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及其在新时代的精神价值

2019-02-22 06:06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王 青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01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总结马克思的一生是“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1]可以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就鼓舞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追求理想和真理。96年前,中国共产党首次为纪念马克思诞辰而发行的《马克思纪念册》中就专门收录了戴季陶翻译的《马克思传》。这篇传记在1920年《星期评论》首刊时,在名为《马克思逸话一节》的读后感中,作者特别提及“我们最应该学、最容易学,而又最难学得到的,就是他那‘由献身的精神显示出的伟大人格’”[2]。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既需要从马克思那里获取思想启发,更要继承他的光辉品格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一、继承马克思的崇高信念,铸就新时代共产主义理想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前进的动力,习近平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3](P34)新时代的中国,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胜利之后,再次走向强起来的新飞跃。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目标继续奋进,必须在新的历史高点上固牢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而培育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需要不断磨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马克思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立场坚定的使命意识和深刻彻底的批判精神是点亮新时代共产主义理想的助燃剂。

(一)树立高远志向,搏击时代浪潮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人生理想。拉法格回忆称,马克思最喜欢说的名言就是“为人类工作”。怀揣人类福祉的人生格局促使马克思站到了人类解放的哲学高度上。为拨开历史迷雾,寻得人类解放的道路,马克思同众多思想巨擘对话,锻造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剖解历史的武器,解析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人类在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迈开了新步伐。

中华民族正是在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征途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又在其引领下取得了革命和改革的胜利,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具直接性、紧迫性,更需要有志之士在为人类谋福祉的共产主义信仰指引下,戮力同心,不懈努力。然而,当反抗奴役和侵略的硝烟散去,人们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了日常生活和个体感受,“人生理想”这一原本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连的崇高话语开始遭遇“祛魅”,逐渐转变为强调个性喜好的私人言说。实际上,对于人生信念问题,一味强调个人喜好,逃避崇高,并不必然带来真正务实的理想。正所谓“功崇惟志”,只有将个人理想系于时代之责,才能真正成就健康丰富的人生,相反,一味强调脱离社会责任指引的“个人喜好”非但难以跟上新时代浪潮,成长为扎根于现实的成熟“梦想”,反而容易坠落于名利幻象,沦为现代社会的“迷失者”。

更进一步而言,信仰能够激励起强大意志的根源在于,它体现了有限的个体对“不朽”的向往。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正缘于它将“个人生命的不朽奠定在历史发展的无限性上”[4](P473),是科学的信仰。就直接经验性而言,单个人总是有限的存在,如果将人生信念围绕于个人得失荣辱,或沉湎于日常生活的“小确幸”,无论表现出多么雅健的生活态度,何等独特的个性,至多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以达到真正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更妄论获得信仰的力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各领域不断进行着“整体转型升级”,中国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继承马克思志存高远的精神财富,直面崇高,积极投身于“四个伟大斗争”之中,将有限的人生融入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中,才能真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成为新时代的弄潮者。

(二)坚定人民立场,立足时代主题

马克思能够在追求人类解放的思想道路上开辟新天地,并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关键在于他把人类解放看成是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并深刻认识到推动无产阶级同科学理论的结合是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和共产主义事业的首要任务。自此之后,马克思自觉承担起为无产阶级争取科学上的胜利这一伟大使命。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促使马克思跳出了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意识形态窠臼。他不把一成不变的原子个体看作历史主体,而是热烈赞颂参与劳动实践的人民群众;也不以抽象的普遍观念和人性诉求作为历史原动力,而是在劳动的历史中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而能够冲破资本主义是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永恒社会制度这一理论假象,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纵观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消解共产主义理想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割断它同无产阶级立场之间的联系,要么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例,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历史作用,使社会主义蜕变为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进而消解共产主义理想;要么则以人道主义为名,用抽象的人类性话语替代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把社会主义伦理化,从而取消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社会制度的实践意义。这二者的表现虽不同,但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都是通过模糊阶级属性最终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技术中性掩盖制度非中性,最终实现和平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浪潮中稳把方向,以崭新的姿态迈入新时代,得益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注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日益急速、复杂的社会变迁和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在实践中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从理论上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干扰,避免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仍然必须警惕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特别需要继承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捍卫共产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这首先表现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又表现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历史性联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本领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讲:“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是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5](P24)

