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发展的一个缩影
——读李书吉、王维平《明代晋城史略》有感

2019-02-20 12:55王志超
史志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洪洞晋城平阳

王志超

(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太原030001)

今天的晋城市,是上世纪80年代从晋东南地区划出来单独成立的市级行政区划,历史上这块地方多称为泽州,亦有称为晋城的,现称晋城市,是山西省第10个成立的市级行政区划,辖1区、1市和4县。它是山西行政版图中一个比较独特的单元,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以炎帝耕穑为始,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在这里流传。加之,它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水及矿产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智慧,使之从农耕经济到手工业都很发达,尤其到现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这块土地更是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进而成为山西发展的缩影。李、王二位先生,一个在山西大学工作一辈子,从事文化研究,成果颇丰;一个在晋城市领导岗位上服务这块土地和人民多年,他们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和服务当地社会的责任,写下了40万字的《明代晋城史略》,由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隆重推出。这本书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得益彰,为当下山西人增强文化自信、担当作为提供了可资可鉴的蓝本!为一个市级行政区划写出一本断代史,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特例!

给洪洞大槐树作为山西大移民的文化标志做出合理解释。

元末农民起义,造成许多地方因战火而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朱明王朝建立后实行“移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必然的。《明史》记载的明朝最早移民活动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延至洪武九年的移民活动,主要是充实凤阳,即朱元璋的老家一带。这都是小规模、临时性的移民举措,明朝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政策性移民是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的。这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向朝廷提出:“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明太祖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即下诏给户部侍郎杨靖说:“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1]明太祖实录(卷193).(P2)朝廷一声令下,全国性移民开始,山西是主要移出地,而泽、潞二州又是山西移民的初始之地,概因此二州“在(元)世祖以来的元代基本上既无水害,也无其他灾害。”[1]李书吉,王维平著.明代晋城史略.三晋出版社,2018.(P67)且就人口一项就具有极大的优势,《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时,河南人口189.1万人,河北人口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403万人,比河南、河北两个大省人口的总和还多。当然是移民的首选之地。泽、潞二州又称为首选中的首选。

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开始,到永乐年间,山西共经历了18次大规模移民。著名文化史学者张青先生一辈子扎根洪洞,研究大槐树移民文化,这个数字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其中洪武年间的10次移民,从泽、潞二州始,有4次主要从泽、潞二州移出;永乐年间8次移民,有3次从平阳、泽、潞移出;可见泽、潞二州是山西大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万明所著《晚明社会变迁问题研究》考证,明洪武、永乐“前后六十年,流动的人口数约在200万至400万之间。”[2]万明著.晚明社会变迁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P33)而安介生先生统计,“(1)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为止,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山西贫民约有24736户,或123681人。(2)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为止,……从山西迁来移民总数达65780户,约32900人。……洪武时期山西地区仅置屯垦移民总数就在六七十万以上。”[3]安介生著.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P392)这是仅从山西移往大名等3府的人口就近70万以上,那么从山西移往全国各地的移民加起来当不会少于10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把山西1/3以上的人口都移出去了,可见明初山西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山西移民始于泽、潞,为何却留下了“问我祖从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历史传说和记忆?况且洪洞县也不是移民的主要迁出地,更不像今天的洪洞,以80万人口成为山西第一人口大县。本书给出了合理的解答:一是元代的山西平阳是文化中心。元代的文化标志是“元曲”,“曲圣”关汉卿是山西人,“元曲四大家”山西有三家。平阳又是元代北方雕版印刷中心,即以“平水雕版”享誉全国,国宝“赵城金藏”就是代表作。加上晋南地区历来是经济发达之区,政府设局平阳有经济文化上的便利。二是山西移民除了泽、潞二州外,还有从太原、平阳(即今临汾)、辽、沁等府、州移出者。平阳正好处在山西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也是移民州县环绕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条件非常优越,是南北通道的中心驿站。民国六年(1917)《洪洞县志》称,明政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史称“洪治隶平阳,……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加之这里有一座广济寺,为政府“设局”驻员提供了方便,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汾河两岸一直是物产丰饶之地,给养方便,能为往来人员提供食宿行便利。更是因为广济寺旁有一棵参天大树大槐树,上有老鹳窝,作为一个标志非常明显。南迁北移的移民不一定人人要赶到这里领川资凭证,起码基层的行政官吏或集体推派的可信赖的人员到这里来一并领取川资凭证后,给大家发放时提到洪洞大槐树,便成了一个记忆符号流传下去了。更为重要的是第三点文化认同,“平阳是尧、舜的故乡,陶唐故地,晋南亦是大禹的故乡,这是移民的一种文化认同。而洪洞大槐树自明以后,又真正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标杆。”所以“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了世界华人老家的标志!这也是山西贡献给中华文明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

