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规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网络写作

2019-02-25 18:29杨云萍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作文学生

杨云萍

一、中学生网络写作的概念厘清

什么是网络写作?对此人们虽有大致认识却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广义的网络写作,指人们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传情达意的一切书面表达活动及活动结果的总称。狭义的网络写作专指网络文学创作。”强调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的特点。百度百科则表述为:“网络写作是指用电脑在网络上即时写作,并随时将其发在某网站上的写作方式。”在强调网络写作的上述传播特点外,更突出即时性写作方式这一特点。这些概念着重描述了网络写作的形式特点,对网络写作的内容要求几无涉及。因此,从内容上探讨学生的网络写作特点与原则很有必要。本文讨论的学生网络写作不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写作训练的正式课程,相当于叶圣陶所说的平时作文。

平时作文与作文训练相比,在写作内容上有什么特别要求呢?叶老也给出了很具体的界定:“凡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由此观之,学生的网络写作当是在网络时代“为了实际需要”而写的平时作文。网络写作的基本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实际需要;内容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中心,表达真情实感;篇幅不拘长短;文责自负。

二、自由:让网络写作焕发出活力

叶圣陶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互联网帮助人们实现了过去难以企及的“宣示”梦想。中学生利用博客、QQ、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实现了自由发表、广遍传播的愿望。网络语境下的学生写作具有了最为可贵的“自由品格”,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活力和创造力。与语文课堂上作文训练相比,网络写作具有三个新特点。

(一)话语自由

话语权解放是网络写作的第一大特点。在以往的传统作文训练中,学生的话语权是有限的。因为是正式课程,学生没有说与不说的自由,不管你是有话想说还是无话可说,都必须说,因为教师直接命题或规定了话题。学生也没有说什么与不说什么的自由,无论论域是熟悉还是陌生,都必须“尊题”,因为命题者总是潜藏意图,不管你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必须为正统“代言”。这种“代言式”写作,容易在“脱离个体实际生活的虚假而僵化的宏大叙事模式”下架空学生的话语权。而在网络空间,作文训练的束缚彻底解除了,不用锁着链子唱歌,也不用带着镣铐跳舞。写不写,写什么,为谁写,一切自我掌控。

话语的自由使得写作者的角色意识悄然发生了变革,“三主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一是主角意识。学生在写作空间赋予自己主角的光环,可以在各种圈群狂晒庸常的起居、琐碎的遭遇和窘囧的经历,以自我为中心表达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二是主权意识。网络发表平台的便捷和包容,使得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课堂正式作文中思想健康、语言流畅、格式规范等要求统统被隐去,学生可以选择另类视角,以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表达己见。作文训练时那种被圈定的被教育者和被评判者的身份彻底改变。三是主体意识。网络打破了教师掌控的写作局面,任务式的功利写作转变为“言为心声”的自然写作,学生写作的自我性增强。如博客写作,写作任务自我安排,写作目的自我确定,写作内容自我设计,写作文体自我选择,写作速度自我计划等。这种地位、角色意识的转变,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二)个性自由

互联网语境对学生的写作影响是深远的,在文化繁荣多元的时代,学生的网络写作呈现出新的个性。一方面,网络写作成为了实用性写作。日常社会生活需要我们进行沟通与交流,从交际功能看,学生的网络写作分为两种:口头语的文字化和非连续性文本的书面化。这样的表达范式的革新,催生出了网络新文体。如学生的圈群互动,往往以或复杂或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出现,以符号与文字记录日常轨迹,分享心情。另一方面,网络写作是真实性写作。写作起源于内心冲动,描述真实的生活,发表真实的心声,进行真实的交流。学生的博客、微信和跟帖等往往把真实生活有创意地表达出来,张扬生命的活力,表达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而网络空间又以虚拟、匿名等形式安全地保护了写作者的隐私,更激发了写作者的倾诉欲。与作文训练相比,网络写作对学生的写作个性是包容的。以文体为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体写作,可以展示自己最擅长的写作能力,可以运用最熟练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不考虑文体问题。以升学考试中屡屡被禁的诗歌写作为例,学生在网络上创造的诗歌可谓异彩纷呈。就主题而言,有反讽现实、针砭流俗的,也有只表达个体情绪、反映当下心情的;就体裁而言,有相对工整的旧体诗,也有清新活泼的现代诗;就结构而言,有完整严谨的,也有残章碎片式的。每一种个性都可在互联网找到生长的空间,每一种表达都彰显出一种写作个性。

