好观点传播,为受众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参考。对于投入巨大人力成本和优势资源的新闻内容要深度开发、多次销售。

(二)主动参与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报纸要通过新媒介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报业集团需要向纸媒与网媒并重的“双核心”方向发展,以网媒的优势带动纸媒的发展。如在欧美国家,数字发行日益成为主流,《经济学人》却要求读者必须订阅纸质版才能获得数字内容。因《经济学人》报纸内容的独特性,对于一些信息,受众只能从《经济学人》中获得。这样一来,报纸能够拥有固定的受众群。同时,报纸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现新闻线索,让报纸直接而迅速地捕捉民意;也可以通过网络做新闻策划,使报纸能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三)培养读报兴趣

报纸能够帮助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出于身体健康或是其他原因,家庭、学校都应该出力培养年轻一代的读报兴趣,促进国民报纸感情的代际传承。早在1989年,日本在中小学就推广了“报纸参与教育”,收效显著。在新媒体带来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读报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和注意力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五、结语

不可否认,“报纸消亡论”背后折射出了报纸经营所面临的困境。对此,报纸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通过主动调整观念、主动参与媒介融合,扩大报纸的优势,同时利用新媒体规避自己的短处,扩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积极参与竞争,焕发愈加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探讨“报纸消亡论”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的媒体文化因素。王君超曾询问“报纸消亡论”的提出者迈耶,这一观点是否也适用于中国和日本的报纸,对方回答:“我对中国和日本的报纸知之甚少,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是基于西方理论而提出的,我不知道它们是否适用于亚洲文化。”因此国情因素在研究中不容忽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现阶段,树立自信,坚守阵地,融合创新,是报纸应该完成的事情。

猜你喜欢
纸质报纸媒介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报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