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瓶”生彩妙手天成“面”如花
——孙维森和他的面塑作品赏析

2019-02-22 05:09武文龙宋广山宋博轩
中国设备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面塑酒瓶艺术

文/武文龙 宋广山 宋博轩

艺术的展现形式有很多种,有一种艺术只需要一双手、一块面和一套简单的工具,便会在我们的眼前,把一块块普普通通的面团很快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在一双巧手的手指捏、捻、揉、搓下,经过细腻的手法、色彩的搭配后,那一尊尊人物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栩栩如生到让人赞叹,那一个个面团早已不是原来的那团面泥,而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象征,每件作品都饱含着美好的寓意,展示着艺术大师的精湛技艺和匠人精神。这便是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面塑艺术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经过和面、蒸制、醒面、揉面着色等。其手法采用了揉、搓、捏、挤、压、滚、拨、切等多种技法,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现在这种工艺已不多见,而掌握这种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孙维森就是这越来越少的面塑艺术中独树一帜的面塑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默默地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传承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小小少年爱艺术

孙维森,1954年生于辽宁,2岁时随父母来到首都北京。父亲是一个木工,在空闲之余,常常用一些小木块给他做一些陀螺、木头人、小鸭子、小鸟等玩具,这让孩童的他,喜爱得不得了。望着父亲那双会“变魔术”的手,这个聪明的小宝,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恰好在他住的地方有一个胶泥厂,自从发现了这个“新大陆”,他便有了新天地。每天他都会从“新大陆”运回一块一块儿的胶泥,然后蹲在那里,搓呀、捏呀,忙得不亦乐乎。也许是天分使然,渐渐地,他捏出来的小人、小动物越来越活灵活现,不仅受到小伙伴的喜爱,甚至有些大人也拿到手里,左端详、右打量,直夸他心灵手巧。这一爱好,一直保持到他从学校毕业。

1970年,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告别了校园,被分配到北京饭店,由于领导知道他对艺术有着特殊的天分,他被安排去学习食品塑刻拼摆,跟随全国各地的优秀名厨大师学习。食品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能化平庸为神奇,是以食品为原料,利用特殊刀具荟萃雕、刻、绘画、工艺美术、插花等艺术手法,瓜果、蔬菜,在刻刀下被雕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金龙出海、彩凤逐月、连年有余、麒麟送子、马到成功、花开富贵,一个个精美的作品,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孔雀拼盘”就是如此,孔雀身体和羽毛由各色菜肴拼摆而成,而孔雀头则用食品雕刻而成,这两者结合,盘中活脱脱一只孔雀便呼之欲出了。

学习食品塑刻,不仅要加强美术基础练习,也需要通过师傅言传身教,自己更要埋头苦练。所谓的工多艺熟,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食品雕刻学好,为了学好这门工艺,孙维森常常被刻刀割的手上到处是伤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他渐渐地把这门手艺掌握得更加得心应手,成了颇有名气的佼佼者,经常参加全国食品塑刻比赛,并屡有斩获,曾荣获全国最佳名厨大赛金奖。

1982年,他参加了在法国巴黎迪隆举办的世界美食博览会,荣获集团金奖,并获得法国名厨会专函表扬名誉证书,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孙维森的这次参赛作品是拼摆艺术拼盘《金鸡报晓》,用牛肉、鸡肉及黄瓜、胡萝卜等各种蔬菜,一只威风凛凛的雄鸡立在岩石上振羽高鸣,既体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远大前景,也能让人感受到中国食品雕刻艺术,迎着时代走出国门不断进取的铿锵有力和昂扬奋进的雄壮气质。这一次,师傅康辉负责热菜,他负责冷拼塑刻,代表了川、粤、鲁、闽、苏、浙、湘、皖走出国门,一举荣获金奖,这也让他从此对食品雕刻痴迷不已,一发而不可收。

情有独钟学面塑

正当孙维森在食品雕刻上大显身手的时候,艺术女神给他送来了又一份香醇的馈赠。由于北京饭店位于东长安街,与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仅咫尺之遥,对艺术痴迷的他,一有空闲就到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参观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尤其对石雕和面塑钟爱有加,爱不释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给了面塑大师“面人汤”汤子博先生的儿子,有着“中国的罗丹”之称的汤夙国先生,汤老先生对这个有着艺术天分又非常勤奋的青年十分喜爱,把学习面塑的精髓,通过言传身教一股脑地都传授给了他。汤夙国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只有痴迷于艺术,才能创作出精品艺术。要想保持艺术的生命力,令自己不断地提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给艺术注入新的营养,不断提高艺术的品位,这就需要从事艺术的人,不断地去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学无止境,只有坚持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给专注的事物带来进步和改革。” 这些都对他影响很深,让他至今难忘。