(三)弘扬批判精神,把握时代旋律

马克思极富批判精神,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离不开深刻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不断突破的自我批判,而只要获得新的理论突破,他便会运用到革命实践中以批判错误思想。马克思先后批判了封建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蒲鲁东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错误认识的思想根源,以最大的耐心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虚假性,揭露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罪恶,极大地维护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历史正义性。深刻彻底的批判精神注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6](P22)。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主体选择和客观规律合力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形态也都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他讲:“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7](P539)这即是说,实事求是的面对问题,不断在实际中发现和解决新矛盾,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者推动历史朝向共产主义前进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在变化的历史中巩固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保障。

质言之,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定位, 生动诠释了如何在历史变化中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这一政治判断, 首先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进行批判性解读的结果, 它对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准确判断和重新概括。 再则, 这一判断又是对改革开放,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经验进行批判性总结的成果, 它促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这一思想以“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同时, 这一判断还是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 对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战略步骤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结果, 它明确了新时代“四个伟大”的新使命, 并以“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可以说, 这一系列新论断都是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方法, 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矛盾、 新思想、 新使命、 新征程, 是在新时代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基础。

毋庸讳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思想领域的多样性、多变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遇到挑战。各种社会思潮往往以“学术话语”裹挟政治立场,以“经验常识”驱散理论概括,以“艺术手法”掩护价值虚无,以“还原细节”消解整体真实,使维护共产主义理想面临不少困难。只有继承彻底的批判精神,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的规律,敢于“亮剑”,批判的说明各种社会思潮在哲学基础、方法运用、理论视阈上的局限,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释新的社会和思想问题,方能有效应对新时代思想领域的复杂局面,在把握时代变化的同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二、学习马克思的治学态度,发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开始从“跟跑者”转向“领跑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也愈发具有世界意义。这样的新时代为思想理论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更需要我们继承马克思追求真理、博学广识和锐意创新的治学态度,敏于捕捉时代新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持之以恒、精进不止,不断丰富新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坚持追求真理,唱响时代新音

马克思所取得的理论成就,是他终其一生坚持科学、崇尚真理的结果。通过批判黑格尔理性国家观,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念,进而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解析人的本质,他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考察这一规律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进一步研究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马克思最终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开了资本获利的面纱和经济危机的实质。李卜克内西曾回忆说:“马克思是一个完全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8](P55)收获真理的前提,在于形成正确的真理观。在马克思看来,真理必须符合客观标准,接受实践的检验,但真理又不是对客观现存的单纯摹写,它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是它借以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它发展自身的过程。

反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一开始就秉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的态度。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从理论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什么特征,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历史方位上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战略布局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围绕着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上述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也是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典范。

对于步入新征程的中国而言,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克服改革的阻力,鼓舞创新的动力,锻炼学习的能力,而坚持追求真理是思想的总源头。只有在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工作中继承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通过积极的调查研究和不断钻研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现突破。

新时代的中国愈发深刻的嵌入到世界体系之中,与此同时,曾经由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开始遭遇“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挑战,而旧式以资本和工具理性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则使发达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并给诸多发展中国家留下“改革与稳定”“开放与独立”的两难。鲜明的对比让中国的发展道路、方案、办法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中国有更多机会和空间参与塑造国际秩序。我们必须在以实践书写“中国故事”的同时,构建“中国思想”,诉说“中国话语”,传播“中国价值”。可以说,建立在相应世界观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观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最高层次,也是最紧要和最难达到的层次,尤其需要发扬崇尚真理的精神,推出具有独创性的成果和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创造中国思想,提升新时代的中国影响,不仅需要文化的、伦理的感召,更需要打开新视野,解释新变化,探索新规律,才能将思想的吸引力牢固建筑于真理的现实解释力和历史预见性的基础之上。

