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五个维度

2019-02-21 17:49罗顺元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总书记文明

罗顺元,杨 青

(广西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首次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上升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层面,因此,深刻把握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无疑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包含许多不同的方面,本文从思想认识的进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环境问题的治理、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五个维度对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容进行阐述。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维度一: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性进步

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具有十分重大的进步意义。在思想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问题做出了深刻回答,从而树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模式,通过扩大“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外延的方式,科学地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从生态哲学的理念看,生命共同体概念强调了由人类和自然构成的共同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关系。”[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处理人类社会中的其他关系时,都要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3]1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类无视自然的行为日益凸显,并且,人类也已经遭受到了自然界对人类进行的报复。全球变暖、沙漠面积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不可避免的问题。在面对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的情况下,习总书记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人为了追求发展,把自然看作一个客观的“他者”来看待,对大自然进行无情地“拷问”,只注重如何从自然界进行索取,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抛弃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把人看作是内在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还有更深层次的“统一”,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城邦时代,最初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共同体。柏拉图认为“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4]在这个程度上,共同体是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继承和批判以往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抛弃“虚假的共同体”,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这些关于共同体的思想都不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回答;习近平在继承“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把“共同体”思想用于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的辩证的认识,是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性进步。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人之所以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因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5]人在自然环境中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体,人不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同时也要受大自然的制约。在各种实践中,人们往往只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对大自然进行改造,而没有注意到人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是受大自然的制约的。人们对自然的改造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不会招致大自然的“无情的报复”。反之,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在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尊重。

第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6]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树立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高度上认识其生态价值观的意义。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维基础上的以追求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并且深深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导致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一味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把价值的内涵狭隘地理解为经济价值,从而严重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价值,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体现。而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形象的论断打破了这种以经济为标准的价值观,强调自然与经济的价值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形象论断作为当代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引领者的新话语体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显现出超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且代表人类新文明形态发展理念的话语。

二、维度二:经济发展方式质的转变

经济发展问题是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的一项突出内容,而经济发展方式则是经济发展问题中面对的首要问题。经济的发展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这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维度看,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强调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这一思想扭转了只注重经济发展的唯GDP论的思想,推动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观,即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合乎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在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思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是形成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习总书记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他曾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3]22可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首要前提,必须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这个问题,并从思维方式上科学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对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之上,得出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23这一形象的论断。过去在唯GDP论英雄的思维模式下,人们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他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本末倒置的,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换取人类暂时的经济利益,是缺乏远见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固树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一种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观。“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是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 GDP。”[7]不能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因为害怕破坏环境而不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谓“绿水青山”体现了我们在发展经济时的合乎规律性特征;所谓“金山银山”,则体现的是发展经济时的合乎目的性的特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语境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辩证统一的。人类进行经济创造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对物质财务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合乎目的性特征;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要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必须体现人的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特征,发展经济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不是割裂开的。因此,习总书记认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也不是对立的。要打破这种对立关系,关键在人和思路,要从思路上着手彻底打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绝对对立的局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共进。

绿色发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在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3]34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也是新时代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避免不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模式,绿色发展是对传统的发展方式的创新,它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和持续的统一,这种发展观高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作用和价值。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撑,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过去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伤害,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按照以前的老路发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因此,他大力提倡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34

三、维度三: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论述的内容,是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我国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态制度的建立的不完善和实施的不落实。习总书记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作为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3]99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里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

首先,遵循自然规律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思想前提,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建立全面且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的不健全有关。”[3]102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基础性制度建设薄弱、法律法规不完善,这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只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才能从制度和法制上有效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建设,从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问题的修复等一系列问题上着手,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从制度上促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当使用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我国的很多自然资源没有纳入相应的保护系统,因此,很多人利用制度的漏洞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和使用,加速了资源的枯竭,这一切现象是与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尽快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还要加大力度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只有把制度系统完善地建立起来,自然环境的各个部分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在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施力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绝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3]111生态环境问题与制度的执行力度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制度的贯彻程度深刻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9]习近平总书记严厉批评了一些地方存在的大量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不落实,这些现象的日积月累加重了环境问题。因此,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必须“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0]在此基础上,习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他批评了一些领导干部不负责、不作为的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强的问题;一些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不到位和不严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变这些问题,必须要从制度上着手,加大力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责任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贯彻落实权责一致和终身追究的原则,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四、维度四:系统治理生态问题

对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一维,也是继党的十八大以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创新之举。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强调从积极的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来积极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对于我国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很少从环境治理的角度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的治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首先,系统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理生态问题方面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思想。在坚持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治理生态问题时进一步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他强调在生态治理问题上,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不能割裂大自然的各个部分。习总书记批评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把自然的各个部分分开治理的做法,水系统出了问题就治理水,土地荒漠化就治理土,这样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他详细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47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自然系统,大自然的各部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链条,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内在的整体性,任何试图打破自然内在的整体性的实践活动,最终都会导致对人类自身的伤害。治理生态问题必须尊重自然是一个整体和系统这一事实,认识到生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治理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问题需全球共同治理,再一次生动体现了习总书记系统治理生态问题的思想。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诺”。[1]治理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远的工作,不是仅靠一己之力就能治理好已经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而是要全社会和全球共同携起手来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环境问题具有世界性,它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这一全球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呈现出越演越烈的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地反映出当今国际政治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就需要有系统观和全球视野,从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这一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不能只看到每个国家自己的利益。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10]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共同体,更是全球范围内与生态环境在生命共存上的共同体。全球环境的“公共性”决定了全球环境问题必须坚持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指在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各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全球协调和规划,从多边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早在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就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要携手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应对环境治理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中国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立场,融入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之中,努力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引导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五、维度五: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绕不开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3]122绿色生活方式,是指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遵循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要求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充分尊重生态环境、尊重自然,树立新的生存观和幸福观,倡导绿色消费,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人类世世代代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绿色”这一词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色调,也是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色调。避免铺张浪费,加快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倡导绿色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生活与绿色发展有着相同的目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但是各自的解决途径不同。绿色发展侧重在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方式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而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则侧重从个人的生活方式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控制个人对物质的不合理欲望减少异化消费行为,投入更多的精力关爱自然和提升自我,从而达到缓解和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社会中,人们形成了一种极度重视物质消费的思想,人们通过大量购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与人之间进行攀比,导致大量物质不能物尽其用,这样的后果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转变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反对资源浪费,树立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转变生活方式,人人有责,每个人都需要牢固树立环境意识,把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实践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3]12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需要党和国家从宏观上进行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培育体系;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还需要人民群众积极认真践行。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公共属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民群众是建设生态文明最主要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才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实践的主体。推动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样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人民群众是生活消费的主体。因此,牢牢把握住人民群众这一主体性力量,是推动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首先,在思想上需要每个人树立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的观念;其次,在生产中注重推广节能节水等家具和建材,推行绿色环保的产品;最后,在生活中鼓励绿色出行,鼓励购买绿色环保产品等。这些内容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人民群众每个人投入到绿色生活方式的伟大实践中去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度的建设,也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主体性力量,充分抓住这一主体性力量,让环境意识深入人民内心,从而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一种保护环境的文明风尚。

猜你喜欢
共同体总书记文明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漫说文明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