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源密码

2019-02-24 08:24汪舒
中华儿女 2019年2期
关键词:土城赤水河考察团

汪舒

史料记载中的赤水河,历称“鳛部水”“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河”,明代改为“赤水河”。赤水河流域多为丹霞地貌,岩石被风化,每逢大雨,泥沙俱下,河水浑赤。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滇、黔、川三省共13个县市,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自古以来,赤水河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通道,贵州省境内的复兴、大同、丙安、土城、茅台等古镇码头沿赤水河两岸密布。翻开古镇的历史,它们毫不例外都与河运有关,有其各自独特的故事,却又相互交织出一幅斑斓多彩的码头文化。

相对于流经贵州境内带来的厚重历史与商业喧嚣,云南省镇雄县的赤水河源头显得落寞和寂静。甚至与相关史籍记载的源头所在地大相庭径,也未能吸引史学家、地理学家一探究竟。《新纂云南通志》记述:“赤水河源出镇雄东北三十里,曰罗甸河。东南流左会雨洒河;又东流,左会厂丈河;又东南流,右纳母享河;诸河既会,称赤水河。”《仁怀直隶厅志·疆域》有“出镇雄斑鸠井东北”一说。《镇雄县志·水文》则有“源出县境西南豆戛寨山箐”的记录。

赤水河源出云南省镇雄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赤水河源头究竟在镇雄县境内哪里?1992年,贵州省16位人文学者从赤水河中游的习水县溯河而上,考证赤水河源头在今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滮水岩,莫衷一是的源头之说因此画上句号。

赤水源头 余氏一家与好水相守

2018年6月,地处乌蒙山以东的云南省镇雄县湿热多雨。但很多时候,仍然能够看见天空湛蓝、群山苍翠。

“天断不闻阳雁过,云深只有岭猿知。”实际上,东邻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南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这样的独特位置让镇雄县文化多元、气候多变、地势多样。其36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巴蜀、古滇、朱提和夜郎文化汇集交融。受高海拔的温带季风气候和河谷地区的亚热带气候影响,镇雄县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行走在崇山峻岭间,很少有人留意到,深山峡谷中隐藏着的溪流纵横交错,最终汇流成河。往东北方向,是从镇雄县坡头镇出境,最终经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的赤水河;往西北方向,是发源于贵州省赫章县的白水江,流经镇雄县坪上、五德、芒部、盐源、罗坎等地,过境云南省彝良县、盐津县、水富市汇入金沙江;往西南方向,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和贵州省赫章县接合部的翟底河,流经镇雄县的以古、场坝、中屯等地,最终注入乌江。

银厂村,一个不足25平方公里的行政村,属于镇雄县赤水源镇。2004年5月10日之前,没有赤水源镇这一行政区划,今天的赤水源镇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来的板桥镇更名而来,板桥则成为赤水源镇的一个行政村。乘车从镇雄县城出发10多分钟,经过赤水源镇政府驻地驶向银厂村时,我惊讶地发现,路旁的山峰满目翠绿,一条河流在阳光下时隐时现。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此行是到赤水河源头,这条幽深而纯净的河流很容易被忽略。向着源头方向,很自然地想知道河流是否奔我们而来。此行的目的地,是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我知道,这是一个普通的地方,但我想知道,这个地方有过什么样的往事。

车辆不能再往前行驶时,就已经抵达长槽村民小组边缘的山脚下。

山脚的一块空地上,一场名为“走进源头、感恩镇雄”的大型公益活动正在进行。这场由茅台集团发起,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以及四川郎酒、贵州习酒、贵州国台、贵州钓鱼台等四家酒企共同参与的大型公益活动,以生态补偿为核心,打破了省际之间的限制,旨在引起社会各个层面对赤水河源头保护的关注。

34岁的余辉站在人群中,目睹了整个活动议程,了解到自己的承包地将要种上竹,村子里将要建垃圾处理池、清洁厕所,一些贫困家庭的娃娃读书将会得到资助。更让他高兴的是,本地的农产品可以在央视免费做广告。他清楚地听见一个声音:“想办法让赤水河源头百姓的付出有所回报。”