(三)价值自由

学生的作文训练与自由作文在价值追求上有较大差别。作文训练的价值取向受高考作文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地方甚至只练高考题。下面,我们以全国新课标卷2014-2018年的高考原题为例来分析其价值导向。图示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考作文价值导向明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弘扬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应对高考,作文训练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功利特点。自由写作则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生活化的价值追求。如探讨社会问题,不无家国责任,但更多个人立场;切磋学习,不无理想情操,但更多现实功利;交流信息,不无精神求索,但更多生活琐碎。甚至有的写作纯粹为了娱乐消遣,只求在文字游戏中快乐地打发时光,不追求写作的目的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网络的普及,学生的在线时间越来越长,在线空间越来越广,学生通过网络表达与交流的写作热情被高度激发,自由作文的价值导向问题应该提上日程。

三、失范:让网络写作剑走偏锋

学生的网络写作,总体趋势上体现了新课改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但也存在从“自由”走向“逾矩”的失范。自由与限制本是事物的两面,任何一方走向偏颇,都需要及时纠正。目前学生的真实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失度写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个性化在新课改实践中被曲解,“个性化表达”演变为“无节制表达”。

(一)无禁忌写作

作文训练因有“内容健康”的要求,学生的写作至少是有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三观不正的现象很少出现。而网络发表零门槛,导致一些学生的自由写作毫无禁忌,违背了社会规范。表现为:一无法律禁忌。有的学生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转。二无道德禁忌。道德是约束人心、调节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我国一向讲究德性第一,可是在网络写作中,部分学生妄议、恶搞现象很普遍。

(二)无修养写作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虚拟多个角色、多重身份。学生大多喜欢隐去真身,匿名参与网络讨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别人知道我是谁的情况下刻意保持的身份意识消失了。他律性的监督失去了,自律性的信条还没有建立,学生应该遵循的表达规范也就随之消失。于是,学生的网络写作就出现了不合身份的情况:一是成人化。比如有一个班级群全部同学的网名非常有个性,均采用明星真名,有些还自然配对,以男女朋友或夫妻相称。交流的内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消化社会事件的能力非常强,钱权交易、暗箱操作、关系背景、男欢女爱等话题高频出现,成人的秘密也一览无余。有的圈群明知有师长在也毫不收敛,那些屏蔽师长、更为私密的社交平台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二是粗俗化。就语言形式看,学生吸纳网络新词的能力特别强,新词新语不用说三遍就能迅速流行起来,表达非常灵动而有创意,这是训练式写作难以看到的景象。但在语言时尚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用语不文明,语言习惯粗鄙。中国传统写作讲究文如其人,人文互塑,写作中往往融入了写作主体的人格塑造。可是现在有的学生因为匿名发言,完全没有身份意识,言不择词,人格修养较差。

(三)无深度写作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应该拥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这是《平凡的世界》留给我们的启示,两个世界丰盈,人生才会完美。以此来分析一些学生的网络写作,从其所关注的焦点、热点和所表达的情怀看,两个世界严重倾斜。一面是物质世界丰盈炫丽。打开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所描绘的生活散漫随意,浮华奢靡,表现为:吃喝玩乐风劲,八卦段子丰盛,处处有消遣,时时有娱情。一面是精神世界贫瘠苍白。网络写作在回归生活的同时,跌落尘埃。学生用过于世俗的目光来描述实际生活,展现人生百态;用过分功利的标准来看待人生价值,叙述成长历程;用相当媚俗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体验,展现真我个性。写作在本质上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提炼观点,在眼花缭乱的现象中洞见本质,在异彩纷呈的世界中发现真知,这才体现思想的力量。遗憾的是,一些学生的自由作文在无深度无高度的表达中渐渐迷失了方向。

