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养老院”真不虚

2019-02-26 00:20老树
老友 2019年2期
关键词:养老院养老老年人

老树

应运而生

2018年11月9日新华网的文章《虚拟养老院日益受关注》称,简单地说,“虚拟养老院”就是通过电话、网络等信息管理系统,采取政府统筹指导、企业和社会组织运作、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接收居家老人发送的需求指令后,为老人提供洗衣、烧饭、修理水电、陪同就医、文化娱乐等多项具体内容,而老人在支付费用后,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这是由数据信息形成的庞大“互动服务平台”,使老人足不出户打个电话就能得到照料,因此被看作是“居家养老”的升级版。虽然“虚拟养老院”的形式是虚拟的,但养老服务却是实在的。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99.6%的受访老人因为“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而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为升级后的“虚拟养老院”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8年11月5日光明网的文章《信息技术让养老更“智慧”》指出,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2.41亿,占总人口的17.8%,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5亿,失能老人约有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的老人有1000万人左右。这些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特别需要利用智能化的手段创新提供符合需求的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

2018年12月26日人民网《“虚拟养老院”让老有所养更有“时代感”》一文提到,“虚拟养老院”健全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让老人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上门服务。作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虚拟养老院”让老人们看不见养老院,却能享受到和养老院一样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养老”,一些老人建立了新的朋友圈、寻找到了新的交往渠道、获得了新的社区参与机会,这不仅让邻里关系得到重塑与更新,也改变了一些老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给养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虚拟养老院”说到底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瓶颈待解

2018年10月4日新华网的文章《“虚拟养老院”有望成新养老趋势》表示:目前制约“虚拟养老院”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养老护理员面临巨大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辛苦程度与工资待遇并不成正比。因此,为了吸引更多人来从事养老护理行业,有关部门有必要出台一些配套措施,加大“虚拟养老院”护理员的扶持和培训力度,对养老护理员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以减轻“虚拟养老院”的用工成本,逐步稳定养老服务队伍,实现养老护理队伍专业化。

2018年12月26日中国经济网《“虚拟养老院”为居家养老注入活水》一文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虚拟养老院”要做到未雨绸缪,比如:怎样更加精准、及时、便利地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如何确保相关工作人员与没有血缘关系、存在较大代沟的老年人友好相处?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融合之后,如何保障老人的信息安全?这些是确保“虚拟养老院”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面对的课题。唯有把该打的“补丁”打上、该堵的漏洞堵上、该念的“紧箍咒”念上,才能真正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品质。

2018年12月20日光明网的文章《“虚拟养老院”也要确保安全卫生》指出,就养老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看,目前“虚拟养老院”的确还存在发展障碍,如在服务过程中如何确保相关安全及卫生达标问题等。“虚拟养老院”同以往机构相对一条龙的服务不同,有些要在户外进行,在户外如何确保这些老人的人身安全,或者说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如何认定和划分责任,出现纠纷找谁解决等,显然都是“虚拟养老院”必须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否则,连起码的安全服务都解决不了,“虚拟养老院”很难得到社会认同。另外,“虚拟养老院”的服务范围很广,比如帮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晒被等,这本是好事,迎合老人多样服务需要。但是,这不同于一般服务,事关老人的饮食安全和卫生。老人一般抵抗力较差,确保食品、衣被的卫生,是确保他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2018年10月19日搜狐网的文章《如何让“虚拟养老院”不来虚的》认为,目前,我国“虚拟养老院”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形成,主要是为“三无”“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提供服务。由于利益与风险的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经营“虚拟养老院”的企业面臨着很多不可预知的服务风险,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抑制了企业扩大生产和增加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在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虚拟养老院”拥有三个关键性因素,即智能信息技术运用、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运作平台设计,这三个因素是提高“虚拟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关键。但实际上,在这三个关键因素上,大多数“虚拟养老院”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首先,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在养老服务深层次方面充分展现,运作平台设计仍需完善,如老年医疗、精神抚慰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其次,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但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社会化不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养老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养老服务队伍建立和组织培育不到位,导致“虚拟养老院”普遍面临着不利的大环境。

共筑幸福

2018年12月28日人民网的文章《“互联网+”背景下的老有所依》建议,在大数据时代,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提高老有所养质量。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医养结合的落实。近年来,不少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现象较为普遍。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产业,不断改造农村社区,配置相关的科技产品,并将其运用到老年人的日常保健和护理中。相对于当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符合人们在家养老的传统观念,同时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得到有力保障。二是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发养老特色产品。目前,我国养老设施缺乏先进技术。我国应与国外相关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引进先进技术和智能化产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优化和改良,打造实用性的养老设备。三是加深社会组织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健康养老体系。我国应尽快形成以政府机构负责协调、督促和指导,养老服务协会、老年人组织、残疾人联合会、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进行配合,共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健全养老服务管理机制,依托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将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售后服务录入系统平台,形成完善的体系和规范化制度,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运用好“互联网+”能更好地完善现代养老体系,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应持续深化改革、拓展内涵、提升能力,全力以赴写好老有所依这篇文章。

201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构筑幸福养老家园》呼吁,“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等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开始崭露头角,更贴心、更有个性的养老服务未来可期。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让老年人在手机上、在家里就能办理社保业务,不必一趟趟跑相关机构;集智能拍摄、远程控制、信息采集于一体的“智慧门禁”系统,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加上了一道保险;可以实现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健康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手环,则可以让孩子或居委会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轨迹查询、智能预警等,实时掌握老人的状况……技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当然也可以让养老更美好。有人说,养老是“夕阳产业”,但其实也是“朝阳工程”,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业。为老年人提供有尊严、有温度、体面的日常生活服务,构筑幸福养老家园,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链接:国外智能养老

美国:智能点餐、定位系统

在美国,生活在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到了用餐时间,会使用智能触屏电脑完成点餐。老人不需要借助人工推荐,只需要根据系统提示,将自身患有的疾病及饮食禁忌填写清楚,点餐系统就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推荐合理的饮食。如老人患有高血压,食谱推荐的就全都是利于降压的食物,老人只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饭菜和口味,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饮食是否会导致自身血压升高。智能系统还会清楚地显示老人用餐的桌号和位置,并且可以显示在此桌上就餐的其他老人的姓名。这样更利于老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一同就餐。老人每天搭乘的专用接送车,安装了智能定位系统,老人可以在家中随时了解车是否快到門口,从而确定出门时间。

荷兰:智能机器人

在荷兰,很多养老院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机器人,这些“身材”矮小、行动灵巧的机器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为了丰富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养老院会为老人开设单独的健身课程,众多老人可聚在一起,跟随着机器人完成各项运动。同时,机器人还可辅助行动受限的老人上厕所、起床,避免老人如厕、起床需要人照护的尴尬。

德国:人工智能系统

在德国,很多老人更加偏爱居家养老。为了提高老人在居家环境下的安全性,避免突发性疾病的发生,老人家中往往会安装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借助这些系统,老人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可随时按下报警按钮,控制中心还会随时监测老人的生活,保证老人独居安全。对于一些头脑清醒、半失能但是又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的老人,还单独设置了专门的起床辅助设施、如厕辅助设备及上下楼辅助设备,方便老人独立生活。老人的家属或医护人员可以安装手机APP端,随时了解老人的身体及生活情况。

猜你喜欢
养老院养老老年人
养老生活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搭讪
Love Counts More爱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