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有20多户居民,余辉一家离“赤水河源”最近,目测距离不超过50米。20多年前,赤水河源这个享誉滇、黔、川甚至更广泛区域的称谓,仅只是附近村民们叫惯了的“滮水岩”。清澈的水流不紧不慢地从两座山峰之间坠落,沿着余辉一家住宅左侧的山脚流走。

上世纪初,余辉的祖辈一代因受官司之累,从现今毗邻的五德镇四散离开,余辉的爷爷选择在依山傍水的“滮水岩”居住下来,这一停留就是上百年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陆续聚居到这里的村民没人关心“滮水岩”的水流向哪里,更没能想到生活会因“滮水岩”要发生改变。当初掬一捧甘甜的山泉饮尽之后,他们决定留下来过着平静的生活。有山依靠、有水饮用、有地耕耘,这是大自然无意间馈赠给他们的生活财富,他们与这里的山水相依为命,小心呵护这股清泉,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但在1992年,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子维持了多年的寂静被打破。

时年8岁的余辉看见一支10多人的队伍来到家里,父亲煮了一锅酸菜稀饭招待了这帮人。饭后,这支队伍的每个人掏出10元钱递給了父亲,然后,很快凑在一起展开手里的图纸。余辉走上前去,纸上画满弯弯曲曲的线条。看见悄无声息走到眼前的小男孩,一个大眼睛男人指着线条的一端对余辉说:“这就是你家住的地方。”

赤水河到长江去,但赤水河从哪里来?

对未知的探索历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境界!

1992年4月7日,《千里赤水河行》一书的作者谭智勇带领“千里赤水河行考察团”16名成员从赤水河中游的贵州省习水县县城出发,拉开了千里赤水河考察的序幕,考察重点之一就是确定赤水河源头。

4月7日清晨,三辆印有“千里赤水河行”字样和“KC”标志的小车穿过习水县县城,沿着赤水河岸行进在黔北高原的盘山公路上。没有一个考察团成员的专业与地质考察有关,这是一次纯人文的考察,然而却得到了地理科学的结论,终结了赤水河源出多地的说法。

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杨慎《赤虺河》一诗有“君不见,赤虺河源出芒部,虎豹之林猿揉路。”芒部是西南边疆开发最早的地方,是镇雄土司的发源地,称古芒部,今属镇雄县建制芒部镇。早在蜀汉时期,彝族祖先济火将军次子莫哺居此,到唐代乌蒙后裔阿统子芒部统治时期,就在此设芒部,属今云南省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和贵州省赫章县等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寄置西南番部都大巡检使司,元置芒部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中书省,清嘉庆五年设镇雄州。道光二十七年(1847),镇雄州知州吴铣在凌霄阁右边的石崖上,题写“古芒部”三个字,芒部一名沿袭至今,部分当地人仍习惯称芒部为古芒部。吴铣是清道光八年(1828)举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1844年起任镇雄州知州,任职3年。吴铣书法很有名,工行草,长写匾额。其在离任镇雄知州之际,题写“古芒部”三个字,在不舍中留下一段记忆。

不仅是杨慎的《赤虺河》一诗,现存的古代史志中,多称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但考察团经贵阳到达毕节有了新的发现。

《毕节县地名录》记载:“赤水河,发源于毕节县境内青场公社之粮都,流入云南镇雄县。又于我县海戛公社之两岔河入境,流经海戛、团结、大渡等12个公社,是县境东北川、黔两省的天然界线。”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省地理》载:“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南岸的一条支流。有二源,西源在云南镇雄境内,南源在毕节青场。”考察团对比了毕节、镇雄两地的地图,发现滇、黔、川三省交界处的三岔河,有5条河流自西向东汇合,分别是云南省镇雄县的鱼洞河、雨河,威信县的扎西河;发源于四川省古蔺县的倒流水;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市的母享河。

