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其防控措施

2019-02-25 14:25
养殖与饲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后备猪群病猪

钱 慧

江苏省射阳县畜牧兽医站,江苏射阳2243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俗称“蓝耳病”,在感染后不仅造成仔猪的大量死亡,还会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导致大量的母猪流产、不发情以及假发情等,甚至还会产出弱胎和木乃伊胎,给养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养殖业的危害十分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导致国内规模养猪场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1],而且本病发生后,较难控制,给饲养管理人员造成极大困扰。本文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合理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旨在为养殖场防控此病提供参考。

1 病 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其属于动脉炎病毒属动脉炎病毒科的成员,其病毒粒子为卵圆型或球形,直径为55~60 nm,属于单链RNA 病毒,外边具有囊膜包裹。该病毒具有2 个血清型,即为欧洲型和美洲型。我国发现的病毒均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性物质较为敏感,尤其对碱性物质敏感,对常见的消毒剂也敏感,使用常规消毒剂就可以将其杀死,但在普通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力,能够在空气中存在超过3 周的时间,而且3 周后的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

2 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呈现区域流行趋势,其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各个季节均可以发病,而且发病较为迅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猪的病程通常为1~2 周。耐过猪可以长期携带病毒,并且不断向体外排出病毒,污染周围环境。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和带毒猪以及被病毒所污染的环境,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还可以经过直接接触和空气进行扩散传播,另外也可以通过精液传播给母猪,母猪也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将病毒传播给仔猪。易感动物为各种品系和日龄的猪,但在临床上以妊娠母猪和仔猪的感染率较高。仔猪还有较高的死亡率。

3 临床症状

临床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通常在发病前具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潜伏期可因地域、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不一[2]。猪发病后的病程也长短不一,时间通常为3~4 周,有的病猪病程甚至可以长达12 周。

3.1 仔 猪

仔猪在发病后表现为被毛粗乱,周身皮肤变的苍白,体温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生长发育变缓,病猪站立和行走时不稳,肌肉出现震颤,甚至出现后肢瘫痪的情况,病猪死亡率非常高。病猪在死亡前表现为头部水肿,眼结膜也会出现水肿。通过垂直传播的仔猪,在出生时通常表现健康,但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发病,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如体温升高,呼吸不畅,甚至是呼吸困难,呼吸加深加快,皮肤开始变白,食欲不振,有的病猪完全不食,不断地腹泻,呈水样粪便,死亡率较高。

3.2 母 猪

母猪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以达到41 ℃左右,病猪精神沉郁,喜卧,嗜睡,食欲显著下降,呼吸不畅。有的病猪呼吸困难,粪便干结;有的病猪在体表部分部位的皮肤会出现发绀等情况,尤其是在两耳的耳尖部位和四肢内侧以及腹部等部位。病猪发病严重时猪耳末端会呈现出黑色。妊娠母猪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生流产和早产甚至还会产出死胎和木乃伊胎,妊娠母猪发生流产通常发生在妊娠阶段的后期,在分娩前的10 d 左右,会发生早产情况,达到预产期的母猪,则容易产出死胎和弱胎。

3.3 育肥猪和公猪

育肥猪在发病后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不断的咳嗽和打喷嚏,而后逐渐表现为眼睑肿胀甚至结膜发炎,有的病猪会有腹泻症状,病猪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种公猪在发病后也具有和育肥猪类似的症状,还表现为性欲下降,精液数量和品质均下降,但公猪通常不会表现出皮肤发绀症状,体温也不会明显升高。

4 病理变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猪在剖检后可见其肺脏有淤血和出血情况,多呈现出肉样实质性变化,肺脏还有间质性肺炎,多为弥漫性病变,有的病猪还表现出卡他性肺炎,并有细胞浸润。肾脏表现为表面有出血,有针尖大小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或有出血斑。镜检可见肾脏具有间质性的肾炎病变。心脏有部分坏死灶,肝脏也会出现大量的出血点和坏死灶,胃肠道内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出血和肿大;大脑软化,显微镜镜检可见其表现为非化脓性的脑炎病变。

5 疾病诊断

通过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能够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做出初步诊断。当病猪在2 周时间内死亡率超过20%,初生仔猪在1 周内死亡率超过25%,且妊娠母猪有流产症状,流产率超过8%,就基本可以认定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导致。本病的确诊需要通过猪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来确定,当试剂盒中呈现出阳性反应时,确诊发生本病,在临床上进行诊断还应该和其他一些疾病进行区分,尤其是在继发感染后,不容易将其进行区分。

6 防控措施

确定防控目标,再根据防控目标设计具体方案。根据养殖场当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状态、目前所具备的条件以及限制性的因素,确定猪场的防控目标。限制性因素一般包括猪场的生产模式、地理位置、场内后备舍容量、后备来源、后备来源场的数量及PRRS 状态以及疾病历史等方面[3],对上述因素进行评估,可以预计潜在的风险。在预估风险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控措施一般包括4 个方面的内容,即后备母猪的管理、猪场内部管理、猪群流动管理以及生物安全管理。

后备母猪的管理是防控的基础,能够避免猪群引入新型病毒。对后备母猪群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驯化管理,使其不向外界排出病毒。驯化方式包括让后备母猪接触到已经发病带毒的保育仔猪群,给其注射从猪场分离到的病毒,然后应用阳性猪的血清进行接种治疗,这样让所有后备母猪在同一时间内对本病产生免疫力;但是该方式容易造成病原的扩散和传播,而且会增加死亡率。还可以采用减毒的活疫苗对后备母猪群进行接种,当后备母猪进入猪群前,使用减毒的活疫苗进行接种,但当猪场具有不止一个PRRS 病毒时,会导致驯化的失败。

加强猪场内部管理,主要是对饲养中的日常管理进行提升,防控病原的扩散。猪场内部管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产房、发病仔猪和弱仔猪进行管理,如减少仔猪寄养、猪的断尾、剪牙等均应在窝内完成。

做好猪群流动管理,主要包括猪群的引进、清群以及生产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猪群流动管理能够切断病毒在猪群内部的传播,对猪群采取全进全出的方法,结合全部或部分进行清群,猪群分开批次进行生产,分成不同的胎次进行管理。

做好生物安全管理是减少或避免猪群暴露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清除猪场内的污染物和可能携带病毒和传播病毒的器具、昆虫、寄生虫等。使用病毒学和血清学方法定期对养殖场内的种猪进行检测,严防种猪受到病原的侵袭,防止阴性带毒猪,确保病原不会通过精液进行传播。对猪场进行功能性分区,减少人员流动给养殖场带来的风险。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还应当对人员和车辆进行控制,在进入养殖场时进行严格消毒。最后是要在养殖场安装空气过滤系统,防止猪场内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通过气溶胶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养殖场周边建设隔离带,避免周围养殖场感染而来的病原。

此外,在本病的防控中还应当控制继发感染,由于本病可以破坏免疫系统,这样就给其他病原带来了可乘之机。容易引起继发感染,一旦发生继发感染,会导致死亡率的急速上升。这样也不利于本病的防控。

猜你喜欢
后备猪群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