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搭配的语言研究
——以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为例

2019-02-20 18:38陈文书
关键词:小菲辞格苏菲

陈文书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严歌苓,美籍华人,21世纪著名中英文作家,代表作有《小姨多鹤》《天浴》《少女小渔》等。严歌苓的语言鲜活有灵气,文字如诗歌般优美。阅读她的作品时,让人感觉是在欣赏脱口秀。《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内容源自严歌苓悲痛的幼年回忆,主人公田苏菲在环境多变和个人的坚守下,走过了年少、青春、婚姻乃至一生,其鲜明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曲折情节的讲述得益于该书极具特色的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既遵循客观的事实和规律,又遵循主观的情感和逻辑,是语言的常规搭配。而语言的超常搭配是指有意超出语法规则和逻辑规范,达到反常合道、妙趣横生的效果,又称为“变异搭配”或“非常规搭配”。本文分析《一个女人的史诗》的超常搭配,研究其功能,有助于了解严歌苓巧妙的写作特点。

《一个女人的史诗》版本众多,本文以2011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刊印的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史诗》为语料来源,分析相关的超常搭配现象。

一、词汇层面的超常搭配

词语间的搭配既要符合句法结构的组合原则,又要顺应语义内容的表达要求,还要遵循逻辑搭配的规范制约。由此可把词语的搭配分为常规搭配、非常规搭配和超常搭配。常规搭配较常见,如固定搭配;非常规搭配较罕见,如不遵循词法规则而语义表达也混乱的搭配,即不当搭配;此外还有一种看似没有遵循词法规则但遵循语义逻辑的搭配,它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让人眼前一亮且印象深刻,此即超常搭配。在小说文本中,严歌苓合理有效、另辟蹊径地利用词形和词义,展现词汇超常搭配的魅力。

(一)词形的超常搭配

词形的超常搭配指《一个女人的史诗》中语言内容在替换或拆分词语后形成的超常搭配,主要从替换和拆分两方面分析小说词语在词形方面的超常搭配。

1.词语替换形成的超常搭配

词语替换指替换现有词语的某些成分以构成新的词语,它为满足表达的需要而产生。例如:

似乎有疑点,似乎又是一张无辜贞洁的床单,几乎没人睡过,但不能证实和证伪都让她烦躁。[1]99

“证伪”替换“证实”的“实”为“伪”,使搭配的语义发生反向逆转,利用读者对 “证实”的理解去帮衬构建对“证伪”的理解,达到虽“言简”但“意赅”的表达效果。

2.词语拆分形成的超常搭配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词语的成分通常密切地组合在一起,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但《一个女人的史诗》的语言表达却常拆分一些固定词语,在中间插入其他词语。

例1:若小菲硬着头皮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小伍的冷屁股。[1]50

例2:这么多年,丝再连也是女大当嫁。[1]99

例3:他知道她登他的三宝殿是为哪桩事,他就让她如坐针毡地等着。[1]155

例1的“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小伍的冷屁股”是拆分固定短语“热脸贴冷屁股”。“热脸贴冷屁股”指主动热情地对待某人却被对方冷淡地回应,作者通过对“热脸”和“冷屁股”的限制性特指,表现了田苏菲的热情主动和小伍的冷漠。

例2的“丝再连”是 “藕断丝连”的拆分省略,“藕断丝连”比喻表面断了关系,实际仍有牵连。文中借用“丝连”来比喻欧阳萸与情人孙百合的婚外情关系,表现田苏菲对该段关系的细致考虑和猜疑,侧面突出田苏菲对欧阳萸的全心全意。

例3的“登他的三宝殿是为哪桩事”拆分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指没有重要的事就不登门麻烦人,小说把刘局长的办公室比作“三宝殿”,一来表现出刘局长的身份地位和心理状态,二来交待清楚田苏菲去“求”刘局长这一事件,三则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二)词义的超常搭配

词义的超常搭配指小说的语言内容通过临时改变词义色彩而形成的超常搭配。词义色彩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一个女人的史诗》词义的超常搭配主要体现在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两方面。

1.语体色彩的超常搭配

(1)政治用语

跨语境替换,将政治用语的词用在非政治语境中,形成语言内容的超常搭配。例如:

欧阳萸在四个女子中搞共产主义,按需分配。[1]38

此例的“共产主义”指一种政治观点或思想体系,是政治方面的用语,这里用于非政治语境中,指欧阳萸对文中的四个女子没有感情上的偏差,都一样对待。

(2)军事用语

跨语境替换,将军事用语的词用在非军事语境中,形成语言内容的超常搭配。例如:

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原则上一年召开一次,必要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临时提议召开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或会议决议,审议通过后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各成员单位应遵循并落实会议纪要及相关决议的要求。

他不必去拆开包在书外面的报纸,去看那张字条,也明白她怎样向他冒死冲锋。[1]54

此例的“冲锋”指冲向敌阵突击,是军事方面的用语,这里用于非军事语境中,表现田苏菲对欧阳萸积极主动的热烈追求。

(3)物理用语

跨语境替换,将物理用语的词用在非物理用语的语境中,形成语言的超常搭配。

例1:整个这段时间,方大姐都在说话,小菲的脑子和听觉早换了波段。[1]182

例2:方大姐这句话把小菲的思想调频又转了回来。[1]182

此二例的“波段”和“调频”是物理方面的用语,这里用于非物理语境中,表现田苏菲思考与失神的样子。

2.感情色彩的超常搭配

感情色彩指词语反映出人们对有关事物或现象的情感态度[2],分析《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情感态度转换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的超常搭配,主要是褒义词贬用。例如:

这座小城里身怀异技的人特多,你常常纳闷儿一城人不见谁干正事,怎么会不缺吃不缺喝。稍一研究就明白:来路不正的各种收入到处都是,歪门邪道的各行各业里都出精英,无论再短暂的事由,干的人都本分敬业。[1]5

此例的“身怀异技”指身怀别于常人的技术,这里指该小城的很多人都各有不同的不正当的技术;“精英”指杰出人才,这里指精通做坏事的人;“本分敬业”指为人老实、工作兢兢业业,这里指不务正业的人很努力地做坏事。三个例子均属褒义词贬用,作者将褒义词用于贬义的事物,形成错位,表达对做坏事之人的讽刺,让人读起来感到生动形象。

二、语法层面的超常搭配

文学作品是对语言情感的提升和超越,超常搭配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独特,增强语言的叙述效果,提高作品的表达质量。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有些词和词、词和短语、短语和短语间的搭配,从表面看比较孤立,让人难以理解,但结合具体语境,展开一定的联想后会衍生很多信息,读者能透过表层结构品读深层结构的隐含意义。下文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分析文本的超常搭配。

(一)词法的超常搭配

词法的超常搭配指文本中的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基本功能形成的超常搭配。下面从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两方面论述小说词法方面的超常搭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指作者在语言表达中有意把动词的用法冠到名词上,使名词的表达更鲜活,具有和动词一样的语法功能。例:

想必恋爱能营养人们饥饿的肉体。[1]162

“营养”指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素,是名词。这里把“肉体”用为“营养”的对象,“营养”作动词使用,叙述生动简洁,表达新颖奇特。

2.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指在语言表达中有意将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使名词具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例1:她才十八九岁,那样的精明和城府,又是一派潇洒浑然。[1]98

例2:小伍还是带领这位小同志——她叫什么?小菲?小菲?不好。太布尔乔亚。[1]11

例1的“城府”指人的谋略或心机,是名词。这里形容孙百合通人情、明事理,是形容词。

例2的“布尔乔亚”是名词,指一种社会富有阶级,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在该词前加“太”这一副词,形容小菲的名字带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风格,是形容词。

(二)句法的超常搭配

句法的超常搭配指《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句法结构通过临时改变通常的搭配对象形成的超常搭配。冯广义曾抽样调查了分布在句法结构里的超常搭配的数量,结果显示: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较多,其次是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3]。但《一个女人的史诗》却是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多于其他二者。下文从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三方面分析小说的超常搭配。

1.动宾结构方面的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的搭配项组合后形成句法结构上的动宾关系,一般动宾结构中,动语表示的动作通常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而在动宾结构的超常搭配里,动语和宾语的表层意义相斥,深层意义相容。动宾结构的超常搭配中,原来没有语义联系的显性动词与潜性动词通过偏离机制相互联系,有了相容的关系。

例1:没给你生那个野胆子。[1]45

例2:她的话中话是:我有眼不识金镶玉,你不哼不哈打下了个旅长啊![1]50

例3:她一想,这样把头猛甩大概胶水吃不住劲,但她顾不上那么多,竞技状态太良好了。[1]94

例1的“生”指“生孩子、分娩等”,义素分析法表述为:“生”支配 “孩子”或“疾病”,小说强化受事的义素,使“野胆子”有了受事的属性,能像孩子一样被生出来,形象地表达了田妈妈的生气和霸道,也婉转表明了田妈妈话中的隐含义:你田苏菲既然是我生的,就得听我的话,不准那么野。

