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鉴别浅析

2019-02-24 12:18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病态胆红素骨髓

黄 锐 向 伟 刘 丽

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 554300

MA是机体缺乏维生素B12(VitB12)或(和)叶酸(FA)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疾病;MDS是一种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MA与MDS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的贫血性疾病,不论是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实验室检查均有相似的特点,部分医院不能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学等检查,导致MA和MDS早期诊断较困难,进而延误治疗时机。如何有效鉴别诊断MA和MDS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内容,为此笔者从既往研究中总结出两种疾病检查特点,叙述如下。

1 血常规及外周血涂片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可通过血常规大致判断贫血性疾病类型,需要通过分析红细胞参数如MCV、RDW、MCH、MCHC等,利用MCV及RDW对贫血的分类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直接反映出贫血的病因[1]。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对红细胞体积的总体改变较为敏感,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离散状态,其升高表示红细胞大小不一,差异增大。MA、MDS均属于大细胞性贫血, MA表现为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即MCV、RDW 均增高。而MDS是造血干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红系类巨幼样变,表现为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即MCV增大,RDW 正常,与MA相比,MCV要远小于MA;研究表明在MA及MDS中,前者MCV及RDW-CV远高于后者[2]。学者发现[3],MA患者的MCH、MCHC较MDS明显增高,因此结合MCV、RDW、MCH、MCHC可进一步提高两者诊断率,在MA与MDS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如患者MCV(>124fl)、MCHC明显增高,RDW-CV增高,结合外周血涂片可见卵圆形大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多分叶现象时,多考虑MA,其机制为MA缺乏FA和(或)VitB12对细胞 DNA合成产生不良影响,并影响到RNA合成,使细胞核成熟对比质成熟出现落后现象,核成熟发生延迟导致细胞在分裂前胞浆大量积累,由此导致大红细胞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MCV、RDW均上升[4]。

2 骨髓形态学

骨髓形态学作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基本检查,在血液病中又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许多疾病中仍然存在鉴别难的处境,如MA和MDS均有巨幼样变及病态造血,在骨髓形态学上很难区分。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在骨髓形态学上有所不同,均有其特点,而MA与MDS骨髓象相比既有共性,亦有特性,需要在检验中抓住其特点。MDS主要表现为病态造血,而MA侧重点在于红系巨幼样变。红细胞系病态造血主要表现在核的改变,包括奇数核、核碎裂、核出芽、核间桥、多核及巨幼变。MDS的红系病态变化阳性率较MA高,若红细胞外形呈多边形,质染色不均,核多为奇数个,提示MDS可能性较大;MA则是以巨幼变为其特征,表现为核幼浆老,染色质呈疏松、均匀,胞质十分丰富,边缘可呈花边样,而奇数多个核现象较罕见;并且MDS属于类巨幼样变与MA存在差异,胞体较小,核浆比相对较高,此可作为鉴别诊断有意义的一个参数。研究表明MA 的幼红细胞巨幼变比MDS更明显[5]。粒细胞系骨髓原始病态造血表现为核质发育不平行、巨型变、双核、畸形核、环形核、嗜天青颗粒粗大、中性颗粒减少或缺如、假性Pelger-Huёt畸形等。研究表明,对MDS粒系病态表现显著高于MA组[6],而巨幼变化不典型,可见假性Pelger-Huёt畸形,其染色质相对浓集;MA时粒系巨幼变化典型、明显,染色质呈疏松网状,其中巨中、晚幼粒及杆状核常见,其病态变化多以核分叶过多形式出现,不见Pelger-Huёt畸形。在巨核系中,MDS患者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并有血小板越期成熟现象;而MA则未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而较常见变性的多个小圆核巨核细胞,故MDS与MA鉴别诊断,以可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具有诊断意义。

在骨髓化学染色中能鉴别MA与MDS的染色以糖原染色(PAS)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人中,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在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有核红细胞呈阳性,但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中有核红细胞常呈阴性,故PAS可鉴别MA及MDS。研究证实[7],MA中巨幼红细胞糖原染色阴性,而MDS通常呈阳性,故PAS染色阳性可作为MA与MDS鉴别的重点。

MA与MDS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学有很多共同点,特别对于早期无明显病态造血或只有一系病态造血的不典型MDS患者仅从血象、骨髓形态学等传统实验室检查很难与MA鉴别诊断,故需进一步行其他实验室检查。