考察团决定先去毕节的粮都实地考察。粮都古称犀牛塘,从毕节去犀牛塘要两天路程,考察团便选道云南省镇雄县,沿滇、黔边境进入犀牛塘,再转回贵州。

4月12日,考察团从毕节市向镇雄县方向出发,翻越过海拔1920米高的照壁石山峰,到了一個叫“烂泥”的小村庄。村庄有十几间茅草房坐落在荒坡上,四周看不见一棵树,绿色的杂草成为这个春天唯一的点缀。采访“烂泥”的几个农民之后,考察团继续前行来到滇、黔交界处,界碑上“欢迎你到云南来”几个红色的字让考察团倍感亲切,他们在界碑前拍下了进入云南的第一张合影,背景是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和葱绿的麦苗。

下午3时,考察团来到镇雄县泼机镇茶叶坪。这里海拔高1915米,山岭笼罩着灰色的迷雾,山风吹动雾气奔涌。在山坳的一间简易小木屋商店里,店主赵正国告诉考察团,从这里到犀牛塘虽然不远,但下雨天,路很难走。考察团便请3位村民带路,冒着蒙蒙细雨走向浓雾深处,向犀牛塘出发。

下午5时10分,考察团来到了犀牛塘。犀牛塘海拔高1780米,主峰煤洞坡梁子海拔高1930米。一片青翠竹林掩盖的洞中,一泓清泉涌出。洞有两个口,可容人行走。考察团向居住在犀牛塘附近的村民常吕正了解到,过去这里有一个水塘,终年有水,故称犀牛塘,但现在只留下这眼泉水。经过实地勘察结合相关资料,考察团断定犀牛塘是赤水河上游母享河的支流,并不是赤水河的源头,赤水河源头在哪里,还有待于将赤水河上游主要河流考察完毕后,才能得出结论。

一天之内两进云南,在茶叶坪稍作休整后,考察团深夜到达镇雄县城。

赤水河的源头,历来是地理学家、史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自秦代以来的有关论著中,对赤水河源有多种记载,但大多泛指在云南省镇雄县,在县境内何处就不得而知。

4月14日,考察团来到镇雄县坡头镇的岔河,这里是赤水河与渭河的交汇处,两水相汇,以河为界,滇、黔、川三省分别位于两条河流流入和流出的交叉处。

4月15日凌晨,考察团返回镇雄县县城。

在镇雄县境内,根据山脉的走向分支,有白水江、赤水河、乌江三大水系。赤水河水系在镇雄境内流域面积为142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5%,干流在县境内长95公里。

考察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考察清楚赤水河的源头,但在镇雄县得到的答案却众有多种:安家坝豆戛寨山箐;罗汉林梁子;发源于尖峰山的雨河。

在镇雄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谭智勇提出,确定源头的标准有二:必须是流程最长的,必须是东经度最高的。经过充分论证,与会人员否定了赤水河源头在毕节市的犀牛塘及镇雄县坡头镇的岔河,确认赤水河源头在海拔高2148米的罗汉林梁子,其源头就应在山脚一带,准确的位置还需要去探寻。

赤水河源头似乎更近了,考察团用镇雄县特产大理石刻了一块由成员刘廷彬题写“赤水河源”的碑,等源头一旦确定,将竖碑铭志。

4月15日下午,考察团沿着板桥河去寻找赤水源头,溯河而上,经洗白、石板桥、岔河后,河水渐小,行至罗汉林梁子山脚的长槽,河床到顶,只见三股水从绝壁上飞流直下,汇成一河。这里叫长槽岔沟,三股水汇合处叫“滮水岩”。左边为官山和纸厂的海子,平时水最大。右为张家坪子和甘湾子汇合的海子,中间为一山泉,名为银洞水井。三股水都是从罗汉林梁子流出,终年不枯。

久违了,千里赤水河的源头,考察团成员们异常兴奋,纷纷跳下小车奔向流水。

实地考察与理论推断相吻合。源头确定下来后,考察团将刻有“赤水河源”的大理石碑竖在岩石上,“赤水河源”四个红色大字在夕阳的辉映下光芒四射。考察团打开一瓶习酒,倒在赤水河源石碑的泥土里,倒在一泻而下的源头清澈的河水里,让习酒的醇香飘逸四方。