例2的“打”指“击打、拍打(人、物品等)”,也可用于“攻打某场战役”,小说将都旅长比作一场战役,被小菲“打”了下来,表现了伍善贞的冷嘲热讽和都旅长对田苏菲的一往情深。

例3的“吃”指“食用、品尝(食物、佳肴等)”,义素分析法分析为:“食用”支配“食物”等物品,小说强化受事的义素,使“劲”有了受事的属性,能被咬住,形象表达了田苏菲表演戏剧时的投入忘我 。

2.主谓结构方面的超常搭配

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有些超常搭配的前、后项组合后形成了句法结构上的主谓关系,可从谓语表义方面进行分析。谓语表义指句子的谓语成分完成搭配功能的同时还表示一定意义。谓语表义的语言材料异化词语的组合,形成超常搭配,并通过一定辞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下面分析比喻辞格、拟人辞格和夸张辞格三方面的超常搭配。

(1)比喻辞格

比喻辞格是主语成分在谓语表主动意义的基础上借助联想,抓住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另一事物所形成的超常搭配。通常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①明喻

本体和喻体在语言表达中都出现,中间用“像”“似”等比喻词连接。

例1:她泻成一滩水似的淡淡恬恬地看小马继续调戏欧阳萸。[1]38

例2:小菲正在活动身段,想说:哎呀,他就别来了,这几天一颗心就在他手里当皮球拍。[1]94

例1中本体“她”与“泻”语义相斥,喻体“水”与“泻”语义相容,二者在“柔软无力”方面相似。这里运用明喻辞格,形成超常搭配,表现田苏菲对小马的不屑和对欧阳萸的着迷。

例2中本体“心”与“拍”语义相斥,喻体“皮球”与“拍”语义相容,二者在 “圆球体”和“有弹性”等方面相似。这里运用明喻辞格,形成超常搭配,表现田苏菲为欧阳萸心神不定。

②暗喻:

本体和喻体在语言表达中都出现,比喻词用“是”“变成”等或不用比喻词。

例1:眼泪成了雨点,滴滴答答落在路面上。[1]115

例2:田苏菲她妈是最肯让肚皮吃苦的人,一斤黄豆芽吃三顿,但她和女儿走出去,穿着都不让富家女压一头。[1]4

例1的本体“眼泪”是“人的泪腺所分泌的液体”,喻体“雨点”是“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眼泪”与“滴滴答答地落”在搭配上语义相斥,“雨点”与“滴滴答答地落”语义相容。本体“眼泪”和喻体“雨点”具有共同义素“液体”。此句经夸张的表达,形成超常搭配,表明悲痛的程度深。

例2的“肚皮”暗喻“人”,“肚皮吃苦”实际是“人吃苦”,用“肚皮吃苦”暗指“人吃苦”更细腻贴切地表现田苏菲妈妈的节俭。

③借喻:

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替代本体进行叙述。

例1:半瓶子醋才刻薄,一瓶子醋人家才宽厚呢。[1]22

例2:他推荐书给她读,是为了把她提拔成他的谈话对手,但他发现工程浩大,竣工遥遥无期,就半途放弃了。[1]73

例1中本体“欧阳萸”没出现,用喻体“一瓶子醋”替代。表明同是嘲讽,欧阳萸的措辞就更委婉体贴,而非尖酸刻薄。

例2中本体“推荐书给她读以提拔她”没出现,用喻体“工程”替代。借本喻体在“艰难、漫长、希望渺茫”等方面的相似形成借喻辞格的超常搭配,表明欧阳萸对田苏菲失望、绝望和放弃的缘由。

(2)拟人辞格

拟人辞格的超常搭配在谓语表主动意义的基础上,想象事物有人的特性,临时建立联系形成现实生活中稀有的物象。

例1:老大姐是爱过欧阳萸的,也许那爱至此还阴魂不散。[1]87

例2:鮑团长眼睛不看她,眼光挪来挪去,没地方停歇。[1]33

例3:茅房后面连着猪圈,猪们又满足又友爱,发出懒洋洋的哼唧声。[1]51

例4:那根扫帚苗子抽起来真带劲,直吹哨。[1]4

例1中“阴魂不散”是“坏人虽已清除,但不良影响还在起作用”,“阴魂”指人的阴魂,“人”与“阴魂不散”语义相容,“爱”与“阴魂不散”语义相斥。给“爱”强化“人”的义素,使它具有“阴魂不散”需要的语义特征。表明方大姐对欧阳萸的深爱至今仍存有影响。