3 生化检查

在MA及MDS实验室检查中均可以检测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酶(HBDH)、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清铁蛋白(SF)水平升高,但在这两种疾病中升高水平完全不同,因此在鉴别MA及MDS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乳酸脱氢酶增高见于全身各个系统疾病,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巨幼细胞贫血存在红细胞破坏,因红细胞内LDH含量高,而HBDH活性代表乳酸脱氢酶活性,故LDH升高时伴随HBDH升高。目前发现有5种同工酶,存在于人体组织器官,如肝、肾、心肌、骨髓、红细胞等。MA是体内缺乏FA和VitB12导致红细胞巨幼样变,引起红细胞在骨髓中破坏(原位溶血),因幼红细胞胞质内的LDH水平较正常红细胞高,而且各阶段巨幼红细胞和大红细胞生存期较正常红细胞大为缩短,故MA患者血清LDH水平升高,特别是LDH1和LDH2(来自幼红细胞)水平升高[8];而MDS因存在多种细胞代谢酶异常[9]以及其细胞凋亡过程中产生多种异常酶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联,从而导致LDH升高[10],这可能是MA患者LDH高于MDS的重要原因。许晓强研究发现[11],初诊MA组血清LDH、HBDH水平明显高于MDS组,治疗后MA组LDH、HBDH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MDS组治疗前后水平无明显下降,提示初诊MA、MDS患者LDH、HBDH升高,经治疗后LDH、HBDH水平下降,对MA、MDS诊断有临床指导意义。

通常来说MA患者血清FA和VitB12水平降低,MDS不存在以上两种维生素缺乏,而这两类维生素的作用均在细胞内,而不是血浆中,MA患者中也有血清FA和VitB12在正常范围的,故单纯血清FA和VitB12水平测定不能作为FA和VitB12缺乏的诊断,最能反映体内FA缺乏是测定红细胞内FA降低,提示在鉴别MA与MDS时,FA和VitB12只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需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明确。

Hcy是机体蛋白质代谢时合成的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体内不能合成,只能来源于蛋氨酸的分解代谢。正常情况下,它在人体血液中含量很低,由于MA患者体内缺乏FA和(或)VitB12,而FA和VitB12是Hcy再甲基化的辅酶,故导致MA患者体内Hcy堆积,造成高Hcy血症。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根据总胆红素升高程度及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溶血性贫血、MA、MDS、环形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引起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这些疾病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机制不清。研究推测MA患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可能与MCV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后红细胞通过直径较小的脾窦时,存在其中的单核巨噬系统激活,破坏大量异常红细胞所致。王伟伟研究发现[12],TBIL、IBIL、Hcy在MA组明显高于MDS组。

血清铁蛋白储存于肝、脾、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体内铁的转运、储存及铁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铁的主要储存形式。其水平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可靠及敏感的指标,临床工作中血清铁蛋白增高更为常见。其增高机制包括各种疾病或反复输血引起体内储存铁增加;肿瘤、炎症、风湿性疾病等合成铁蛋白增加;组织释放铁增加,慢性肝病,肝坏死;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各种慢性溶血性贫血可因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中的铁释放并蓄积于体内,导致SF升高,MA及MDS属于原位溶血。程治军等发现[13],MA患者血清铁水平可轻度增高,而MDS患者SF水平升高较MA明显,其机制可能为MA患者骨髓细胞增生紊乱,发育过程中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细胞出现巨幼样变,发生原位溶血,导致铁的利用障碍;而MDS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恶性肿瘤细胞合成SF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所致。

4 治疗

MA患者主要为缺乏FA和(或)VitB12,补充造血原料后有效,而MDS无FA及VitB12缺乏,故补充FA及VitB12对MDS无效。MA患者使用VitB12或(和)FA试验性治疗后48h内症状即可改善,如有胃肠道症状发生,则该症状最早恢复,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慢或不恢复;骨髓红细胞形态可在6~24h即可找不到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粒系巨幼变在治疗后的恢复要迟于巨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2~3d即可上升,5~8d达高峰,此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逐渐升高,1~2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其他实验室异常一般在7~10d内恢复正常。研究发现[14],MA和MDS患者LDH、HBDH水平明显升高,且MA组水平比MDS组更高,治疗早期MA组LDH、HBDH下降水平明显高于MDS,随治疗时间推移, MA组LDH、HBDH水平可降至正常范围,但MDS组LDH、HBDH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该结果对于诊断及鉴别MDS和MA具有重要意义。

5 总结

总之,MA与MDS在临床上均可表现为贫血、外周血一系乃至三系减少,单凭症状及体征均无特异性,往往很难鉴别;可以从血常规、外周血象、骨髓象进一步鉴别,因血象及骨髓象也存在相似之处,在基层医院无流式细胞学、染色体检查等辅助诊断,可进一步结合生化、铁蛋白、骨髓特殊染色或试验性治疗指导诊断,做到以上辅查相结合才能减少误诊率,更深层面提高二者之间认识。

猜你喜欢
病态胆红素骨髓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体外全骨髓贴壁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