给晋商中泽、潞商人“富甲天下”找到了合理的历史答案。

我们知道,晋商的兴起,是在明朝凭藉“开中法”应运而生的。朱明建国,北部边境驻军糜费巨大,政府无力供给输纳,需要借助民力解决这个急切的大问题,“开中法”适时地由山西行省提出并由山西首先施行之。真是无巧不成书,明朝移民活动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开中法”也初始于洪武三年。山西得此二政策,由此便把“移民”和“晋商”两块标牌矗立在了历史发展的大时空之上。《明史·食货志》云:“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而行。”山西行省因其地缘政治原因,首先提出“开中法”,并首先带头施行。直接原因是由山东陵县运粮至山西太和岭,供给河北宣府和山西大同地区驻军,路途远而又需费大,常常还可能耽误“军机大事”。所以山西行省替朝廷着想,提出了“开中法”,而后陕西延绥、甘州、肃州等西北边地普遍推行。山西商人捷足先登,首先是平阳、汾州、泽潞三地的商人先获利发达起来。一是平阳府的解州也就是今天的运城盐湖区,是当时山西最大的盐场,炎黄融合就发生在运城盐池周围,这里也是中国盐文化的发祥地。输粮后凭“盐引”取盐方便,不一定非要取“淮盐”。二是汾州地近宣、大地区,地理上优势条件自不待言。而且历史上平阳、汾州之地较为富庶,也有经商的传统。三是泽潞之地,“田故无多”,又有冶铁、挖煤、丝绸及“肩挑负贩,从事商贸”的习俗,况且泽潞尤其是泽州在历史上就是南北“转运”的重要通道和驿站,商业文化自然发达,所以泽潞商人也凭“开中法”乘势而起,且一举在“晋商”中占居了鳌头。

晋商在明清商帮中成为翘楚,有几个方面的表现,雍正《长芦盐法志》云:“明初,分商之纲领者五:曰浙直之纲,曰宣大之纲,曰泽潞之纲,曰平阳之纲,曰蒲州之纲。”即长芦盐业发展中的5路大军中,4支大军是山西商人。另外,泽潞著名的丝绸产业、煤铁冶业及山西遍地的杂粮优势,如泽州大阳镇有“九州针都”之美誉,使晋商在“开中法”之初的“输粮支盐和纳粮支盐”阶段,以及“叶淇变法”后,晋商都在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上占据了其他商帮无法享有的便利。而且“茶马之道”的开通,晋商把武夷山的茶叶远销到恰克图等地,在各个行业中晋商都成为佼佼者,主要是吃苦耐劳和诚信品质使然。以至于晋商兴盛500年,尤以一纸“票号”汇通天下,牢牢稳坐明清十大商帮第一把交椅!而晋商之中尤以泽、潞商人最为雄霸。明万历进士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四里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窑粟,其富甚于新安。”明万历右都御史沈思孝所著的《晋录》中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2010年1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山西晋城古村镇》一书中,引用清人萧奭所著《永宪录》中一个事例,说泽州“富户王泰来,所开‘泰来号’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我们可以想一想,“清康熙帝留给雍正帝的国库存银仅八百万两,而雍正帝留给乾隆帝的国库存银也不过二千四百万两。”就是说王泰来一家的财富已经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泽、潞商人财富积累之巨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的晋中乔家、渠家、曹家、侯家等富贾巨商,积累的财富可能超过泽、潞乃至平阳一带的商人,那是后来居上,另当别论。现在的沁河流域以城堡为代表的晋商大院文化,充分显示着泽、潞商人昔日的辉煌,2016年,山西大学行龙教授主编出版了一套《沁河风韵》系列丛书,系统反映了晋城地区以沁河为纽带,串起的传统文化和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创造的历史荣光,也为泽、潞文化树立起一块块界碑和标本!

给我们今天的山西人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山西人有条件能发展起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起来。

《明代晋城史略》把晋城有明一代的发展概貌展示给我们,构成了山西明代发展的缩影。

明清以降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山西失去了在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靠煤炭资源优势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建成了支撑全国发展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全国的发展贡献了光和热。进入新时代,要实现转型发展,煤炭资源严重制约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那么,我们山西3700万人民能躺倒不干,能等、靠、要吗?不能!尤其煤炭这种传统能源优势风光不再的情况下,光靠资源已经发展不下去了,现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排位靠后,而且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生态发展欠账太多,我们能气馁、气短吗?不能!要像明朝初年那样,创造性地提出“开中法”,使晋商崛起;要发扬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努力“走西口”,到外面去闯世界;要创新发展理念,改变发展思路,变挖煤为挖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我们要用好用足用活中央给山西的整个省域“综改试验区”的优惠政策,走出一条内陆地区资源转型的发展之路。要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当作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山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95%以上的旅游景点有文化软实力支撑,发展前途光明。这就是创造条件要发展的极好表现,也是山西人的骨气!晋城市是山西11个地市中率先全面达小康的地区,就像明代晋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一样,晋城又一次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三晋儿女要发扬好太行精神、右玉精神、晋商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山西绝不能落下步子,更不能掉队,还要再铸辉煌,谱写好最美最华丽的山西篇章。

猜你喜欢
洪洞晋城平阳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洪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引领农民科技致富
山西晋城启动黄芩示范项目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辽宁朝阳“安晋城”略考
洪洞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