(二)拓展理论视野,紧跟时代前沿

追求真理让马克思不拘于单一的知识领域,形成了宽阔的理论视野。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学说的进步青年就曾拜服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顾兆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马克思学说》一文中称:“他是一个周详审慎的学者,所以他每研究一个题目,必把一切相关的科学都涉猎一遍。”[9]正因为博学广识,马克思突破以往思想家的理论视界,以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现实研究补充哲学的思辨抽象,以哲学的辩证思维克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方法和实证主义倾向,以历史学的阶级分析视角观察欧洲政治革命运动,扩大了思考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的理论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面貌,而以新能源、3D打印、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开始影响原有的产业格局,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正在迎接新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机遇。同时,世界各国抢占新产业、新技术制高点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美国重振制造业”“德国工业4.0”“日本新产业结构蓝图”等各国的应对战略和贸易保护的实际举措纷纷出台,世界还处于“后危机时代”的紧张之中。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只有保持博学广识的研究精神,不断扩大学习半径,拓宽视野,才能在比较中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也才能在竞争中认识自身的成绩和差距,真正树立民族自信。

急速变化的时代环境促使人们愈发重视学习研究。但在学习研究成为时髦的口号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则至关重要,尤其要避免功利、浮躁和偏执心态的影响。功利性学习好求速成,注重实用原则,甚至将经济效应和晋升条件作为衡量有无用处的唯一标准,容易造成狭隘的学习眼界。浮躁的学习不是为解决问题打基础,而是为了吹嘘卖弄做文章。若学习成为附庸风雅的手段,自然难以形成独立思考,最终不过浅尝辄止。偏执的心态会使学习看似紧张认真,实则保守固执,其目的往往在于印证预设观点,而非求得真理,因此总是依据主观口味,筛选学习材料,限制了思维界域。受到不良心态影响的学习,非但无法充实头脑,开阔视野,反倒容易助长骄傲自满的情绪,走向僵化封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要警惕错误的学习态度,真正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三)锐意创新开拓,高扬时代个性

马克思一生两大重要的创新发现,都是他锐意进取、持续创新的结果。通过考察欧洲历史和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现实的个人”和抽象的“类”,最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他研究政治经济学,辨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探究价值和价格的相互关系,说明货币的不同职能,解析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最终还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可见,保持明辨的问题意识,展开严密的逻辑推论,锐意创新,永不懈怠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

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是马克思的优秀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基本经验。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凝聚全党智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充分体现了锐意创新的精神。这一理论突破传统秩序,大胆构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国强必霸”的惯性认识,为跨越 “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破“民富必奢”的旧有逻辑,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础;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打破“长盛必衰”的实践怪圈,为跨越“塔西陀陷阱”,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固牢了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这些理论创见在新实践基础上,以创建新文明为要旨,将思想解放推向了新高度。

新时代对于创新者而言, 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 而发扬开拓创新精神, 必须克服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 从思想根源上拔除贪图安逸、 自我松懈的观念。 由于开创性的变革总是要求革新者越出熟悉的舒适范围, 发挥主观能动性, 甘冒风险、 积极协调, 追求安然至上, 四平八稳, 满足无过即是功, 势必难以形成创新的环境、 机制和态势。 在新时代保持思想解放, 锐意创新, 要谨记习近平所言: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 满足现状者, 从不等待不思进取、 坐享其成者, 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5](P51)

三、发扬马克思的实践品格,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任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实践都不会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曲折和艰辛。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攻坚之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旅,都不是轻松的事业,而需要更艰苦的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我们继承马克思积极实践的品格,以最大的智慧解决问题,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曲折,以无畏的勇气克服困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

(一)积极投身实践,直面时代问题

马克思反对做书斋学问,他赋予哲学“改造世界”的任务,主张“批判的武器”同“武器的批判”相结合,并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辩证唯物的解释,将其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同于唯心主义行动哲学所理解的抽象能动性,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机械运动,而是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的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构成历史,但人创造历史的实践又不是任意的,只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说,理论指导实践决不是生搬硬套具体观点,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经验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只是为了对马克思本人进行“思想解剖”,其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西方“马克思学”的根本区别。不少“马克思学”的研究,通过将马克思的思想“学术化”,专注于“文本词句”,把马克思的文本同他的事业隔离开来,成为教条主义的新样式。然而,任何理论一旦离开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亦如是。如果把马克思主义请进思想神殿,视为诸多学术流派中的一种,那么无论怎样高抬它的地位和价值,都只能是扼杀其生命力的“捧杀”。

