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社团的德育功能探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236爱心社”为例

2019-02-21 23:08薛秀娟周亚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骨干社团爱心

薛秀娟,周亚林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而高校社团的存在打破了这略显单一的形式,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载体。笔者以山西师范大学“236爱心社”为例,来探究高校社团的德育功能。“236爱心社”是一个旨在传承无私奉献精神,弘扬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学生社团,以关注公益、传播爱心为宗旨,曾多次组织捐赠、支教等公益活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社团已初具规模,很多主流媒体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等都对“236爱心社”的爱心事迹进行过报道。

一、 高校社团的德育功能

社团在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其作为承载德育功能的一个有效载体,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高校应重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能,坚持围绕“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开展社团活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高校的德育工作。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塑造成型,“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相对于之前更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这种情况下,高校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高校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相对于略显枯燥的第一课堂来说,社团活动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强。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觉地受到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更容易培育。如山西师范大学“236爱心社”通过组织支教、爱心基金等有意义的活动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目前“236爱心社”已发展成一种校园文化现象,大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感染下逐渐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

相对于课堂中教师的道德言说,大学生真真切切在实践中的体会更具有冲击力。“236爱心社”开展的为贫困地区捐赠衣物的活动,让不少偏远地区的儿童穿上了整洁的衣服。这一活动让社团成员亲身体会到“赠人玫瑰”真的会“手有余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二)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地存在,人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性。但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大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其中更是有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症”甚至自闭倾向。高校社团的存在给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社团的宗旨和目标把志趣相投的个体凝聚在一起。这样一来,大学生开始从自己的小世界走出来,融入到学校社团这个集体中,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社团成员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例如在“236爱心社”关心贫困儿童的活动中,大家都积极地进行活动组织、策划、实施,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贫困儿童,大家不仅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也学会了如何共同协作完成既定目标,增强了集体意识。

(三)调适心理和发展健全人格

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身处和平环境并较为顺利地来到大学校园,涉世不深,承受能力较差。突然来到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广大学子不仅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同时人际关系、就业等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不少大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几年来校园欺凌、跳楼自杀、“校园网贷”等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变得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只依靠第一课堂很难实现,高校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使大学生在展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有效缓解压力和克服不良情绪,其中社团活动中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中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对于心理调适也非常必要。比如“236爱心社”举办的“肺活量大挑战”,其中念文章、吹气球等比赛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参加该活动的很多大学生认为,这一活动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尘肺病”,而且有趣的活动形式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

二、高校社团德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当前,高校社团的数量不断增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兴趣选择。通过参加大量的社团活动,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了增强,人际交往圈随之扩大,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但目前社团对于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并不显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社团德育功能的发挥缺乏有效保障。

(一)社团德育功能的发挥效果不显著

考察目前在校园比较受欢迎的社团,发现大部分社团活动娱乐化倾向严重,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挖掘社团的德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但目前很大一部分社团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主义,跟风举办活动,追求活动的“量”而忽视了“质”,完全没有体现社团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功能。一些艺术类社团隔三差五地举办晚会、歌唱比赛,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喜好,内容多为流行歌曲、街舞、cosplay等,价值引领的内容寥寥可数;一些理论研究类社团一学期下来也只是举办了几场学术性较强的论坛,基本也没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不同社团发挥德育功能的方式会有所差别,所以不同社团合作来举办活动可以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但目前不同社团的活动范围基本都在自己的社团中,社团和社团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236爱心社”成员也表示该组织活动的人员基本都是社团内部的,很少和其他社团联合组织活动。长此以往,社团的育人效果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社团德育功能的发挥持续性差

由于大学学习生活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成为社团的主要参与人员,社团成员到了大三除了留下来任团长外基本都会选择退出社团而专注学习和寻找工作。这样的人员构成并不利于社团的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对于“老社团”来说,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体会不到社团厚重的历史和特有文化,尤其是像“236爱心社”这种有十几年发展历程的社团;对于一些新社团来讲,随着老社长的退出,成立不久的社团则可能因人员不稳定而发展不好甚至面临注销。另一方面,社团准入门槛低,学生可以随时入团、退团,造成了社团内部成员的不稳定。社团发展和成员的不稳定导致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不稳定,成员不能长期持续地接受影响,整体育人效果并不显著。

