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哲理指导活用『教学模式』

2019-02-21 06:55遂溪一中
师道(教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素养探究教学模式

文/遂溪一中

邹 婵 郑永俊

2018年,不分文理科“3+3”模式的高考改革的“星星之火”已经在全国多数省份燎原,我市前三轮课堂教学改革——“八字要求”(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六进课堂”(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及“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还清晰地在脑海回荡,“3+3”模式的全国性高考改革又来了。在“增强自主性和公平性”的背景下,如何活用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提高政治科的吸引力,应对“3+3”高考模式,已经摆上政治教师的日程。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哲学价值寻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活用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首先要找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失效之“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失效之“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人们积极实施新课改、新课标,跟着课改“感觉”走,处处可以欣赏美丽的课改风景。课堂的热能效应被一次次激发,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展示课、比赛课的课堂均做到“形神俱备”“情韵俱全”,课堂成了 “动感地带”。但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也时常出现偏差,“繁华”课堂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随意与“急功近利”。或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或对新课改阳奉阴违,只流于形式,走过场,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高效”。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顾此失彼,割裂三维目标、四核素养,割裂教学模式——“形而上学之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密不可分的三个维度,“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新课标的不可或缺的四核素养。然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从过去的只抓“知识技能”的极端,转到现在只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看录象、听音乐上,忽略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依然是我行我素,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穿新鞋走老路,始终把死记硬背、题海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手段,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把四核素养对立或分割开来,谈政治认同却忘记了科学精神或法治意识的培养,或在培养公共参与时却丢掉了政治认同或科学精神。在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却成了纯粹的“学生自习”,“合作探究”仅是学生间的“吵成一团”,“精讲释疑”又成了“满堂灌”,“训练检测”却又成了“题海战术”的借口。凡此种种,片面割裂三维目标、四核素养,死板地运用新教学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失去3+3高考模式下政治学科的吸引力。

2.走下“讲坛”,教师成了“花瓶”——“重点论与两点论割裂之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因此,课堂上,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来“凸现主体地位”。或者就来个“随波逐流”的师生问答,来实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过于随意。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教学实效缺失,更谈不上培养四面一体的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核素养。

3.名不符实,合作流于形式——“形式主义之症”

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标精神最佳形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应该,是否合适,一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有的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则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课堂教学仅仅是展示给别人看的“花架子”,甚至是一种作秀的虚假教学,教学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有效性。

4.有声有色,“辅助”成了“唯一”——“主次颠倒之症”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入政治课堂,使传统的、枯燥的政治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受广大政治教师的青睐。但有的教师在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的教学模式中,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在任何环节、任何场合都用。诸如用鼠标代替粉笔,屏幕代表黑板、试卷,课件成了电子书,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里屏幕影像、文字、音响接踵而至,稍纵即逝。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和“满堂听”;更有甚者,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唯课件精美第一,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不注意呈现信息的重点,把教学内容进行过分的包装,夸大非教学元素在信息中的地位,模糊了学生注意的重点内容。学生虽然享受到了“眼睛的盛宴”,但没有得到有效知识、技能的营养,“训练检测”没能达到应有的答题速度与正确率等的实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教学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推动着进一步深化课改的需要。

二、活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新课堂教学模式,研发“政治课教学实效缺失症”的“良药”

1.用联系观指导教学,将三维目标、四核素养贯穿于教学四环节中,提高课堂教学厚度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新课程 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标的四核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也应是密不可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更应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撰写,又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和目标陈述的“行为化”,既要在自主学习里贯穿,也要在训练检测中体现。如在《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民族精神”,有一个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以小组合作形式上交小论文,通过展示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有关图片、影像资料等,在比较、分析中掌握知识,养成民族精神的光荣感、责任感,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又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培养了核心素养,实现有效教学。

2.用唯物辩证法升华课堂,让预设和生成浑然天成,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政治课教学要活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好四环节教学模式。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自主学习”并不是纯学生自习,要求教师要精心预设问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提升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也要机智地筛选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通过训练检测让生成的资源能很好地获得价值,让学生在成就中成长。如在教学《面对经济全球化》内容时,可预设“我的中国芯”情境,通过“芯合作、芯危机、芯希望”三环节探究让学生从华为公司成功应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的发展历程中学习到知识,感悟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预设和生成浑然天成,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3.用辩证唯物论贯穿课堂,多样合作,有效探究,提高课堂教学广度

辩证唯物论要求教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艺术,进行教育创新。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他们在“观察”中发问,在“自主”中增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内容时,可设置19世纪非洲某集市的交易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卖牛奶的,卖红珍珠的,卖咖啡的,卖矛的,卖盐的商人。边表演边领悟“货币的产生、本质”。由于设置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通过合作的角色表演来引出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4.用矛盾分析法引领教学,因材选媒,让课堂妙语连珠、妙象连生,提高教学的高度

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它可以将教学内容方便、快捷地集成、整合后,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巩固。但是我们也应一分为二地看到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用多媒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利用多媒体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傻学变为愿学、乐学、会学,从而加速学生参与认知、自觉认知的主动性;利用多媒体在“训练检测”中当堂检验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在“精讲释疑”中更高效地建构知识体系。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素养探究教学模式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