4月16日,考察团沿着源头流出的干流而下,考察赤水河上游伏流的情况。赤水河源至铁厂沟称锅厂河,至洗白,左纳松林山箐水,至板桥称板桥河,至倮倘称倮倘河,入落水洞,落水洞处海拔高1450米,地下伏流至法拉沟出洞;河水在地表流淌仅2公里,在麻塘的观音桥又入落洞河,此处海拔高1380米,然后,河水又从拉埃村两处出水,一处在地上出水孔冒出,终年有水,一处在山崖上,称干洞,逢大雨,水才从干洞涌出,此处海拔高1280米;河水又在地上流淌近3公里,在果珠乡荒田村的落水洞又窜入山崖,此处海拔高1260米,随后河水又从海拔高1250米的渔洞洞口流出。赤水河从发源处“滮水岩”至此三伏三明,汇集了上百条溪流后,进入赤水河干流,奔向长江。

站在渔洞洞口,谭智勇突然明白,为何古人对赤水河源众说纷纭,特别是把渔洞认为是赤水河发源地,主要是因为过去交通不畅,考察者溯河而上,来到渔洞见水从洞中涌出,就认为此处为源头。后来者沿袭前人,从未对此有过怀疑。实际上,三伏三明之上的罗汉林梁子山脚的“滮水岩”才是赤水河源头。

走进赤水 一条酒的河与一座土的城

“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只为风波。”这是明代诗人、贵州提学使吴国伦《赤虺河》一诗描写的赤水河。从海拔高1760米的云南省镇雄县长槽滮水岩到海拔高210米的四川省合江县石盘角雷劈石,1550米的巨大落差让穿行在悬崖峭壁间的赤水河滩险水急。

滩险、水急,赤水河在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肆意奔跑之后,到了仁怀市茅台镇喘了口气,变得温顺很多,这得益于茅台镇两岸平缓的山势。造物主对它所钟爱的地方有时难免偏心,茅台镇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适合上百种微生物群繁衍生息,这为茅台酒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水质、土壤、气候、微生物条件。资料显示,至少有100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茅台酒的主体香酱香的形成。到了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赤水河流域特有的酱香型白酒从一个西南边疆小镇走向世界。

清代以前,茅台镇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据记载,茅台古代是濮人部落,濮人是西南地区最先居住的土著少数民族,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濮人居住的茅台,长满马桑树,故名马桑湾。后来,濮人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一股纯净的泉水,就用砂石砌了一口方形水井,马桑湾改名四方井。后又因历代濮人祭祖之地是一个长满茅草的土台,四方井改名为茅台。元朝,定名为茅台村。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茅台镇,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一次来茅台镇,好友敖永刚相伴。敖永刚是仁怀市本地人,曾供职于当地媒体遵义日报社,后辞职经营酱香型白酒。这一段经历让他对赤水河流域的人文地理及经济社会有一个全面了解。

酿酒和纺织、制陶一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进步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经过漫长的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以后,赤水河两岸的渔业和农业进入一个相对发达时期。此时,赤水河上游末端的仁怀市一带已经形成田园牧歌的景象,两岸盛产的高粱、玉米、小麦及其他谷物为规模化酿酒创造了条件。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赤水河中游就出现过“习酒”,这种当时名为“构酱酒”的野生酒,曾经被汉武帝所赞赏,一度当作贡品。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唐蒙上书汉武帝建议开通夜郎道得到采纳,后被委任中郎将出使夜郎,建立了犍为郡,辖今贵州省大部、四川省自金堂縣以南大渡河以东、云南省东部和重庆市西部及广西自治区的西北部。这里的云南省东部,即今天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镇雄县。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酒类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武帝纪》记载了天汉三年(公元前99)“初榷酒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实行的酒类专卖。此时,西南边疆的赤水河,其所属的构酱酒已经担当了沟通巴蜀、连接中原的重任。到了唐代,赤水河沿岸主要生产“咂酒”,即甜米酒。北宋时期,赤水河流域已经出现了蒸馏酒。宋人张能臣在其《酒名记》中,记载了赤水河中游滋州的“凤曲酒法”,滋州为今天的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这与北宋朱翼所撰的《北山酒经》中介绍的“传醅”和“乾酵”制曲做法相似。这种沿用至今的蒸馏酒的出现,标志着赤水河流域酒业进入到工业时代。