我们在新时代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对马克思本人的迷信,而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当代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指导我们在变化的历史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亦是说,我们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称之为“主义”从来不是要将其变成“不受现实条件改变所触动的”“纯精神”信仰,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继承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能蜕变为高高在上的社会“点评者”,仅对现实进行“思想批判”而不介入现实进行“实践批判”,远离实践只会使理论失去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价值和功能。缺乏建设性的理论反过来又会加剧实践滑向找不到突破口的“四面出击”,从而错失历史机遇,最终演变为松散的“修补”和“试错”。这正是西方各种社会批判理论所陷入的困境。不论其成果如何丰富多彩,只要缺乏变革实践的“作为”精神,终究只是头脑里的思想“低吟”,难以获得具体实践形势的共鸣,无法成为创造历史的“高歌”。

(二)保持乐观睿智,彰显时代自信

马克思的革命事业,经历了无数失败,但他从未气馁或放弃目标,坚定的革命信念让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对新事物抱以极大的热情,成为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思想家。在保持乐观精神的同时,马克思从未因为盲目自信而对实践形势失去理智判断。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坚决反对德国流亡工人组织“义勇军团”的军事冒险,在革命失败后,他及时总结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巴黎公社运动前夕,马克思不赞同法国工人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的举行武装起义,但是在革命爆发后,他并没有埋怨和反对公社运动,而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并通过各种途径给公社提供帮助。他深刻地认识到,仅凭群众的自发性,难以形成长远战略,只有赋予群众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将群众的热情凝聚为变革的力量,推动历史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带领中国人民同样历经曲折艰辛,但在每个重大历史关头,都冷静地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分析问题,调整政策,同时也乐观自信地展望未来,规划方略,部署任务,迎接新的历史机遇。正因为这种乐观理性的精神,在苏联、东欧剧变致使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了“历史终结论”的干扰,捍卫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各种矛盾集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次成功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回应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以新的发展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没有任何经验可取的伟大创举,它必将面对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发扬乐观睿智的革命情怀,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活力和潜能,客观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战略机遇的变化,以强大的政治定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创造了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蓄力量。

(三)甘于无私奉献,再塑时代精神

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和努力,致使他经常遭到驱逐,长期过着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生活,但他从未退缩,而是同一切困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为支持革命运动,马克思奉献了父亲的全部遗产,可即便再贫困,他也没有私自动用革命筹款,而当反动政府以要职收买马克思时,他更是断然拒绝。马克思常以无私无畏的普罗米修斯精神自勉,把遭到的驱逐、嫉恨和诽谤“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10](P598)。近代中国的进步青年曾深受这一革命精神的感染,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重镇《晨报副刊》上曾刊登了陈溥贤翻译的《马克思奋斗生涯》,文中感叹马克思为研究著述“其坚忍不拔之决心,献身救世之精神,吾侪于数十年后读之,犹跃跃纸上,我亲爱之读者诸君,阅此当知所以自奋矣”[11],这篇文章后来亦为《新青年》所摘录。

不畏艰险,不谋私利的斗争勇气是共产主义的重要品格和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人民拥护,担当民族和历史大任的精神基础。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无私无畏的价值选择遭到一些错误论调的 “拒斥”。有论者以“生命至上”为由,把赞颂“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等同于“无视生命”的“铁石心肠”;以“人性自私”为由,把提倡“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视为“违背人性”的“套话空论”;以“捍卫权利”为由,将“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同“保障个人正当权益”对立起来;以“享受生活”为由,将号召“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摒弃为过时的“泛泛说教”。此类混淆视听、似是而非的论断,极易成为把“损公肥私”和“奢靡之风”合理化的伪装色,或是成为意志软弱者心理撤防的自我说服理由,不但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相悖,更是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污染源”。

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不谋私利的优秀马克思主义传统,当然不能以道德理想主义无限放大精神作用,但必须防范虚无主义、现代犬儒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风气侵蚀社会主义的精神榜样。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环境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以“无私”作为道德引导,避免资本逻辑和交易原则的“脱域”,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重任面前,更需要以“无畏”的勇气作为精神支撑,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不负新时代,担当新使命。

马克思身上闪耀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和实践品格是鼓舞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丰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榜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这些优秀的品质也必将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