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碧城的欧美游记词作

2019-02-21 12:08季淑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吕氏词作词人

季淑凤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言

吕碧城(1883-1943),祖籍安徽省旌德县,系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报人、社会活动家。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教育史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曾得到世人“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1]44的赞誉。作为文学家的吕碧城,擅长古词创作,在民国词坛享有盛誉,颇为彼时词家、词论家所推崇。词学宗师龙榆生编纂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之中,将吕碧城五首词作置于压轴之处,视吕氏为近三百年词坛“绝响”的“一代词媛”,足见吕碧城的词坛至高名声。更有学界论者赞扬吕氏词作,乃至可以比肩婉约词宗李清照:“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2]。吕碧城词作丰赡,随作随刊,先期散见于各大近代报刊,后结集出版,前后有《信芳词》、《晓珠词》姊妹词集行世。

吕碧城是民国进步女性中的佼佼者,曾三次奔赴欧美,求学、环游列国。海外旅行经历成为她古词创作的素材,融崭新的异域景观于古体词之内,是为别开生面的海外词。吕氏欧美游记的词作独树一帜,“环视词坛,罕有其匹”[3]5。吕碧城以身在他乡之笔,倚声填词,合计欧美游记词作凡168 首。在这些充满异域景象与家国之思的词作中,也可以管窥吕氏的护生思想。

二、异域风情

中国古词惯以本土景物入题,罕有对异域风情的描写。吕碧城得益于近代的时代机遇,遍游欧美各国,以亲身体验的异国风情入词,以所观所感进行抒发,展现她眼中的异国情调。她在《欧美漫游录》 中写道:“予此行只身重洋……自亚而美而欧,绕地球一匝。……自志鸿雪之因缘,兼为国人之向导”[3]317。由此观之,作为词人的吕碧城,力图借助海外新词向国人展示欧美诸国的风貌,以他国的新鲜感或曰空间距离,吸引民国初年的中国读者,以便他们借助吕词,身在中国而神游海外。她勾勒的西方形象,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他者[4]168-179。

在欧美游记词作中,吕碧城将异域山水风景、名胜古迹、地标性建筑统统纳入纪行书写范围。在众多异邦中,吕氏居住在瑞士时间最久,游历最频,对其周围的中欧自然环境颇为熟稔,湖光山色的旖旎美景令她流连忘返。《念奴娇·游白琅克Mont Blanc 冰山》全词记载道:

灵娲游戏,把晶屏十二,排成巇险。锋稜临万仞,诡绝阴森天堑。雨滑琼枝,光迷银缬,鸾鹤愁难占。义轮休近,严威终古空瞰。

图画展遍湖山,惊心初见,仙境穹犹变。惟怕乾坤英气尽,色相全消柔艳。巫峡云荒,瑶台月冷,梦断春风面。游踪何许,飞车天末曾绾[3]86-87。

吕碧城笔下的“白琅克”冰山乃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面对该峰冰雪覆盖、山势险峻的美景,词人遐想:此乃中国女娲神鬼斧神工的造化,将十二座水晶般的雪山依次排开,美妙绝伦。雪山巍峨,甚至鸾鹤与太阳也无法接近。如此壮观的美景如书画一样呈现,令词人叹为观止,惊呼为“仙境”。吕碧城常以欧洲山水美景为“仙境”,以留恋异域山水之间为“仙游”,充满新鲜感的景色与人文气息激发了她海外新词创作的灵感。这也更是她以“他者”的身份,“观照生活,达到对现实世界的暂时出离”[5]316-321。吕氏在词中以中国风景秀丽的巫峡与神话中的天宫瑶台比拟雪山下的湖泊,更让中国读者顿生无限遐想。在下阕的末尾,词人提及她乘坐缆车(飞车)游览的独有体验,而在当时的中国,缆车是极为罕见的。她在另一首描写雪山的《破阵子》中,详细记述了“飞车”的乘坐感受:“认游踪、只许飞车到,便红丝远繋,飚轮难驻”[3]131,具体描述了缆车的运行原理和高速。这种时尚的游山体验使得词人颇为兴奋,她在词序中重点记载了乘坐缆车的自豪之情:“游者必乘飞车Teleferique,悬于电线,掠空而行。东亚女子倚声为山灵寿者,予殆第一人乎”[3]131

吕碧城对勃朗峰雪山情有独钟,多次把它写入词中。《青玉案》上阕有云:

樱云冷厌银漪遍,春满了,澄湖面。十二瑶峰来阆苑,眉痕潋黛,霞痕渲雪,山也如花艳[3]65。

词人再次将山与湖一同描写,叙述顺序由下而上。先写日内瓦湖风景如画的春季繁花景色与粼粼波光;继而再写勃朗峰的十二座雪山,一如阆苑仙界般美不胜收。冰山群峰虽然被冰雪覆盖,与山下宜人春色迥异,但在词人眼中,“也如花艳”一样赏心悦目。