例2中“挪”和“停歇”的主体通常指人,眼光没有生命特征,与“挪”和“停歇”语义相斥,“人”与“挪”和“停歇”语义相容。通过运用拟人手法,“眼光”有了谓语“挪”和“停歇”需要的语义特征。刻画出鮑团长吞吞吐吐,有事隐瞒田苏菲的表情神态。

例3中“满足”“友爱”指“对某事感到满意和知足”“相互理解信任、帮助支持”。 “猪”与“满足又友爱”语义相斥,“人”与“满足与友爱”语义相容。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猪”有了谓语“满足又友爱”需要的语义特征。渲染了紧张气氛,寓意田苏菲不愿做一只普通的猪,而要做“第四亿零一个”人。

例4中“吹哨”指“发出口哨声或哨子声”,“扫帚条子”与“吹哨”语义相斥,“人”与“吹哨”语义相容。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扫帚条子”满足谓语“吹哨”的语义特征的需求。“扫帚条子”使劲挥动发出如“吹哨”般的呼啸声,活灵活现地表现了田苏菲的妈妈使劲打人的场景。

(3)夸张词格

夸张辞格的超常搭配指为表情达意,用夸大、过度的描绘来强调某事物的特性。

例1:虽然小菲她妈把她浑身皮子都揍熟了,可小菲还是不愿她妈去死。[1]3

例2:聋子的音量不号已经够人受了,一号就是天摇地动。[1]57

例3:谁碰上这样犀利的敏锐的母亲不脱几层皮。[1]142

例1的“揍熟”使用夸张手法,通过言过其实的表述强化小菲妈妈的严厉,充分展现小菲妈妈对小菲的严苛管教。

例2的“号”与“天摇地动”使用夸张的搭配,强化小菲外婆哭喊声的音量和震撼力大,展现小菲外婆耳聋的真实性和她内心的憋屈。

例3的“脱皮”使用夸张手法,夸大地描写小菲被打的结果,展现小菲母亲对小菲的严苛和暴力。

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使语言表达极具新奇性,读者体会到《一个女人的史诗》中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带来的欣喜之余,还能慢慢回味更深层的蕴意。

3.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

小说中,修饰语或限制语与中心语作为超常搭配的前后项一起组合,形成句法结构的偏正关系。

例1:油炸臭豆腐的摊子三步一个五步一个,油腻的秋风穿行在欠缺修剪的法国梧桐树梢上。[1]1

例2:床头柜上放了一大束蓝色凤仙草,烟灰缸是拙头拙脑的一块整水晶。[1]99

例3:似乎有什么疑点,似乎又是一张无辜、贞洁的床单,几乎没人睡过。[1]99

例4:小菲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一刻的感觉:她永远脱离了那座阴暗下贱的小城。[1]13

例1的“油腻”指含油多,表现“油炸臭豆腐的摊子”多且油腻。这里用“油腻”修饰“秋风”,表明油分子与空气分子混合,使秋风“油腻”起来,表现田苏菲的烦闷和压抑。

例2的“拙头拙脑”指“头脑笨拙,大脑反应慢”。用“拙头拙脑”修饰“整水晶”,强化整水晶的“方形”形状,表明欧阳萸布置卧室的物件和手段在田苏菲眼中是笨拙、缺乏艺术美的。

例3的“无辜、贞洁”形容人清白,这里修饰“床单”指睡这张床单的欧阳萸是无辜的、贞洁的。

例4的“下贱”指人“出生卑贱、地位地下”,这里修饰 “小城”表明小城的人们在田苏菲眼里是无趣、喧闹和小气的。

三、超常搭配的功能

《一个女人的史诗》从女性视角出发,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一个女人为爱痴狂为爱坚守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丰富广阔、生动感人的语言世界。除情节引人入胜外,类型不一的超常搭配也为小说的美妙精彩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们作用于文本造成了语用和审美两方面的功能效果。

