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随风远
——陈天民谈艺术人生

2019-02-22 08:19撰文温斌
陕西画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养短文书法

撰文温斌

11月初,一次聚会中巧遇刚刚参加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归来的书法家陈天民。陈天民是我省唯一两次获得国家级书法艺术最高奖项兰亭奖的书法大家——国学修养以及书法艺术造诣是很深厚的。我俩邻座,在一帮文化人的交流中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聆听陈老师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

谈到童年,陈天民说:盗书不为窃

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的寒暑假,所有老师都要参加教师集训会。记得上三年级的那个冬天很冷,雪下得很厚很厚,全县城的老师们都集中在他们学校集训,学校食堂准备的大白菜像山一样堆在教室旁的操场上。他提着个小箩筐偷偷去操场想捡些白菜叶子喂兔子,刚到白菜堆前,不料他们学校最爱管闲事的总务主任——同学们叫他“闲事主任”,朝这边走过来。他急忙躲到教室后面,见教室窗子缺块玻璃,急中生智便伸手打开了窗扇,迅速跳进教室,躲在墙角里。“闲事主任”绕过教室,往后院厕所去了——原来不是冲他来的!终于松了口气,回过神来才发现眼前堆了半教室学校收来的“旧书”,挑了两本封面上图画好看,书本不薄不厚的,胡乱塞进怀里,背上箩筐,跳出窗户逃回家去了。到家,躲着母亲(母亲不识字,小脚,但如果知道是偷来的书,那定是一顿暴打),掏出书,一本是《战国故事》,一本是《诸葛亮》。两本都是繁体字,多半不认识,看插画图,都是打仗的,心里喜欢,就慢慢一字一句地啃,渐渐地知道了大概的意思。其中有个叫苏秦的,起初想当官,学问不成,走了好多地方,人家都没有给他官做,银子也花光了,狼狈地逃回家,嫂子不做饭给他吃,妻子也不愿理睬,苏秦羞愧得无地自容,于是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股,饱学之后,游说列国,竟然挂六国相印,搞什么"合纵"、“连横”。读着读着,觉得好玩,索性就把一本读完了,书中的故事诸如鸡鸣狗盗呀、破釜沉舟呀、火牛陷阵呀、围魏救赵呀、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呀、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呀等等等等,似懂非懂地都记在了心里。还有那个诸葛亮,是他最崇拜的人了——神机妙算,神奇得不得了。多少次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睡梦里他变成了诸葛亮,羽扇一挥,指挥千军万马,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瑶琴轻弹,西城弄险,呜呀呀!惊醒来也是一身冷汗……

谈到青年,陈天民说: 抄袭不为过

上高中了,正值“文革”,造反喊口号,上课打地道。他那时最迷恋打乒乓球,经常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忘在脑后,尤其是语文课,他最头疼。语文老师要求他们每天写一篇短文,第二天早读时在班里诵读,他时常因打球耽搁了作业。一天早上刚从床上爬起,想起没有完成作业,坐在床上很是着急,忽见糊墙的报纸上有一行标题:农业学大寨要靠一个“干”字,后边有近百字的短文。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全抄了去。结果老师一检查,说这篇短文写得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肆表扬一番,然后用红笔在他抄的短文后边重重地写了“刊登”二字,于是就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他暗自庆幸,后来又照此操作了一二次,也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再后来他想,原来文章这么容易写,何不如法炮制试试?自己写了几次,老师还是次次表扬。再再后来,他的文章就经常出现在黑板报上和报刊杂志上……

谈到中年,陈天民说:“困顿不为耻”

辛稼轩词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戏词唱道:无银钱当时把英雄困倒,忍不住大丈夫珠泪下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计艰难,承包养鱼、种地养猪、开舞厅、摆地摊,虽然尽力打拼,无奈时运不济,百事不成。北漂求学,囊中羞涩,客运车上逃票,立交桥下夜宿。嗟乎!不因困顿移初志。虽身处困境,然志在云霄,心中常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会取得成功。早些时期他投稿也经常失败,甚至很困顿、沮丧。老师和朋友鼓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后来学习、请教、思考,逐渐有些进步,书法作品入展获奖多了,自信心也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谈到人品、学养、书法技艺,陈天民说:三者相依存

技法是书家表情达意的语言,这对于每个书家来说都是必备的。而中国书法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无论是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的本质还是赏心悦目的本体,都是以“书以载道”为其旨归。古人云“技进乎道”,章祖安先生讲“技进乎道不是技熟练到一定程度必然生道,而是在施技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道”。或可说技法是对道的物化和诠释。正所谓:“技成而下,道成而上”。既然论道,就必然仰仗于学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本质、本原、规律、道理、法则)。而只有努力丰富自己的学养,才能够深刻地理解、感悟、把握“道”。或许才能通过技法将“道”载于我们的“书”中。

古人以人品判书品,秦桧、蔡京之流书法巧丽,而为世人所不齿。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即是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诚心正意,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人们今天说的秉承正能量,那么其书作传递的也一定是民族精神,正大气象了。

听了陈天民老师的一席对人生对艺术的感言,很受启发。

陈天民,字玄伯,号奉天草民,别署易安庐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书画名家工作室导师,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咸阳市文联副主席。曾获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和全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以来,培养学员数千名,其中200多名进入国展,80多名已发展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真可谓硕果累累。

陈老师生于1953年,66岁,是人生的金秋季,更是艺术的第二春,正如陈天民写的一首诗云:秋来清气爽,红叶衬花黄。云淡随风远,天高与日长。深林逐恋鸟,曲水渡流觞。岁月无限好,何如纵马狂。

猜你喜欢
学养短文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KEYS
书法欣赏
Keys
文献馆员之解读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