又如《齐天乐》一词,是词人观旭日初升勃朗峰的作品。其词上阕有云:

曜灵初破鸿蒙色,长空一轮端丽。霞暖镕金,云酥泄玉,蓦发天硎新砾。

冰峦峻倚,更反射皑皑,银辉腾绮。尽斗寒暄,素韬飞弩恼神羿[3]130。

词人的居室正对勃朗峰,为她细致入微地观赏美景提供了难得的便利。该词以色彩刻画细腻见长,以不同色彩的对比,展现雪山与旭日的壮丽。“端丽”的太阳初升,划破雪山山巅的“鸿蒙”之色,一明一暗的反差,极具感官效果。“霞暖镕金”描写渐渐升高的太阳愈发日光夺目。吕碧城突然笔调一转,将笔触落在勃朗峰与太阳的对比之上:冰山雄伟,阳光照射之后,“更反射皑皑”,寒冷的雪山与朗朗的旭日相遇,冷暖的强烈对比与刺目的日光,形成了“银辉腾绮”的壮观景色,即便是中国神话中逐日、射日的后羿(神羿)也将气恼。

吕碧城在欧洲湖光山色的词作中添加中国文化典故,以中化西,进行文化比附。这不仅提升了作品的典雅之气,延续了古风,更有利于20 世纪初期中国读者的阅读理解。在她游历人文景观之后而作的词中,已然可以发现这种用典的创作风尚。1928年,吕碧城游览法国巴黎,参观凡尔赛宫,并“游马勒梅桑Malmasion,吊拿破仑之后约瑟芬”[3]91,填《八声甘州》词一首,下阕记云:

见说蘼芜遗恨,逐风上苑,也到椒芳。道名花无子,何祚继天潢。谱离鸾。马嵬终负,算薄情,不数李三郎。游人去,女墙扃翠,娥月渲黄[3]91。

词人将拿破仑与约瑟芬比作中国唐代唐玄宗与杨贵妃,以马嵬坡下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的悲惨故事,类比拿破仑夫妻的苍凉命运。吕碧城以盛唐的皇家行宫上苑以及其间的美酒(椒芳),叙述中西方帝王及后妃曾经奢靡的生活。然而,一旦盛世逝去,皇室衰微,即使是一代君王、后妃,也难免“终负薄情”的结局。

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是世人所知的标志性艺术品。吕碧城多次前往瞻仰,并为其高大雄伟所折服。她在《金缕曲》中对自由女神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将这个世界性的雕塑展示在国人面前。词的下阕如下:

衔砂精卫空存愿。叹人间、绿愁红悴,东风难管。筚路艰辛须求己,莫待五丁挥断。浑未许、春光偷赚。花满西洲开天府,是当年、播佳莳遍。翻史册、此殷鉴[3]93。

词人使用中国诗词中“精卫填海”的典故,以此比附自由女神像。因两者均与海水有关,前者衔石填海,精神勇气可嘉;后者矗立海边,以所倡导的海洋一样广阔的自由精神闻世。二者颇有共通之处。在描述自由女神像宏伟壮观方面,吕碧城不吝赞美之词,以其载入史册、名垂四方,作为词的结尾,气势磅礴。

三、故土之思

吕碧城久居海外,其游记词作又能及时寄回国内,给中国读者带来新鲜的异域风情。这些词作又以怀念祖国、思念故土的深沉情感,触动读者的心弦。

作为近代放眼寰宇的进步知识女性,吕碧城游历欧美、遍游列国,除了学习他国知识、了解异域概貌、增长见闻之外,另一层原因便是她逃离故土、远离伤痛的思想使然。在封建传统的清末民初时期,如同吕碧城这样思想前卫、文采盎然又社会活动频繁的女性,在男权思想仍旧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被视为社会的“异端”,其社会身份难以得到认可。吕碧城早年曲折的个人经历与社会波折,迫使她产生了出游的计划。诸如挚友秋瑾女侠遇害、民国初年政局的动荡、母亲与姊妹的离世、一手创办的女校停办、报刊事业不顺等因素,令她萌生避世、退隐的念头。但是,吕碧城自我放逐的世界环游,既有远离失意故国的孤傲,也同样矛盾般地伴生着对祖国强烈的怀念,其词中书写了浓重的思乡念国之情。

前文《青玉案》上阕描写勃朗峰雪山的美景,下阕忽然笔锋急转,抒发了词人的异国漂泊孤寂之情:

登楼难赋王朗怨。回首神州似天远。休道年年漂泊惯,随风去住,随波舒卷,人也如鸥倦[3]65。

吕氏由瑞士景物联想到离开祖国已久,回望故土,则远在天边。她居留海外数载,“年年漂泊”,甚至习以为常。此时的吕碧城内心无限飘零寂寞之感与强烈的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她的游历生活顿生疲倦。

西方不同于中国的风土人情自然是吕碧城书写的重点。但是,在思乡之情的催生下,她也经常怀念中国独有、西土所无的事物,怀乡之感更加浓郁。1928年春,吕碧城忆起12年前(1916)与友人在杭州春游,共食春笋,唇齿留香,累年不忘。她填《绿意》词一首,记旧年挖笋往事:“春泥乍坼,记小锄亲荷,篱外寻采。……嚼伴青蔬,乡园隽味堪买”[3]73。尽管海外美景时常令她流连忘返,赞美有加。然则,故土乡味难舍,勾起回忆无限。她颇为失落地在词序中写道:“予爱食笋,海外无此,殊怅怅也”[3]73,借忆春笋而抒发思乡之情。

经年累月的境外漂泊生活,吕碧城自谓孤傲不逊,却也有一种孤立无援的体味。每逢游子返乡与家人团聚的中国传统佳节,去国怀乡之情更为凄切。1928年的农历中秋节,吕碧城只身一人生活于欧洲,月圆之时正是思念祖国亲人之际,他特意写道:“戊辰中秋,计予再度去国又二年矣”,并作《洞仙歌》记之曰:

圆规无恙,自乘桴西去,二十三番弄消长。……淮南远木落,问讯铜仙,曾否宵啼泪盈掌?故国几悲欢,分付西风,扫太华、残云来往。……[3]108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吕碧城将一腔思乡之泪融入该词中。词人自比“乘桴西去”,客居异地,夸张修辞“二十三番”,透露出她反复出游的无奈感叹。淮南乃是词人祖籍所在地,遥想故地草木,更涉离情。词人孤苦之际,借问计时漏壶(铜仙),思乡之泪难禁。当时中国动乱的时局,也令吕氏倍加关注。“故国几悲欢”,军阀征战与民不聊生的消息,更使她忧心不安。

1929年除夕夜,吕碧城旅居欧洲已经三年有余。值此万家欢聚、热闹非常之际,她以惆怅的笔调,填写了《凄凉犯》一词,词中曰:

……问何心、飘零萍梗,艳说避秦地。……除夕三番矣,习与时迁,语随乡易。锦囊诗料,更兼收、十洲澜翠。故国今宵,定桦烛、千家无睡。对蛮花、自剪红绡绢茜蕊。[3]134

新春佳节令词人异常悲戚,在瑞士居住已经数年的吕碧城回想起当初出国,出于“避秦地”的初衷,此时格外感受到如萍梗一般的飘零。尽管已经对异国的风俗、语言颇为熟稔,毫无陌生感,但是离国日久,怀念日深。中国文人对故乡的深情,多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得到彻底释放,如中秋、端午等,而除夕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故而最能触动旅人心中思念的惆怅。当时,吕碧城思绪中的故国今宵(除夕),“定桦烛、千家无睡”,遥想国人秉烛通宵守岁的欢愉,而孤单的自己只能“对蛮花”,剪烛芯。

1932年,吕碧城身患疾病,继续在欧洲各国漫游、调养,却又时刻关注国内时局的更迭。她曾在《霜叶飞》中写道:

十年迁客沧波外,孤云心事谁省,兰成词赋已无多。觉首丘期近,望故国,兵尘正警。幽栖忍说山林稳。[3]158

加上早年游学美国的时间,吕氏此时的海外漂泊已近十年,故而她自称“十年迁客沧波外”,并非虚指。漂泊的词人以“孤云”自诩,强调忧国忧民之感至深,却也无奈。祖国的点滴,时刻萦绕心间。然而故国混战如旧,词人自远方得知时局情况,倍添忧虑,但又仅能发出爱莫能助的感慨。

四、护生戒杀

吕碧城的后半生潜心向佛,皈依佛法,不仅翻译、评注了众多佛学典籍,更将护生戒杀等禅佛元素引入词中。居留欧美时期,是她人生哲学转向佛教的关键转折点,她的海外词中丰富的禅佛意蕴丰富了词作的取材,拓展了词作的意境。