(三)社团德育功能的发挥缺乏保障

虽然大多数高校意识到社团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但并没有把社团的发展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中,师资力量和经费支持都没有充分的保障。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形式长期以来依赖于第一课堂的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单一,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上缺乏系统性[3]。目前高校社团的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但是高校并没有为社团配置更多的管理教师,造成社团大部分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关教师的指导。由于高校对社团重视不够,大部分社团指导教师都属于“兼职”,是学校分配的任务来义务指导,并没有把社团工作算到教师的个人业绩中去。所以相对于有教学任务的第一课堂来说,指导教师对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此外,社团活动的经费也缺乏保障,目前主要通过收取会费、拉赞助、众筹等渠道获得经费。如“236爱心社”因经费不足,多次通过腾讯公益这个线上平台来开展众筹。

三、有效发挥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充分挖掘社团德育资源

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愉悦身心的功能,更要努力提高活动的质量,发挥社团的德育功能。对于不同性质的社团来说,活动的开展应找准自己的定位,紧密围绕社团成立的宗旨和目标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育人功能。比如文艺类社团在活动内容上可以多选择红歌、民族舞等先进、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类社团可以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竞赛;公益类社团可以注重开发更多可参与的公益项目等吸引大学生的加入。如作为公益服务类社团的“236爱心社”,特邀山西十几所高校举办了自发性、非正式的、非营利性的大学生民间爱心公益论坛,重点讨论了高校公益社团如何围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开发更多的公益项目。此外,社团活动应力求以新颖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其中公益类社团更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和文娱类的社团竞争。作为公益类社团的“236爱心社”就组织了贫困地区支教、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爱心公益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校众多社团中脱颖而出。最后应鼓励社团之间、社团内部的部门之间进行比赛和合作,在提高社团成员的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使社团之间得到更多的交流。

(二)加强社团骨干培训,确保社团德育功能的持续性发挥

社团德育功能的持续性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团骨干素质的影响。如果社团骨干作风正派、能力较强,社团的发展就较好,社团德育功能的持续性发挥也能得到保证。因此高校要注重社团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来解决社团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首先要深入了解社团骨干的预备力量,对社团骨干从德能勤绩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其次,从社团管理特别是组织管理和文化传承等具体方面对社团骨干进行专业的集中培训,定期进行考核,为社团准骨干以后更好地接续社团工作奠定基础。再次,多组织一些社团管理主题的讲座,让社团的预备骨干可以从一些成功的社团中多方面地学习到如何管理社团。比如,清华大学的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多措并举来打造学生理论骨干先锋队,他们坚持定期在协会内部开展理论学习和深度研讨;组织协会骨干赴贵州等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入户调研、实地探访,使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思考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将协会骨干纳入学生社会工作培养体系,开设学生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定期组织培训和工作沙龙,提高协会骨干在统筹协调、沟通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4]。

(三)健全机制和加强管理,保障社团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高校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社团这个第二课堂的重视。第一,高校要提高对社团活动的重视程度,将社团的发展有机融入“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鼓励社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扩大社团的辐射范围,提高社团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如“236爱心社”先后在临汾市红丝带学校、临汾市特殊教育学校、临汾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地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受到高度评价,同时也激发了更多青年学子奉献爱、传递爱的信心与使命。第二,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地参与社团建设,引导社团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校团委应该针对不同的社团类别,有针对地选任不同的专业教师和研究生指导社团的运行,以保证社团管理的方向[5]。比如:文艺类社团可以配置艺术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学术类社团可以让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教师来指导。高校应把参与指导社团工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范围,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社团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高校要对社团举办的活动严格把关。高校要对社团提交申请的活动进行严格审核,对那些缺乏明确目标和偏离德育宗旨的活动要坚决制止,应根据社团活动的举办目标和育人效果,决定是否给予资金支持,尤其要对那些能够发挥良好德育功能的社团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骨干社团爱心
缤纷社团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爱心树(下)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骨干风采展示
爱心
K-BOT拼插社团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