面塑号称中国的雕塑,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几条不起眼的彩色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的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学习面塑需要系统学习绘画、民俗、雕塑等美术相关知识,为此孙维森没少下功夫,“单捏人头就捏了满满一大箩筐”。他还针对传统面塑作品易干裂,易收缩,易变形及易发霉褪色等不足,对传统面塑的材料配方进行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使面塑配方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不变形、不干裂、不褪色、不发霉,而且还很环保,并可长久保存。

由于孙维森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人物动态以及动物的行走、跑、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因此他塑造起作品形象来得心应手。他捏的面人注重神韵,小巧玲珑、色彩艳丽,讲究动态美。作为“面人汤”的传人,他塑造人物技术娴熟、刻画细腻、敷色华丽、结构精准、造型高雅,更重要的是制作过程干净利落,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面团经他把玩或雕琢后,虚拟、神化、惊奇的人物故事都似幻化成真了,精美的形象凝固下来。孔子、李白、杜甫、麻姑、关公、张飞、张果老和中国“四大”美人等,恰似重生或又活过来了,或在与你对话、或谈笑风生,显现出中国面塑艺术的奇巧。

酒瓶面塑显神韵

说起搞酒瓶面塑,孙维森告诉我们:“要说我与雕塑有缘,还真的有点小插曲。有一年的夏天,天空下着沥沥小雨,我撑着雨伞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图书馆正在装修改造,堆了几卡车的沙石,路很滑我在慢慢地行走,无意间发现沙石中有闪亮的东西,走近仔细一看是一些灰色的土块,因为雨水浸透断裂而光滑,我上前用手指捏了捏,非常细腻而又很粘,心中狂喜,这不正是我需要的雕塑粘土嘛。于是也不顾泥水,从工地师傅那里借了一辆手推车,用手翻找足足装了一车……从此对泥塑一发不可收拾,红色、白色、黑色、灰色等还有陶瓷泥试了个遍。后来,家里地方小作品放不下,这才打起了酒瓶的主意,我收藏的酒瓶很多,酒瓶色彩鲜艳、造型各异,可以因色、因型、因质地塑造人物。又因为泥塑没有色彩,后来又增添了色彩美观的面塑。这比在树枝上、在石头上的面塑更加新奇独特!”

孙维森的酒瓶面塑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华,在不断摸索和总结中,结合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的塑造法,对面塑作品,进行进一步美化加工而成。酒瓶面塑——顾名思义就是在酒瓶上进行面塑。酒瓶是中国瓷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着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遗弃的酒瓶成千上万,能够将面塑艺术嫁接在酒瓶上,变废为宝,又不失为是一件好事情。以各种不同质地、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酒瓶为基础,通过构思设计、采用面塑艺术的原料、工具和手法、进行再创造再塑形的新型艺术作品。小酒瓶不太好找,而插花的小树枝条:黄杨木、野山楂或是野樱桃树枝,它们木质相对结实,枝杈造型好看些。但是收集有难度,还要修型、清洗、晾干、固定装饰、着色等……

艺术是纯洁、高雅的。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做起来还真的需要点功夫。首先和成的面团需要反复搅拌,搓揉均匀上笼屉蒸熟,趁热搓均匀,不能有疙瘩,密封起来放置15天再揉搓着色捏制作品,这是缺一不可的工艺流程。别的不说,就说趁热搓面,烫手不说,还要快点才能搓开,因为凉了面疙瘩会变硬。这道工序需要搓面的人小小地卖点儿力气。在雕塑时也是,由于面的特性,往往是起手无回,所以要准确的动塑刀,一刀就是一刀,做错了就得重来,没有修改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多少年来,妻子徐淑兰默默地承担了家里的生活重担,给予孙维森支持、理解和帮助。既帮助他能照顾两位重病的老人,还能让他心无旁骛地鼓捣着他热爱的面塑。

孙维森雕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并和酒瓶艺术融为一体。他创作的题材,从古典历史人物到现代知名人物,无不充满了美的魅力。《十八罗汉》、《梁山一百单八将》等等,举不胜数。他创作的泥塑作品《铿锵玫瑰》,主要取材是一只4 2码的军人战靴,鞋底沾着泥泞,鞋面上是一朵粉红色怒放的玫瑰,诠释着共和国的巾帼卫士,坚毅、挺拔、刚强、热爱生命的昂扬斗志。如今,走进孙维森的工作室,桌上、橱柜中到处摆放着他的面塑作品,有神态逼真的现代人物肖像、文化韵味深厚的神话人物形象,还有时尚动感的卡通形象。看到那些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无不为他精湛的技艺叫绝。

几十年来,孙维森始终保持着那份心和手的温度,保护、记录、传承和发扬着这指尖上独特的艺术。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一拨人的传承,才让我们和未来的一代有机会能亲眼看到面塑艺术这朵中华艺术奇葩,在他们的匠心传承下,缔造着非凡。

猜你喜欢
面塑酒瓶艺术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你打碎了多少个“酒瓶”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纸的艺术
虚惊一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