茅台酒或许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它将赤水河的历史演绎为一段关于酒的历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这是赤水河两岸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复杂且漫长。每年9月,赤水河河水开始变得清澈透亮,从此至次年5月,是酿酒的一个周期,沿岸的人们一直沉浸在温润的酒香里。2018年11月20日,我和敖永刚一起来到距茅台镇50公里的二郎滩。赤水河流淌到二郎滩,河水变得平缓,像一个平静的湖。这里的酒香更为浓郁,一河之隔的贵州习酒和四川郎酒相互对峙,这在赤水河流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相对于茅台镇的茅台酒,二郎滩的习酒或郎酒都显得很年轻,郎酒建厂稍早一些,始于1920年,而习酒始建于1952年,它们与赤水河沿岸大大小小数百家酒厂连成一串,让人怀疑赤水河流淌的不都是酒吗?

独特的酿造工艺,独特的生态环境,让赤水河流域产生了独树一帜的酱香型白酒。包括茅台酒在内的酱香型白酒能走向商业顶峰,从历史角度来看,与赤水河河运关联甚密,而赤水河河运的兴起,则是川盐入黔所需。当载满酒和盐的舟楫南来北往,西南边疆开始步入文明的快车道。今天被定义为滇、黔、川三省融入长江经济带重要走廊的赤水河,其河运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东汉,当地居民开始利用赤水河“以通舟楫”。但河运鼎盛时期却在清代,这不得不提及一个叫张广泗的人。雍正六年(1728),追随鄂尔泰屡建战功的张广泗出任贵州巡抚,雍正十三年(1735),张广泗升任湖广总督,一年后出任贵州总督。清乾隆十年(1745),张广泗开修赤水河道,茅台村因此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为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黔北重镇,在赤水河河道上,茅台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里是川盐入黔的水运终点,同时也是陆运起点,川盐入黔要继续运送到上游的贵州和云南,只能选择陆路运输。

川盐入黔的古河道上,有一个地方不能忽略,它就是今天的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前文提到的有“凤曲酒法”的滋州。

土城是赤水河中游一个重要集镇,历史悠久。北宋大观二年(1108),在土城建滋州,辖仁怀、承流两县。北宋宣县并入仁怀,归武都城,隶泸州。南宋端平二年(1235)改武都城为古滋,元代建古滋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又建仁怀县,设土城里。土城之名沿用至今。土城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年降雨量为776毫米,无霜期350天,夏季炎热,冬季干燥,有干土城之称。历史上的土城植被良好,这里盛产的楠木,高大粗壮、材质坚硬,是建筑宫殿等大型建筑的上等材料。但在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拟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平,赤水河的楠木成为皇家采伐的对象,土城的生态厄运至此开始。据文献记载,明清两代在赤水河流域砍伐的楠木就数以万计,仅雍正六年至十一年6年时间,就“采楠木1738件”。

尽管大肆采伐导致赤水河土城一带环境恶化,但土城是川盐入黔的河运孔道,大量的官员、商人和民夫涌入,外来文化的交融,带给土城经久不衰的繁华。贵州缺盐,土城辉煌的过去就从盐这种洁白的晶体开始。川盐从四川取道赤水河逆流而上,到达赤水市元厚镇后,载盐船无法再上行,只得人背马驮将盐运送的土城盐号,等纤夫将元厚的空船拉到土城,再把盐重新装上船,驶向河运终点茅台镇,最后,雪白的盐经过陆路运送到云贵高原。至今在云南省镇雄县流传的民谣“十七十八下贵州,一路采花一路丢;一路采花一路甩,还有好花在后头”传唱的是云南人下贵州背盐的故事。很难想象,整个贵州包括云南部分地区的盐,都承载在这些船工、背夫的身上。但不难想象,这些洁白的晶体成就了土城,一个小小巷道纵横交错的古镇。

