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与红芪临床使用异同点探析

2019-02-26 09:21俞雯雯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芪黄芪

俞雯雯

(余姚市中医医院 药剂科,浙江 余姚 315400)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于黄芪、红芪的功效和主治,在文字表述上完全一致,认为二者均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功效;临床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1]。由于长期大量采挖,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黄芪被确定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受商业宣传的影响,红芪以“黄芪高级替代品”身份,较大规模地进入了现代药材流通领域。实际生活中,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以红芪代替黄芪使用的情况也非常普遍。那么,黄芪与红芪是否完全等同,是否可替换使用却鲜有报道。因此,笔者分别从历史沿革、性状成分、药理药效对黄芪与红芪进行梳理,比较黄芪与红芪临床使用的异同点,以期为黄芪与红芪的规范、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历史沿革

黄芪又名黄耆,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a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 Bge.Vae.mongholicus(Bge) Hsiao 或膜荚黄芪Asa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1]。蒙古黄芪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区,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省区,野生品与人工栽培品均有。

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的干燥根,与黄芪同科异属[2]。主要分布于甘肃、四川等地,多来源于栽培品,亦有野生品。

黄芪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神农本草经》[3]将黄芪列为上品,用于治疗“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草备要》[4]认为黄芪“生用固表,炙用补中,益元气”。梁朝药学家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5]云:“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 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此处“赤色者”所指即为红芪。新中国成立后,1977年版《中国药典》[6]将红芪列入黄芪项下,作为黄芪种类来源收载;自1985年版《中国药典》[7]开始,才将红芪单列为一种中药。

2 性状成分

黄芪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粗下细,长10~90 cm,直径1~3.5 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略韧,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菊花心”,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经验鉴别以条粗而不空心,皮细质绵软而不硬,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鲜黄色,不裂隙,味甜而有豆腥味者为佳。

红芪根呈圆柱形,单枝顺直,一般很少有分枝,长30~50 cm,直径0.6~1.8 cm。质结实柔韧,不易折断。表面红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明显,呈浅棕色环。经验鉴别以色红褐,条粗而不空心,皮细、味甜者为佳。由于产量较少,从近几年市场流通情况来看,红芪价格要高于黄芪,部分地区甚至差异很大(高出2~3倍)。

黄芪与红芪除了性状有所差别,化学成分上也不尽相同。黄芪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类(黄芪多糖)、黄酮类、皂苷类(黄芪甲苷)、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Se)、锌(Zn)、铜(Cu)等微量元素[8-9]。红芪的主要化学成分与黄芪相似,但某些成分的含量有所差异。李宏岩等[10]采用校准曲线法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及红芪中Fe、Zn、Cu、Mn的含量,结果显示膜荚黄芪中这4种元素的含量最高,其次为红芪,蒙古黄芪最少。赵健雄等[11]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发现,黄芪药材有26个特征峰,红芪药材有23个特征峰,红芪中毛蕊异黄酮的含量低于芒炳花素,黄芪中毛蕊异黄酮的含量高于芒炳花素;另外,红芪中不含黄芪甲苷,黄芪中含有黄芪甲苷,而黄芪甲苷是黄芪药理活性的重要作用成分之一。由此可见,两种药材的物质基础不完全相同,故也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的功效划等号。

3 药理药效

医籍中有很多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剂流传下来,例如临床常用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12],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外加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如果在临床中以红芪替代经典方剂中的黄芪,药效会如何变化?桂曼曼等[13]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模型,观察以等量红芪替换掉黄芪之后的补中益气汤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对小鼠的影响,结果红芪方作用稍强于黄芪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杨光等[14]比较以红芪替换益气养血复方中黄芪后,含药血清对老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抗氧化衰老的影响,发现含黄芪及含红芪的益气养血复方含药血清均能起到一定的体外抗细胞衰老作用,且两者作用强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燕等[15]则专门探讨了黄芪与红芪水提物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与黄芪组比较,红芪中、高剂量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分泌能力均高于黄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杨小虎等[16]分别采用Fenton法与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建立羟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模型,研究了黄芪、红芪水提液对上述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发现2种水提液均具有一定的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且红芪的IC50小于黄芪,提示红芪效果优于黄芪。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黄芪与红芪无论在单方还是复方中,二者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但强度稍有差别,可以互相替换;但在以自由基为诱因的相关疾病如气虚、血瘀、精亏等的防治及提高免疫指标方面,红芪的效果稍优于黄芪,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使用。

4 结语

临床使用中,笔者认为,对于一般疾病患者应当优先选用黄芪,原因:首先,黄芪为我国古代诸多经典方剂中最常用的中药之一,用途广泛、疗效确切;其次,黄芪与红芪在药理实验中效果相差无几,但红芪价格较贵,若在常规用药处方中优先选用黄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医疗支出。

猜你喜欢
红芪黄芪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山坡地红芪的栽培方法研究
培育中药材红芪大品种的潜在优势分析
黄芪是个宝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对比研究8批红芪多糖对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的药效
红芪替换玉屏风散中黄芪对SAMP8小鼠抗免疫老化作用的比较
陇南红芪饮片的三A分级标准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