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索

2019-02-22 10:21李玉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强国创造性

李玉芹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制造业在新的工业革命中已经成为了各国争夺的一个重要行业。在此背景下,美国于2009年初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德国也于2013年4月颁布了工业4.0 方针,日本呼吁“国家的兴旺取决于是否具备独创力”,英国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开始加大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实行顶层设计。早在四年前,我国就发布了关于“中国制造”的相关文件,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学校以及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瞄准制造强国这个目标,清醒认识到“制造强国”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调整思路,集思广益,树立新理念,不拘一格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准、具有“创新引领能力”、顺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

从我国颁发与“中国制造”相关的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主要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10年的时间内不断提高我国制造能力,全面进入工业化,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之一。同时,不断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劳动生产率、环保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好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提高在世界制造行业中的地位。第二步,在第二个10年中,我国制造业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中的中间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对制造行业主要技术领域进行研究,使其得到重大发展,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实现对制造行业的优化。第三步,即到了建国100年关卡,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拥有稳定的地位,综合实力能够在全球制造强国中排在上游,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优势较为明显,构建出世界领先的科技体系和产业体系[1]。可以看出,实现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每一步都对改善制造业创新能力有着实际性的要求,都对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予以高度重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

二、当前我国制造业关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制造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

制造行业的产业结构,即由各类制造产业的组成和不同制造产业之间的关系与比例。我国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旧处于世界分工低端。并且,我国制造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除此之外,我国虽然制造企业数量多,但是实质上却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更是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制造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制造行业出现了偏向,无法构建出强有力的产业链,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提高。

(二)中国制造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推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高铁,有卫星,有潜艇,有很多跨国公司,有很多代工厂,但是一个小小的芯片或一颗小小的圆珠笔芯却难住了我们的制造商。很多关键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这就从深层次反映出“中国制造”的内在问题:难以掌握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在13年前,中国制造业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世界第二的国家,并取代其位置。但是,我国只是被称为“制造大国”,却从未踏进过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当前,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了科技时代,不能再将制造技术作为以往的加工技术--只是机械化的操作,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而应看做是拥有着电子科学、机械科学、信息科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大量学科于一身的一种新型科学,也被称为“制造科学”[2]。可是,我国依旧面临着较大的问题:无法独立自主的生产高科技产品以及需要依赖进口的情况。总而言之,我国制造业缺乏足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一)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接受应试教育,一切都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长此以往就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人云亦云,不会否定,从不敢提出不同的观点,创造性思维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充分发散思维,能够在问题面前,不慌不乱,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寻求最佳的答案。并且,创造性思维不会受到知识的制约,能够在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多元化的解决方式。创造性思维拥有深刻性、批判性、特殊性、灵敏性等特征。因此,为了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加大对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那么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拥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多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分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创新意识不强、信心不足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多数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只要能顺利毕业,毕业后能找到个好工作就够了,创新创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实际想法。有些同学在特定因素的诱发下对某种事物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但是面对可能的失败和风险,往往选择了放弃;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思维敏捷,但是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是个书呆子,缺乏知识整合和动手能力,限制了他的创新能力;有的同学想尝试创新,可往往遇到问题找不到相关的老师,不知向谁请教,随之也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3]。

(三)高校创新教育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普遍存在引导不够,不够重视的问题,大多数高校都缺乏较为完善的创新教学课程体制,这就导致大学生无法在学校中接收到较为有效的创新教学,无法对其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无法在充满创新教育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高校中也缺乏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创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很多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显得非常不合时宜。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树立新理念,不拘一格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涌现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在建国一百年之际,提供人才储备,实现制造强国的伟大梦想。

(四)大学生创新的环境较差

学校没有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一般对孩子的创新创业不持积极的态度;政府虽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对大学生的实际支持还很不够。当前我国并没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多数学生在创业途中都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大量学生无法勇敢的迈出创新创业的第一步[4]。

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走在前面

(一)学校开设必要的创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现阶段,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创新教育仍然有待发展。西方国家通常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我国只有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才有相关教育。从而导致我国高校学生接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周期很短。因此,我们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构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改变思维定式,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鼓励同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敢于否定,敢于对权威说不;要戒除被动学习的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通过相关实践数据得出,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开设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学课程,其中包含“知识经济与创新”“创业学”以及“创新方法与应用”等,逐渐开创出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号召学生按照年级选修相适应的课程,有利于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全面有效的解决问题[5]。至今为止,高校“创造学”课程的开设和实践依旧是一项缓慢且艰巨的任务。

(二)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通过对社会和个体实际需求产生出从未出现过的事物或者理念的一种意识形态,并且能够切实的表达出目的、期望和想法。属于人类意识活动中较为积极向上,能够创造出成果的一种形式,也属于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力,属于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根本。

高校需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需要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求知欲,通过求知欲,让学生对事物具有求知欲望,能够积极主动的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探究;第二、需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敢于提出问题,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想法;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不受现有的思想和观点的约束,想方设法对原本的事物进行创新,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最后,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欲望,学生要敢于对结论进行质疑,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推翻结论,并且对其进行创新。

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允许在创新过程中犯错误。要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才会尽快成长起来。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即对自身可以实现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自信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拥有自信心能够让我们积极向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能够比常人更容易得到成功。自信能够推动学生不断前进,使其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行[6]。创新的路上少不了坚强的毅力,但是也需要一定的自信心。自信不是自负,在合适的程度内相信自己,能够让自己在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自信心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学生树立自信意识,指导他们要重视自我,相信自我的重要性,使他们不断进取,即使在困难挫折面前也满怀信心;二是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或社团活动,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三是经常给予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多表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加他们成功的体验。

(四)成立创新型社团,使创新活动组织化、常态化、高效化、趣味化

高校一般都设有学生会等多样社团组织,但是目前设有创新型社团组织的学校还不是很多。创新型社团组织可以成为我们创新教育的载体,使创新活动经常化规范化趣味化。利用这一载体,我们可以经常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增强自信。同时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使整个校园充满快乐和创新的气氛[7]。

通过创新型社团的成立,能够使高校教师与学生对科技创新相关的知识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社团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并且将成功、前言的科技创新项目引导给学生。学生在对这些活动进行切身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在实际的科研项目当中融入热情,从而是高校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综合全面的提高。

成立创新型社团必须有领导的重视,有基础设施和资金的投入,还要有人员的配备和遴选,教育团队应该是各专业专家的强强联合。学生成员既要照顾到广大学生,又要专注精英培养。

结 语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从古到今,每个民族与国家的兴盛,都必须依靠勇于开拓、奋发图强的精神。如果不具备这种民族精神,就很难促进社会的有效进步。我国应当在到达第三步的时候稳定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综合实力能够在世界制造强国中名列前茅,能够引领世界性的创新潮流,构建出具有强大优势的两大体系。对于国家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为大学生和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创新型强国创造性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