四、规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写作

在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社交平台后,学生网络写作在展示多样性、差异性、生动性的同时,其游戏性、消遣性、娱乐性的成分也在与日俱增,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法治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等日益被消解。故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写作势在必行。

(一)法治:网络写作的法律底线

话语的权利与责任应该是对等的,享受了权利,必须负担起相应的责任,但从目前学生的网络写作来看,权利与责任明显失衡。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话语权一步到位全放开,而没有底线的放权导致了网络写作的泛滥。这种“流量至上”的传媒平台与以往传统纸质媒介相比,对作者的文责意识既无限包容又无可奈何。多数平台在例行打出“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或立场”的免责申明外,放任了网络写作的边界,没有担负起发表平台应有的监管之职。这样,为数不少的网络写作就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受此影响,学生网络写作中不负责任的表达也越来越多,因此必须重悬“法治”之利剑。从学生方面来讲,应系统学习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学生的网络言论一样要遵守现行法律、政策与方针,不触碰法律底线,不能在言论自由的幌子下毫无底线地妄议胡说。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应实事求是。谨慎对待网络文章,点赞或者拍砖,跟帖或者转载,文责必负,不能为虚假信息推波助澜,从而保证谣言止于智者。从国家网络管理层面来讲,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互联网管理条列》《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空间。关键要让这些法律法规在校园落地生根,网络尽管是虚拟的,但世界是真实的,网络上的言说也要接受现实世界的法律与舆论等方面的监督,让学生网民对法律心存敬畏。

(二)诚信:网络写作的道德底线

诚信表现在网络写作上,就是学生能在无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也能真实负责地表达。在众相毕备而又价值多元的网络世界,学生的表达可以惊世骇俗、标新立异,但所折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与社会的公序良俗一致,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致。笔者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工作的需要,加入了几十个班级、团体的QQ群或微信群,也与上百个学生互加为QQ或微信好友。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学生以实名发表意见的时候,观点大多客观公允,情绪表达有所节制,措辞也有所选择。但当匿名表达时,往往观点犀利偏激,情绪激愤,用语随意。这种现象折射出学生网络写作在他律消失之时自律机制尚未建立。应从两方面形成自律:一是对表达负责。一方面,在一个虚拟的空间,言说环境已悄然发生了巨变,外在的监督退隐背后,个体的言说纯靠自我约束。那么,学生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公约呢?《弟子规》曰:“入虚室,如有人。”这应该成为网络写作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更何况头像攒动的网络并不是真正的无人之境,胡言乱语、低俗粗鄙,从小的方面说,有失人格;从大的方面说,有失国格。二是谨慎表达。学生应从内心自觉把自己置于周围世界的监督之中,意识到网络空间是一个公共空间,个体言说不管多么私密,一旦进入传播领域,就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了联系,就具有了公共话语性质,应符合社会规范。每一个写作者应该自觉遵循儒家所提倡的“慎独”精神,三思而后言,有节制地表达。

(三)友善:网络写作的情感底线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综观当下学生的网络写作,随着话语权的放开,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但在话语责任意识和理性精神上有所缺失。解放“话语权”的同时,必须重申“话语责”。

网络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共享空间,不可能专为学生辟出纯正的环境。网络上的文本,如以各大门户网站的标题文章为例,从内容上来讲,包罗万象,良莠不齐;从形式上看,猎奇猎艳,语出惊人。这势必给学生的网络写作态度带来冲击,应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用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保持写作的温度。一是善待网络世界。网络文化具有雅俗共享的特点,学生的自由作文,难免受世俗文化的影响,我们不反对俗文化,也反对不了,但要加强引导。“语文课要起到一个语言引导作用,让人们向雅文化靠拢,不要去搞俗文化。”语文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网络自由作文,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化认识,提升境界,以充满文化自信的态度参与网络論坛,传承与创新文化。二是善待语言文字。网络扩大了学生的语言视野,拓宽了学习语言的渠道,但也使得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影视剧中无孔不入的暧昧台词,网民中无处不在的荤言腥语,借助网络的力量迅速流传,构建了不太健康的网络语境。学生的写作格局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应引导学生文明写作,规范用语。汉语是世界上最有文化最雅致最纯洁的一种语言,我们应该把汉语当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来继承,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作文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