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探究

2019-02-21 23:08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育人

张 瑾

(山西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一政治论断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医学院校,具有特殊的办学理念和育人使命,如何回应新时代的要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其实质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核心是育人,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开拓性、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注重学生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品格的塑造,而不能偏颇地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办企业,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技能和技巧的养成,就是游离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的功利性教育。

医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责任,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攻克医学难题,为人民造福祉,为健康中国作贡献。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医学发展进入新阶段,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日趋交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应响应社会发展趋势,扩大视野,不再囿于自身狭窄的专业领域,而要创新教育科研管理模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引入医学领域,实现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管结合、医文结合,探索交叉学科发展和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实施“新医科”建设,不断拓宽医学教育教学口径,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科研视野,更好地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版”,探索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二、 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方向。要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整合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形成育人合力与育人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医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诚信教育等,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新媒体技术有效结合,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互联网+”思政育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作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而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医生的使命是治病救人,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道德、有温度、有情怀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新时代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必须深化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那么二者能否实现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助力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呢?实践证明,二者在很多方面是互通互融的,实现协同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日益受到高校的关注与重视,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将其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不仅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瓶颈。

首先,二者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其实质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二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既要有救死扶伤的情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本领;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有创新发展的能力。

其次,二者内容相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品格、提升创新创业素养的内容为主。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将创新实例与医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生动展示医学发展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同样,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艰苦奋斗不畏挫折的能力、诚实守信的品格和法律契约精神等,有助于良好医德的培养。可见,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互通互融,可以相互促进借力发展。

再次,二者方法相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如采用典型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实践体验法等,运用新媒体技术,采取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更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体验。可见,二者在教学方法上共同聚焦实效性,具有相容性,可以互相借鉴。

最后,二者作用互促。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品格的养成,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己任,开拓创新,奋力进取,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航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由此可见,二者在作用方面具有互促性,实现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与耦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应该积极探索二者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四、新时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协同发展教育观

作为医学院校,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新时代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医科”“新医德”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医学教育中,既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操,也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适应全球化科技时代的发展诉求,将工科教育、理科教育、信息管理教育等协同融入医学教育中,探索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管结合等“新医科”教育模式,将人工智能等引入医学教育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实现协同发展,需要构建内容相互渗透的课堂教学体系。一是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加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医文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入医学创新实例和最新技术成果,使学生更贴切地感受到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成就,培养爱国情操和献身医学的情怀。二是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医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坚韧奋进的创新创业品格、健康积极的创新创业心理。三是随着医疗技术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在医学领域不断发展运用,在医学教育课程中可以将医学与理学、工学等课程相结合,建立医理、医工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开发“新医科”系列课程。四是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采取微课、慕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协同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医学人才,教师必须先受教育,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医德、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医学全球视野。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首先,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学习前沿理论和新兴交叉学科最新成果,开拓思维,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交流碰撞思想,为教师交流学习搭建平台。其次,聘请德才兼备的知名企业家和医药卫生人才兼职授课,开设讲座,现场讲解,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充实医学院校教师队伍。最后,加强与其他知名院校的合作,实现医科与理工文管等学科教师资源共享,弥补医学院校教师资源单一性之不足。

(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校园文化的内隐作用

一是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结合医学专业特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护士节”“医学人文周”“健康人文月”系列活动等,以颇具仪式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医学情怀。二是构建网络校园文化。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网络媒介传递主流价值观,适时发布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普及相关知识,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能够更便捷地知晓相关政策、参与相关活动。三是深度挖掘校史院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业史,充分发挥校史馆、院史馆的作用,邀请学校老教师讲述历史,开设校史讲坛,引导学生饮水思源,形成医学传承。四是邀请知名校友讲述自己的学医故事,通过典型模范的树立,勉励学生对标学习。

(五)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实践育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要实现二者协同发展,必须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搭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是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发挥医学生专业优势,科普健康知识,既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把医学健康知识传递到真正需要的地方。二是开展日常社会志愿公益活动,与医院、社区、特殊机构等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既是培养医德的有效途径,又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三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培训平台,将医学知识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相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思维。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当地发展需求相对接,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高校资源带进农村地区,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展示,是实践育人的生动示范。

进入新时代,作为医学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深化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联动,全方位推动二者协同发展,多措并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