走进土城古镇,是在初冬的一个傍晚。如果不是停下匆忙的脚步,就无法读懂这个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小镇,为何深藏着那么多久远的故事。这是一座与赤水河一样古老的城,公元前156年至前87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西南边疆先后建立了包括土城在内的7个郡,这使得土城成为赤水河流域上一个记载着中国千年历史文明的重要符号。青砖黑瓦土墙,木屋雕花门窗,深井老藤小巷,如果你知道这里是千年盐道古码头,这里有历经千年形成的十八帮文化,你将不会怀疑的它的墙、它的砖和它古老的青石板是出于古老而深远的历史。

作为川盐入黔的古码头,滇、黔、川之间互市的商品在这里库存、运送,怀揣着财富梦想的人群在这里休憩、补给,逆水而来,顺水而去,熙来攘往间形成独特的码头文化。晚清时期的土城帮派林立,不仅只有船帮,还有袍哥、盐帮、马帮、丐帮、酒帮、栈房帮、糖帮、布帮、木帮等“土城十八帮”,它们造就了土城的繁华与喧嚣,但在今天,当历史的烟云散去,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看到的是与世无争的平静。

在土城十八帮中,不得不提袍哥。“袍哥”是鼎盛于民国时期的民间组织,活跃在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地区,有荤水袍哥和清水袍哥之分。土城只有清水袍哥,清水袍哥有侠义心肠,倡导互助共济。毗邻四川的土城镇,当时拥有规模庞大的“袍哥”组织。近年来,遵义市推进赤水河旅游发展,作为赤水河重要码头的土城古镇,“袍哥”作为一种文化被发掘出来。

2018年6月23日,被称作“最后的袍哥”的罗明先去世,享年94岁。从此,土城镇再也看不到那位穿着袍服、头戴圆顶小帽、拄着拐杖在街上溜达的老人的身影。

敖永刚说,如果早几个月来,你就能看见“最后的袍哥”了。当地有一个说法,到土城看不到袍哥,就等于白来了,因为袍哥作為土城一个有生命的文化符号,一直受到每一个外来者的尊崇。

“见一个人,看一个馆”,就不会把遗憾留在土城。见一个人指“最后的袍哥”的罗明先;看一个馆指位于土城镇狮子山宋窖遗址的宋窖博物馆。这是由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宋池老窖酒业有限公司兴建的酒文化博物馆。宋窖博物馆分室外陈列、室内陈列、千年宋窖遗址三个部分。室外陈列通过酒肆、船帮、盐号、茶坊、戏班等各个行业的景观缩影,展示了宋代时期土城的经济文化;室内陈列收集了地方历史文物、当代名人书画及赤水河流域不同时期酒厂的名酒和老酒;宋窖遗址则是参观、体验、观摩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流程的场馆。宋窖博物馆有宋窖国际画廊,那些宋窖酒瓶上的画作特别吸引人。2016年,土城镇第一次涌入多名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宋池老窖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智勇向他们介绍赤水河,一起品茶、喝酒、交谈,自然、真诚且友好,一个中国酒企董事长很快和众多欧洲艺术家成为朋友。中国酒企董事长说,想在宋窖的酒瓶上画油画,欧洲艺术家欣然提笔在白色的酒瓶上画了起来。事后,谭智勇在画册《我们在宋窖作画》的序言里写道:让·路易·巴兰朵同我成了好朋友,阿兰·弗若蒙托同我成了好朋友,卡特琳娜·罗谢同我成了好朋友……这是中西方文化相交的创新,是宋窖酒面向未来的一次创举,是中国酒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升华。

宋窖博物馆、宋窖国际画廊连同另外一处藏书阁,在某种程度上说,宋池老窖酒业有限公司已经打破了世人对酒企的认知,它好像不是在生产酒,而是在生产酒文化。有一位熟悉谭智勇的当地居民说,20多年前的千里赤水河行考察赤水河源,为谭智勇倡导开发赤水河留下了伏笔,他今天在千年宋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这个伏笔的延续。

猜你喜欢
土城赤水河考察团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情满赤水河源头
谭智勇 赤水河之子
重游土城公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内蒙古西部土匪猖獗活动的原因分析
原创设计崛起之时 首届土城空间订货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