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英译译介途径研究

2019-02-26 12:50何英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译介科幻

【摘要】自2015年刘慈欣获奖以来,对《三体》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却鲜有文献从译介途径的角度对中国科幻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科幻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中国科幻小说在国外的译介途径,重点分析出版社的合作方式和大众媒介的运作,总结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走向海外市场所应努力的方向,以期为更多的中国科幻作品甚至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译介;科幻;大众媒介

【作者简介】何英(1982-),西安翻译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课题名称:中国科幻小说译介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16JK2058。

随着刘慈欣的《三体》斩获2015“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和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小说走出国门。《十字》、《球状闪电》、《流浪地球》、《三体X》、《荒潮》等作品已经或即将出版外文版,而《看不见的星球》和《转生的巨人》等中国科幻作品选集也备受瞩目。对于科幻小说这一读者群体较为固定的类型文学来说,其译介的成功可说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这些成绩后面有其必然性。本文试对科幻文学作品的译介途径作简要的概括和分析,期望能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出版社合力

中国许多的文学作品在出版机构的选择上由于种种原因受到颇多限制,因此在宣传、出版和传播效果等诸多方面不尽人意。对科幻小说译介过程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国内外出版机构的亲密合作有助于形成较为可靠的译介渠道。

以《三体》为例,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教图)购买了三体系列的英语版权,请刘宇昆和乔尔·马丁森(中文名周华)作为翻译,并联系到国际知名的科幻奇幻出版机构托尔出版社合作,进行英文版的版权合作,中方参与了该书英文版的全球营销,搭建了《三体》英文版官网,建立了脸书和推特账号,并在平台上每周持续更新内容,同时还制作了图书宣传短片。中教图还通过刘宇昆邀请美国知名科幻作家大卫·布林撰写书评,为托尔出版社接受出版《三体》铺好了道路。

美国托尔出版社主编利兹·戈林斯基认为引进翻译类小说出版社要冒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推广和市场营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小说的翻译是最难的部分。中教图主动承担了《三体》的前期翻译事项,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期的出版、编辑和宣传都交由熟悉美国科幻市场的托尔出版社来处理。《三体》第3部问世时,托尔出版社针对科幻迷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广告宣传,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发表书评,在脸书、推特、Tumblr,Instagram等社交网站及Tor/Forge博客和新闻通讯里进行宣传,吸引新读者的关注。

《三体》之后,中国科幻受到了西方读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托尔出版社紧接着在2016年11月出版了由刘宇昆翻译编辑的中国当代短篇科幻小说合集《看不见的星球》英文版,收录了七位国内科幻作者的13篇作品。此后又接连出版《球状闪电》和《荒潮》的英文版,进一步延续中国科幻小说带来的热潮。

《三体》系列的成功运作,为同类型科幻作品的译介提供了参考。国内的一些机构开始与海外机构合作,联手推动中国科幻小说在国外频频亮相。

2012年,微像文化携手美国代表性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在杂志上开辟“中国作家专栏”,每月发表一篇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文。截至目前已有张冉、夏笳、阿缺、陈楸帆、潘海天、韩松等多位作家的二十余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这本全美发行量排行前三的科幻杂志上,让美国的科幻读者通过《克拉克世界》不断地分享到中国科幻最新的创作成果。2017年6月出版的《未来镜像》,正是根据这一专栏中所发表的作品集结成书。《克拉克世界》的主编尼尔·克拉克在Kickstarter为这本中英文合集的翻译计划发起众筹,并在出版过程中全程参与甄选、点评。

果米科技在创办英文站HotChina之后,把自己定位为出版商,致力于将中国的畅销书带往英语世界。2011年11月与刘慈欣签约之后,很快找来专业译者Holger Nahm翻译小说,找来专业插画师设计封面,连续在亚马逊的Kindle Store上推出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电子版,在2012年到2013年之间共推介了《流浪地球》、《吞食者》、《微纪元》等11篇小说的英译文。

《人民文学》和Paper Republic网站合办的英文杂志《路灯》(Pathlight)聘请美国翻译家艾瑞克出任该刊编辑总监,向英语国家翻译推介中国当代文学。《路灯》在2012年第一期推出了刘慈欣的《赡养上帝》英译文,在2013年春季号做了中国科幻专题,收录了8篇中国科幻作品的英译版本。

