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年,新滋味

2019-02-24 08:24
中华儿女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时代文化

春节是最浓重的传统节日,盛放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渴望团圆的质朴情感,迎新纳福的真诚愿望。而今过年,除了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下单年夜饭、全家旅游、网上拜年、电子红包、“集五福”等正在成为广受欢迎的新年俗。从以前年夜饭讲求肉荤、量足,到如今年夜饭追求健康、营养;从舶来品充当着稀罕物的角色,到如今只需一根网线就能让全球商品飞进山村沟寨;从中国人特有的春节,到写福字、贴对联成为一种全球文化风尚,春节越来越国际化,年俗越来越有时代感。新年俗的出现,成为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有力折射。感受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心跳,新年俗在扩展旧年俗的同时,也诠释了春节更丰富的时代意义。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大教授段宝林表示:“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美,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传统,把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生活需要、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创新,使节日生活既有传统韵味儿又有现代气息。”

春节,是中国人家国情怀激荡光芒的地方。在历史视野中,春节的变迁与记忆,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

年的形式不断流变

1400多年前,南朝人宗懔在他的《荆楚岁时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春节”习俗活动: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文中提及的椒柏酒、桃汤、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却鬼丸、仙木等,均是当时最为常见的春节习俗物品。然而在今天,它们早已淡出春节生活,如果不做解释,人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到底为何物。

历经漫长而复杂的时空演变,春节已成为中国乃至整个华人社会最典型的节日文化符号。祭灶、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祭祖、拜年、守岁、闹元宵……几千年中,各种传统年俗活动不仅为每年的春节营造着浓郁的节日氛围,也用一种仪式化的存在承载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等传统节日榜上有名。

然而,近几十年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使中国人过年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传统年俗正在消失,比如,燃放煙花爆竹的习俗在城市受到限制,一些地区还明令禁鞭;祭灶、贴门神、祭祖等传统仪式习俗,在很多地区已不多见。同时,一些新年俗已经形成,比如观看春晚,微信发红包,利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等。

“现在的春节必然是现代的春节。”著名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说,近几十年,中国逐渐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迈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理念引导人们对过节方式重新选择,如年夜饭在哪吃,春节在哪过,如何拜年等。

传统年俗式微,新年俗不断涌现,成为当代春节的重要特征。

团圆,是心中永恒底色

家的温暖,情的眷恋,礼的传承,召唤着打拼在外的游子。“有人在盼着回家,有人在盼你回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阖家团圆”始终是中华儿女心中最温暖的梦想,是中国人不变的心灵依归。

春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大宝藏。回家,乡风浩荡,承续着民族的精神泉源。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就像《中国春节》纪录片所感叹的,“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

老字号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更是全球风靡的中国味道。来自天猫的数据显示:老干妈、永久、大白兔、张小泉、西泠印社、龙泉宝剑等,成为了华侨搜索热度最高的年货品牌。

团圆是春节的底色,情感是中国文化永远的主题。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新,让人们的“小家”之爱,汇聚为“大家”之爱:2018年春节前夕,蚂蚁森林开通了合种树功能,春节期间,1553万家庭创建了5212万个合种。每当一个家庭完成合种,地球上就有一棵真树被种下,抵抗荒漠化,守护这个世界。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财经频道“厉害了我的国·改革开放40年”大型主题系列活动联合腾讯天天P图共同推出的一款春节全家福小游戏——《幸福照相馆之我的全家福》,一经上线,迅速刷爆网络。这款游戏只需在线上传个人照,便可以定制独具个性的全家福。截至2月20日,共有约1500万人次“走进”幸福照相馆,留下了春节珍贵的印记。

此外,《幸福照相馆之我的全家福》还提供不同时代的主题模板供用户选择——上世纪70年代的军装、80年代的蓝色涤卡外套、90年代的现代洋装,以及现在的华丽唐装,甚至还有搞笑的熊猫主题……这些充满时代感的主题照片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家庭生活的巨大变迁,唤起各年龄段家庭成员的时代回忆,也为中国家庭创造了更多跨越代际、除夕围炉的话题和温情互动。

春节期间,一波和照片有关的AI互动活动也备受用户欢迎。据腾讯相关负责人介绍,“AI跟你一起修复老照片”借助AI技术,对老照片的图像进行分割,区分出标志性物体,然后为照片填色并进行进一步处理,产生尽可能合理且自然的图像色彩。最终,黑白照片变成了彩色,往昔的岁月重新灵动,充满生机。

事实上,旧年俗新年俗都是对“根”的寻找,老年味新年味都是当下需求的发散。年俗和年味既有时代性,也有跨时代性,其变迁在于其存在与时代是否有冲突,冲突之后是否有与时俱进的自省。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所言:“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在回家的路上,在团圆的饭桌上,在祭祖的肃穆里,在一项项年俗仪式中,一代代的人们体验并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真谛;节日的仪式上、精致的窗花里,点点丝丝弥漫着传统文化沉积的元素。虽然岁月流逝间,经济在发展、文化更多彩、科技在飞跃、社会心理有变迁,过年的表达方式也在习俗的演变中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特色,但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亲情与乡情却始终如一。

薪火相传的春节,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如同回到了文化故乡,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回到了梦中的故园。每到此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为给予我们强大认同感的传统文化感到震撼。而越是珍视这样一份数千年累积的财富,就越是忍不住去遐想。

年味,是具体的物质形式所营造的氛围,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符码。人们对年味儿的留恋,其实是留恋和珍视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尽管年俗有了变化,但是年味并未远离,无论是新潮年俗还是传统年俗,都是对春节文化的诠释。一项有关春节的调查问卷显示,对于春节传统文化活动,青年竟然比中老年还要感兴趣。这或许能够说明,现在的人们不是不喜欢春节,也不是只想有意思不想有意义,而是我们在发掘和激发春节的魅力上,在形成春节有意义的吸引力上,还做得远远不够。传统年俗是流淌在中华文化血液中的一部分,年节真的有味儿、真的融入人们生活,少不了传承,更少不了与时俱进的创新。

猜你喜欢
传统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