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对学生转专业的预测作用

2019-02-22 02:05张朦薇
祖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预测

张朦薇

摘要:社会工作虽是新兴专业,其人才队伍的需求也大,但是高校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职业认同较低。在高校逐渐开放转专业政策的背景下,研究探究了本校首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及其对转专业可能性的预测作用。对72名本科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与其它专业相似,情感性和适切性认同可以预测转专业的可能性。学生更关注专业认同的情感性维度,注重兴趣和感性体验。关注未来前景的同时关注当下体验,推进兴趣式和体验式教育是提高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预防专业学生人才流失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 转专业 预测 预防人才流失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成为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新兴职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众多领域中从事各种助人工作,以专业化的方式帮助个人、家庭、社会和组织解决困难和问题。2012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9个部门和群团组织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指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需不断扩大,以期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20万、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3万人。

有研究者认为,基于我国政府实施了购买服务和不断增长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空间广阔[1]。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相脱节、专业认同度低[2]、岗位薪酬标准偏低、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缓慢[3]、配套岗位少[4]等因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遇冷。关于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意愿的研究发现,只有四成以下的毕业生愿意从事专业对口与相关的工作,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这无疑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更进一步,近年来多数高校都放宽了转专业政策,呈现出更开放性、宽松化的转专业现象[5],对于社会工作这样的非传统“热门”专业来说,这从源头上就导致了一部分专业人才的流失。

本研究以本校首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为对象,探究学生专业认同对转专业可能性的预测作用,从而为如何提高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在学生阶段就避免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提出合理建议。

一、研究综述

心理学上的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国外大学转专业相对灵活,关于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不多,但也有研究者如Lebedeva等发现时间胜任可以促进教育学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6]等等。之前因为中国大学生转专业的严格控制,研究者们关注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问题。李海芬和王敬发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主要包括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和在专业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等[7]。张田等发现性别、专业、年级不同的学生其专业认同有显著差异[8]。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也扩展到如特殊教育专业、护理专业、男护生等等,且专业认同对专业学习行为、职业规划、对口就业等都有显著的影响。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研究也发现,认知性认同、情感认同对从业意愿有显著预测的作用[9],李正东(2018)关于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研究发现其职业认同陷入了道德声誉与社会地位之间的悖论,这是当前社工人才队伍不稳定的普遍原因[10]。林典(2018)对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三位学生的深度访谈得出,影响社工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有对也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工作职业牌照制度、社会工作薪酬体系、专业实习、授课的效应、家庭因素、同伴群体互动和个人兴趣等[11]。可见专业认同是影响社会工作学生今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也是稳定专业人才队伍所应重视的关键方面。

而我国高校曾经的高门槛转专业限制也在不断减弱,现在很多高校中,转专业已成为普遍现象。研究者认为,这一发展符合当下的教育理念和人才新兴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这也造成了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新学生的适应问题和心理调适等问题[12]。学校放开转专业政策,对如社会工作这样的新兴专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在学生阶段守住专业人才,为之后的专业队伍建设打下基础,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关注重点之一。

研究假设:专业认同高低可以预测学生转专业的可能性。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被试。选择某独立学院首届社会工作专业共72名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9.61(0.865)岁,男性20.83%,女性77.78%。回收问卷72份,有效回收率100.00%。

测量工具。

专业认同:采用秦攀博(2009)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13],问卷分认知性(5题)、情感性(8题)、行为性(6题)、适切性(4题)四个维度共23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点计分方法,有较好的信效度(α=0.916)。

转专业可能性:主观对自己转专业行为的判断,以百分比计。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出生地、家庭状况、是否为班干部、志愿选择与前期对专业的了解。

分析软件:采用SPSS21.0和AMO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测量工具检验。

对《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进行项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第15题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326>0.05,删除第15题。

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总体α系数为0.885,各维度的α系数为0.617、0.859、0.762、0.834,总体信度和分量表信度佳。

运用Amos软件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拟合参数为x2=316.006,df=203,x2/df=1.557,RMSEA=0.089,GFI=0.738,IFI=0.819,TLI=0.785,CFI=0.811,拟合参数显示模型尚可,效度较好。

