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间要素禀赋、技术差异与贸易

2019-02-20 14:26张笑晨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4期

张笑晨

摘要:对要素禀赋理论HOV模型的实证检验多数基于国际贸易,结果表明国家间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差异是影响贸易活动的主要因素。使用HOV模型和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的检验表明,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也是中国各地区省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HOV模型;技术差异;区域贸易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4.003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先后有三个主要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最初的形式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此模型中生产技术和需求偏好相同且贸易自由时,一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HO模型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重要地位,这一理论也被用于研究国际生产的分工和贸易对福利的影响。Vanek(1968)发展了HO模型,改进衡量要素禀赋的方法,这一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的模型依然以要素禀赋解释贸易,被称为HOV模型。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由Leontief对HO模型的验证开始。基于HOV模型的检验最初并不支持HOV理论(Maskus 1985;Bowen等1987)。因为现实中贸易成本,技术和需求的差异等因素往往导致HOV理论的假设失效。所以随后的检验主要基于放松了某部分假设的HOV模型。Trefler(1993)在HOV模型中引入技术差异,发现HOV模型的解释能力大大增强,但各国间技术差异是推算得出。后续研究利用了各国实际的投入产出表计算技术参数,验证结果均表明允许技术差异可以有效改善HOV模型的预测(Davis, Weinstein 2001; Hakura 2001; Trefler, Zhu 2010)。Trefler(1995)比较HOV模型的检验结果,发现实际贸易中的要素含量远少于据要素禀赋预测的要素流动,这一现象被称为“缺失的贸易”。这些对HOV模型的实证检验中,模型一般对流动性较强要素的解释能力更强,或在要素禀赋差异大时理论的解释能力更强。

由于HO理论的均衡由商品贸易的均衡和要素的均衡构成,在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条件下,这一均衡在一国内互相贸易的各地区间也应成立。国内贸易更贴近HO理论的假设,因此理论上,HOV模型解释国内区域间贸易的能力应该更大。Davis等人(1997)将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替换为日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日本区域间的贸易,使HOV模型的预测显著改善。Artal等(2006, 2009)使用西班牙的区域数据检验了HOV模型,结果表明:考虑技术差异,HOV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区域间贸易。

本文将依据HOV模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和地区对外贸易。要素禀赋理论在区域贸易关系中的检验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此外,HOV模型为地区间生产的分工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专业分工有了很大变化。国内对区域间贸易和要素禀赋的关系研究主要基于计量方法,而不是在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下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从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的角度分析国内各地区的省级和对外贸易,有助于发现影响中国地区间贸易关系和各地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2HOV模型和技术差异

估计的要素生产率为检验方程(2)提供了基础。对不包含技术差异的方程(1)的检验将作为基准,以此比较技术差异对模型预测要素贸易量的影响。

3数据和结果分析

此研究的数据主要基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2》,包括中国31个省级地区2012年42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全国投入产出表。全国技术矩阵的计算使用了全国投入产出表。相对生产率的估计使用各地区投入产出表和要素投入计算的技术矩阵,要素生产率回归方程的估计使用了每个要素和地区42个产业的数据。各地区投入产出表中区分了国内流入流出与国际进出口,国内贸易的HOV模型检验使用地区间流入流出的净出口量,国际贸易的检验使用地区间与国际净出口的总和。

检验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存量(K),高教育水平劳动力(H)和低教育水平劳动力(L)。其中高教育水平是具有高中和更高文化程度。资本存量由投入产出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和薛俊波与王铮(2007)计算的各行业折旧率估计。各地区和产业劳动力投入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汇总为42个产业部门计算。

表格1为中国31个地区3种要素(K、H、L)相对生产率的估计值。其中的最大值,江苏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相对全国的生产率为1.479,表示江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所需的高教育水平劳动力投入比全国平均少47.9%。各要素的估计值中,资本存量要素50%以上的拟合优度大于0.88,高教育水平和低教育水平劳动力要素50%以上的拟合优度大于0.84和0.70。對生产率估计值的检验显示,同一地区不同要素的生产率互相之间显著不相等

HOV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不包含技术差异的标准HOV模型中符号检验的通过率仅为53%,接近于等概率随机翻转符号所能导致的通过率。资本要素(K)的方差比例为1.20,说明预测的贸易量少于实际贸易量,而两种劳动要素(H: 0.26, L: 0.48)的值小于1,存在“缺失的贸易”。标准HOV模型中加入技术差异后,符号检验的通过率提高到了60%,三种要素“缺失的贸易”问题均有了显著改善(K: 1.09, H: 065, L: 0.66)。在HOV模型中允许技术差异不仅提高了模型预测贸易方向的能力,对贸易量的预测也更加精确,整体上减少了“缺失的贸易”。

4结论

HOV模型作为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和结构,但多数实证检验不支持严格假设的HOV模型。放宽生产技术一致的假设,通过生产率调整得出有效要素禀赋,可使HOV模型失效的情形显著减少。HOV模型在另一类贸易活动——国内区域间贸易基础上的检验也显示要素禀赋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在一国内部HOV模型的假设更容易满足。本文以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国内和国际贸易数据,检验标准的HOV模型和增加方程数量、成对比较的HOV模型,验证了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是中国各地区贸易活动的主要原因。技术差异在国内区域间贸易的尺度上有效改善了“缺失的贸易”问题。本文估计的各地区要素的生产率在HO理论的框架中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衡量要素禀赋。本文的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不能精确地计算地区间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且在贸易理论的模型中没有考虑需求差异,规模经济,绝对和相对优势等影响贸易的因素。因此更加准确地衡量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分析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以及其他因素在决定贸易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扩展HOV理论框架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ArtalTur, Andrés, LlanoVerduras, Carlos and RequenaSilvente, Francisco.Factor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nd missing trade problems in a regional HOV model[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0,4(89):759776.

[2]Daniel, Trefler.The Case of the Missing Trade and Other Mysteri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 5(85):10291046.

[3]Davis, Donald R. and Weinstein, David E.An Account of Global Factor Trad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5(91):14231453.

[4]DAVIS, DONALD R., et al. Using International and Japanese Regional Data to Determine When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 of Trade Work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3)87:421446.

[5]Hakura, Dalia.Why does HOV Fail?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EC[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 (2)56:361382.

[6]Staiger, Robert W., Deardorff, Alan V. and Stern, Robert M.An Evaluation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Protection as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Foreign Trade[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7,(3)20:449463.

[7]Trefler,Daniel and Zhu, Susan Chun.The structure of factor content predic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2)82:195207.

[8]Trefler,Daniel.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Differences: Leontief was Righ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6)101 :961987.

[9]薛俊波,王錚. 中国17部门资本存量的核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7,2(7):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