至晚清,佛教传入中国已久,佛教思想已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作为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吕碧城,自幼接受国学教育,加之成年后人生经历坎坷,顺其自然地选择了佛教作为人生信仰。20 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即使身在海外,吕碧城内心对祖国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与日俱增。原本“逃遁”国外的她,从佛法中调试自己的思想,在出世与救世之间调和。佛家思想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护生等思想,逐渐在环游世界的吕碧城心中生根,她希冀着倡导禅佛宗义,反对战争,以此维护世界和平。同时,西方的护生戒杀思潮也促使了她对生命进行深刻思考。在英国旅行期间,吕碧城接触到皇家倡议善待动物的规定,这正暗合了她的慈悲观念,“遂决计为国人倡导,以禁止虐待及鼓吹戒杀同时并行”[6]117。1929年,吕氏出席维也纳国际动物保护大会,并做主题演讲,获得护生运动人士的一致赞扬。1930年,身在欧洲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修行的佛家居士,法名曼智。

中国佛教慈悲为怀思想得以与西方动物保护、素食运动接轨,吕碧城的推介之功不可磨灭[7]105-113。吕碧城信佛之后完全茹素,以示护生戒杀的坚定信念。她与欧美诸国素食主义者多有交往,共同推广素食理念。美国 《蔬食月刊》 主笔奥尔波特(Jean Albert)女士与吕氏相识多年。奥氏辞世之后,吕碧城作《齐天乐》以示悼念,词中有云:“绿笺长短西洲讯,空余旧情数重。……苔绣思裙,菜香疑麝,想象芳尘何处”[3]194。词人在追忆挚友的时候,又以植物入词,以呼应二人均为素食者的身份。该词开篇即以“绿笺”起意,依然暗指绿色蔬菜,呼应主题。她自陈该词书写于绿色信笺之上,寓意为“所用笺封皆绿,表菜色也”[3]194。

当时的欧美国家出现了护生戒杀的思潮,以此类思想为宗旨各种民间组织纷纷成立,最终影响到官方法律条例的制定,并将护生戒杀纳入法律条文之中。美国科罗拉达州颁布鸟类保护法律之后,留学美国的吕碧城闻之兴奋不已,随即写下《前调》词一首,云:

仙舞新传罢羽衣,南华齐物到西夷。更无鹃血浣花枝。

对酒常吟倾鱠句,思乡宜诵放鹇诗。誓迟终古证心期。[3]190

词人在该词序言中写道: 美国柯省保护羽族(鸟类)之法律,禁以鸟翎为衣帽之饰。她因美国一个州的“罢羽衣”法令而欢欣鼓舞。词中所指“南华齐物到西夷”,乃指“万物齐一、平等看待”的《南华经》宗义在西方的美国(西夷)得以实践。而且,人们不再捕杀杜鹃,制造以其血染红鲜花这样的惨剧;会餐时,食客也能罢鱠倾杯,减少对动物的杀戮。吕碧城在此援用唐代宋之问放生白鹇的诗歌名作《放白鹇篇》典故:“白鹇愁慕刷毛衣……六翮开笼任尔飞”,称赞美国这项鸟类保护法令实施的重大意义。吕碧城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贯彻保护动物、贯彻众生平等观念的难度。所以,她期许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予倡废屠之说,成效期于千年后”[3]190。尽管如此,她将晚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戒杀事业中去。

吕碧城亲身经历过国内军阀混战带来的痛苦,也深知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的杀戮。她希望通过规劝民众接受动物保护的观念之后,可以上升到对世间一切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反战、废屠、维护和平是她笃信佛教之后的精神旨归。她的理想是人类共同构建一个“人类不伤人类及人类不伤物类”[8]132的和谐社会。她熟悉欧美历史,对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以及英国内战“玫瑰战争”造成生灵涂炭深表惋惜,她另一首《前调》词中表达了对战事的厌恶与对和平的渴望:“惊刀掺万户,猩浪能飘杵。此恨几时平?千年誓此生”[3]209。这也证明了,吕碧城之于佛教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把宗教理念与自身特殊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9]72-79,并以跨文化、比较文化的视角,传达给世人。

五、结语

吕碧城作为中国近代词坛的代表性女词人,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双重文化性格,这集中体现在她的欧美游记词之中。她以古词为基础,将海外所见所闻作为素材,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她畅游海外仍不忘故国,其思乡之情流露于游记词中。吕碧城晚年禅佛思想中的护生戒杀观念,在游历西方诸国之后得以深化,也成为其海外词的一大主题。吕氏欧美游记词作融合了时代意义与古典风格,更成功地把中西文化交融起来。吕氏欧美游记词作启迪、影响了近代词坛,具有开创性意义。正如吴宓所言:“(吕碧城)所写欧美景物,及旅游见闻感想……实为今日中国文学创作正规及精品”[10]215。

猜你喜欢
吕氏词作词人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词人的职业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