(一)语用功能

《一个女人的史诗》的超常搭配,除分布在文本的表达里,还分布在文本的人物对话里,正是作者对文本进行的编码形成了这两种语言内容的表达。语言内容的超常搭配凸显出作者想传递的潜性信息,有化“潜”为“显”的功能。文本表达中,“语境和语用组成了一个内在的结构整体,离开了语境就谈不上语言的运用”[2],同时,“语境本身随语用过程的展开而处于发展和变化中”[2]。小说的超常搭配在运用语言时不仅顺应语境,还有标新求异的语用特点。

例1:“我的老头子日子比他难过多了,回到家我就开导他,和他谈过去打仗的事,和他下围棋,他难过呀,待厨子、勤务、保姆这么好,说走都走了。把家里床单、毛巾、进口高压锅、不锈钢勺子都偷走了!你说你不开导他,不给他讲讲他指挥千军万马时候的事,他怎么过得下去?所以你也要多陪陪阿萸,他脾气坏,让他坏去!听见吧?”她拍拍小菲的手背。[1]204

此例描写年轻时暗恋欧阳萸的马大姐对小菲说的话,“让他坏去”是“让他的脾气坏去”,马大姐说自己的丈夫时是详细地讲,因为她想把自己开导丈夫的事情详细呈现给小菲。她说到欧阳萸就换作命令语气,表述简单直接,显示出自己很了解欧阳萸的样子,凸显了她性格中的霸道。

例2:“欧阳干事叫文工团员多学学文化课,”机要员说,“写这么多错字还写剧本呢!”小菲赶紧问“这是他说的还是你说的?”“他说的。”“肯定不是,是你说的。”“咦?你怎么知道?是我说的。”机要员笑了。“我想人家欧阳干事也不像说这种话的人。”“为什么不像?”“半瓶子醋才刻薄,一瓶子醋人家才宽厚呢!你能你刻钢板的时候怎么没看出别字来?”[1]22

此例中小菲用比喻表达了欧阳萸在她心中的宽厚形象。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小菲的心理活动或叙述欧阳萸在小菲心中的地位,却通过对话显示小菲心中的欧阳萸形象。小菲的话语因此更显艺术性,潜在的信息被自然地传递出来,语境随语用的展开得到发展。

(二)审美功能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审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传递文本信息给读者,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据生活经历去补充丰富语言内容拓展的艺术境界。超常搭配“往往给欣赏者既有理解作者的愉快,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既为那奇思妙想、真知灼见所折服,又为那和谐自然的天籁之美所陶醉,使人确实如‘误入桃源’,或置身于‘极乐世界’”[4]。同时,艺术化的语言“往往语不接而义接,从语面上来看,它造成难以接起的语缝,使语言产生交替叠变的视觉和感应层次的神往,具有较大的弹性;从语义上看,它又是连接的,具有曲径通幽之妙”[5]。《一个女人的史诗》运用超常搭配,使语言更添婉转屈伸、夭矫连蜷的跳跃灵动之美。

例1:三子下来了,从五星红旗上坠落时,小菲居然没有捂眼睛。她眼睁睁看见三子败色的军装在空中成个奇形怪状的气球。[1]91

此例描写朴实、不知变通的司务长三子在文革中被人诬陷成“大老虎”,含冤无助地跳楼自杀。作者用军装替代三子,避谈人跳下,而着意描写鼓成气球状的败色的军装,放大下坠中的过程,让它静止在“小菲”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更添悲戚之感。

例2:看来都首长是记她小菲恨的,他一身枪伤刀伤,末了让个小花旦手腕一绕,插了把暗器在他心上。[1]95

此例表现田苏菲的心理活动。田苏菲一直拒绝都首长的示爱,但都首长把那理解为小女子的娇羞,他对小菲坦诚实在,从未想过会被据婚。被拒婚使都首长十分受伤,“插了把暗器在他心上”对照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都首长的多情和小菲对他的伤害。

结语

文章以艺术语言学为基础,结合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修辞学等理论,分析《一个女人的史诗》的超常搭配现象,并探究其功能。分析语言现象时,对文本进行个案研究,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对小说的超常搭配进行分类和剖析,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超常搭配来刻画田苏菲、欧阳萸、苏菲妈等人的性格和形象的,并从语用和审美两方面探究该小说超常搭配的功能。通过对小说语言的超常搭配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怎样运用超常搭配提高语言艺术性,为读者品读作品提供一个更新颖的视角,为作家创作提供一个参考。

猜你喜欢
小菲辞格苏菲
开悟
开悟
妈妈的秘密
苏菲的故事
感谢老公的情人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感谢老公的情人
感谢老公的情人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