数据结果分析。

表1报告了专业认同四个维度的得分和秦攀博(2009)得分对比。

从结果分可以看出,认知性、行为性和总分的得分略低于秦攀博(2009)对各专业研究的得分,情感性和适切性得分略高于秦攀博(2009)对各专业研究的得分,所以社会工作专业新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来说略低一些,但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似。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志愿选择情况(F=3.369,p<0.05)、专业了解程度(F=3.245,p<0.05)下专业认同总分有显著差异,不同志愿选择(F=3.382,p<0.05)下其认知性得分有显著差异,不同志愿选择(F=3.252,p<0.05)、专业了解程度(F=4.061,p<0.05)下其情感性得分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F=4.605,p<0.05)、家庭经济状况(F=3.252,p<0.05)下其行为性得分有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志愿选择(F=3.076,p<0.05)和班干部担任情况(F=6.301,p<0.05)下其适切性得分有显著差异。另外,不同志愿选择(F=3.173,p<0.05)下,其转专业可能性有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志愿选择(r=0.330,p<0.01)、专业认同的认知性(r=-0.300,p<0.05)、情感性(r=-0.635,p<0.01)、适切性(r=-0.362,p<0.01)、总分(r=-0.540,p<0.01)与转专业可能性均显著相关。

故以志愿选择为控制变量,做专业认同认知性、情感性、适切性与总分对转专业可能性的回归分析。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2005)提出的分层回归模型[14],先纳入控制变量,再分别纳入自变量,结果如表2。

从结果可知,专业认同可以显著预测转专业的可能性,而这种预测作用主要来自专业认同的情感性和适切性,即情感性和适切性可以显著预测转专业的可能性,其中情感性对转专业可能性的影响最大。

三、讨论

(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本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总体和其他高校、其他专业(秦攀博,2009)的得分相似,可见该专业也并非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在学生中有一定的认可度。其中,不同志愿选择的学生专业认同度有显著的差异,自主选择社工专业的学生,在考虑各方面做出抉择的情况下,其专业认同度显著更高,而其他方式进入社工专业的学生,还可能面临适应问题、心理调适等问题,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同理,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另外,影响学生行为性维度的变量是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这提示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可能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有关。

(二)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对转专业可能性的预测作用

结果发现,不同的志愿选择情况,以及专业认同的情感性、适切性、总分可以显著预测转专业的可能性,其中情感性认同对转专业可能性的解释量最大,可以解释31.2%的变异量。可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关注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如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有趣的体验、是否从中能感受到快乐,能让他们喜欢上一个专业是让他们继续从事这个专业的关键。而对于一个专业的认知与了解,并不会影响他们转专业的决定。通过之后的访谈质性研究也发现,学生非常重视情感性维度,如如何通过他人经验等获得对专业前景的信心,如何感受到专业带来的趣味性、兴趣、归属感。在行为性维度,他们希望体验实践操作、参与经验。所以,体验式和兴趣式的教育,可能更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以及之后对这个专业的坚守。

(三)对提高专业认同、预防人才流失的启示

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可以通过提高专业认同来预防人才流失的方法,同时也给予了一些启示。第一,重视情感性的认同。高校教师往往更关注给予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而现代大学生重视“当下”,重视在一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只有他们感受到兴趣、喜爱,他们才会真正喜欢这个专业,有动力继续从事。第二,提升就业前景。除了关注当下,学生同时也“指向未来”,他们关注专业的前景,希望能有继续学习该专业的信心。所以政策的保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岗位、完善社工资格管理制度、依托区域要求开展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等,都是加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保障。最后,加强体验式教育。学生在行为性方面的关注,表现在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操作学习机会,研究者也提出专业实习对提升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也要创新课堂模式、重视实务教育,推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总之,关注当下和未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是提高社工学生专业认同、预防人才流失的途径。

四、结论

(一)社会工作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其它专业学生相似。

(二)志愿选择状况、情感性认同、适切性认同和专业认同总分可以预测学生转专业的可能性,其中情感性认同对转专业的影响最大。

(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注重专业前景、情感体验和实践学习,这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认同、预防人才流失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茂科.社会工作: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J].人民论坛,2017,(04):66-67.

[2]吕红梅.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30):191-192.

[3]栗少美.淺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以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7,(10):189-189.

[4]郭扬.社会工作专业的低对口就业率与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7,(20):171-172.

[5]俞婧.我国高校转专业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探究[J].科教文汇,2016,(32):118-119.

[6]Lebedeva, E. V., Shchipanova, D. Y., Konovalova, M. E., & Kutyin, A. O. Time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of Pedagogical Univers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2016,11(14): 6913-6924.

[7]李海芬,王敬.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14,37(01):9-12.

[8]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42-844.

[9]林诚彦,张兴杰,曾细花.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3,(03):133-138.

[10]李正东.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66-76.

[11]林典.影响社工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02):1-5.

[12]董瑞卿,余玲,姚池.高校转专业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06):204.

[13]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4]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02):268-274.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猜你喜欢
预测
无可预测
基于PCC-CNN-GRU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答案与提示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答案与提示
“预测”得准
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