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呼唤“新古典主义”理念

2019-02-25 14:35于金波
养殖与饲料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猪只共生

于金波 郭 涛

1.河北省高碑店市农业农村局,河北高碑店074000;2.天津爱都饲料有限公司,天津静海301646

据公开报道,我国的非洲猪瘟疫情起自2018年8月辽宁的沈北新区。2019年5月10日,香港上水屠房提交的来自广东湛江生猪内脏样本,检测出非洲猪瘟阳性。截止2019年7月11日,我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先后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台湾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目前还没有发现非洲猪瘟疫情。

本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十几年以前的“高热病”,完全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在一线亲历的养殖从业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损失和身心折磨。由于至今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可以使用,所以只能采取被动隔离和消毒的措施,处于分兵把守、四面设防的被动境地。

2006年高热病肆虐之时,部分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对当时盛行的养殖理念进行反思和革新。但之后随着蓝耳病逐年发生的常态化,这些声音就鲜有人关注了。直到非洲猪瘟骤起,人们才发现,养殖理念在这十几年里根本没有改变,一直是原地徘徊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养猪业仅用了20年左右时间,就在全国“有样学样”地完成了对西方养殖模式的照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即使是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照单全收,也仅仅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很好地进行深层次的消化吸收。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是我们在世界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同年10月13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明了面对传统应具有的态度和方法,即“我们要对传统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无论“古”也好、“洋”也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直是对待事物的正确原则。

新古典主义本是18世纪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我们这里拿来借用,主要是为了更形象方便地概括当今一些主张对中国养殖理念进行反思和革新的声音。简单说,它是从中国养殖严峻的现状和实际出发,主张在不否定国外养殖理念的前提下,有条件地、一定程度地回归传统,但并不是无条件地、彻底地复古。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且正处于动态变化中。

其中可能涉及非洲猪瘟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内容:

1 尊重养殖对象(猪)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否定杜大长等优势品种的同时,适度导入地方猪种基因

这里涉及猪的行为特性和广义福利问题,例如杂食性(喜块根、蚯蚓);味觉(喜甜)和视觉迟钝、嗅觉(嗅觉是狗的3 倍)和听觉敏感;肺可塑性强;喜通风、干燥、阴凉环境;选择性记忆;生物场效应及生物钟(定时进行饲管操作);喜掘地;讲究卫生(定点排便);排异性(并群可在夜间或消毒后);位次效应(并群可喷洒异味剂、添加催眠药物、降低饲料盐分、降低刺激性原料比例等);集群效应;色光反应(红色致兴奋,蓝、绿色致安静,冬春夜间补光)等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适应猪的这些特性。实际操作上还包括冬夏季节尽量不压栏,从而降低环境承载负荷;舍弃定位栏等。而导入地方猪种基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种群抗逆性、减少发病率[1]。

发生非洲猪瘟的猪场中,规模场占比最大、中小散占比相对要小。其实中国养猪场的现状是,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条件优劣,都竭力追求工厂化,开口必谈纯种和二元。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很少有人关心猪的真实感受。我们并没有说地方品种就可以抵抗非洲猪瘟,但无疑的,粗糙的工厂化加上外来的品种,对疫情的发生发展是有利的。要知道,一直被很多人所推崇的西方,很多年前就在非洲猪瘟面前沦陷了。

2 针对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细菌),免疫种类要少而精,预防用药采用脉冲方式,消毒呈现立体化,促使某些较顽固的病原体与猪实现共生

动物免疫系统的“功率”并不是无限大的,过多的免疫次数和免疫种类会导致其不堪重负,造成免疫效果的不理想。母源抗体的干扰、免疫时间节点的选择不慎等,也会造成无效免疫或者免疫后发病[2]。所以我们主张免疫要少而精。笔者所了解的猪场,就有对外购仔猪进行基础免疫后发生非洲猪瘟的情况发生。当然,我们并不能由此就贸然画出疫情发生的路线图;但不可否认的是,不适当的免疫确实在其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针对细菌性病原体耐药性日益突出的严峻现实,以前那种频繁药物拌料的做法应该被否定。阶段性的脉冲式给药,既可以达到防病的目的,也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耐药性的出现。

目前中国养殖户的消毒意识非常淡薄。虽然迫于最近疫情的严峻形势,大家较之以往更多地拿起了消毒用具,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立体化、常态化的消毒体系,阶段性饲养全进全出,小产房小保育舍,运用多种消毒产品,并把挥发、熏蒸、燃烧、曝晒、雨淋、烧灼、空置、紫外线等方式方法结合起来。

以往很多著述也谈到过猪只和病原体的共生(或者叫同化、平衡),它是指二者之间势均力敌的一种状态。一些历史上曾经猖狂一时的疾病,例如蓝耳病,人们与之长期博弈之后,现在都被迫实现了共生或者正在朝共生状态转化。需要再次强调,我们并不可以泰然自若地静等非洲猪瘟和猪只实现共生,共生是长期博弈的结果。

3 饲养管理方面,主张回归传统的湿料饲喂方式,同时高度重视霉菌毒素的影响

传统的农户养猪,多用湿料饲喂。这种方式利于消化吸收、减少尘肺发生,特别是能够锻炼母猪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据公开资料报道,猪只在发生非洲猪瘟时,首先一致表现为发热不食,因肚痛而爬卧颤抖;其后的表现不太一致(有的呕吐流涎,有的便血,有的肚胀)。大部分身体各部发绀,少部分体表无异常。相关文献资料里面也都谈到了非洲猪瘟对消化系统的重要影响(胃内留存大量未消化饲料,胃底出血、溃疡、糜烂)。由此可以说,饲喂湿料虽然不能杜绝非洲猪瘟,但至少在发病前后对猪只获得消化营养是有利的。

霉菌毒素危害广泛,重点在于干扰免疫系统,破坏诸多重要脏器(肝、脾、肾、胃肠等)。应高度重视霉菌毒素的影响,加强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新古典主义猪只共生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马建军的“新古典主义”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