托尔出版社戈林斯基认为《三体》小说的成功是超出他们的预计的,这无疑肯定了他们的运作方式的正确性,这样的操作也为后来的同类型小说提供了借鉴。此后推出的中国科幻作品的译作,绝大部分由中方组织翻译事宜,由国外出版社编辑、出版、宣传、推广,在中西出版行业的体制背景、运作过程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选择由国外知名出版社负责中国科幻译作在英语国家的出版事宜,无疑是更为合适的选择方式。果米科技推介的11部小说在亚马逊平台评分不错,但由于缺少后续的多方位的宣传推广,吸引的评论不多,在英语科幻界也几乎悄无声息。微像文化的翻译计划称得上成功,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克拉克世界》杂志在业界的地位,因为在《克拉克世界》上发表的中国科幻小说能很快引起了科幻界或多或少的关注和评论。《路灯》从一开始便聘请外籍专家为编辑总管,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译著在译入语国家引起的文化或理解障碍。从中国科幻小说在国外的译介情况看来,“中西合璧”的运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为作品和作家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大众媒介

在译介科幻小说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报道评论可以使人物和事件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评论,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态度。作品在解决了翻译的语言问题之后,需要更多地关注作品在译入语国家的接受情况。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文学译作必须以“流通”和“阅读”两种模式“活跃地存在于”接受文学体系中,这需要我们关注接受文化语境中形塑着公众日常阅读习惯、阐释策略及价值判断,范围有限并易于观察的“有影响书评”。在促进文学译作“活跃地存在于”译入语的文学体系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发挥着惊人的作用。

1.报纸杂志。一本好的中国文学书翻译后,还要有好的营销策略,这本书才可能会有更好的接受度。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译入语国家的大众媒体对该书进行宣传。报纸杂志对书和作者的宣传可以从刊登小说、人物访谈、论文、专文介绍等多个维度进行。

早在《三体》引起欧美市场的关注之前,中国的科幻小说就已经走出国门。2012年11月,海外学者宋明炜主持翻译的中国科幻小说,由香港的《译丛》杂志出版了专辑,收录了20世纪早期来自徐念慈、鲁迅等人的4篇科幻和21世纪早期刘慈欣、韩松、王晋康、迟卉等的9篇科幻短篇小时。2013年,世界科幻行业中权威的理论杂志《科幻研究》出版了中国专辑,集中刊发了吴岩、宋明炜、刘慈欣、韩松等10位作者的文章,向西方全面介绍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2015年,刘宇昆在《克拉克世界》上刊登了多篇文章,专门介绍中国科幻现状和陈楸帆、夏笳、糖匪等科幻作家。

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席卷欧美图书市场,大众媒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的图书评论制度发展得较为成熟,优秀的书评对整个图书市场具有全局性的影响,书评传播也因此是图书出版产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众媒体的书评兼具阅读与营销的双重性质,让图书的阅读更增添了通俗化和世俗化的魅力。在美国掀起的“三体”热背后,书评传播是很重要的助推。《三体》收获了很多专业书评,这对于《三体》系列“活跃地存在”于欧美读者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报纸都陆续对《三体》进行报道,引起公众的关注。《三体》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国际著名的关于图书出版和发行的新闻期刊《出版商周报》对其点评,并列为畅销书榜单。权威的图书评论杂志《柯克斯书评》和美国图书馆协会书评报纸《书单》都极力推荐这本小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杂志《轨迹》、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等纷纷对《三体》进行报道。哈佛法学院的读书俱乐部竟也对这本科幻英译小说感兴趣。多种形式的大众媒介从多角度让“三体”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对于《三体》能冲破科幻读者的藩篱,进入美国大众读者的视野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看不见的星球》获得《柯克斯书评》和《出版商周报》的星级评价。雨果奖玛丽·罗宾奈特·科瓦尔也对这本合集给与颇高的赞誉。陈楸帆的《荒原》英文版尚未付梓,已经有美国作家、评论家、著名科幻网站主编查莉·简·安德斯进行了点评。

2018年8月由乔尔·马丁森翻译的《球状闪电》同样获得《柯克斯书评》、美国国家公共电台、Goodreads、巴诺书店的点评。

大众媒介的报道,尤其是影响力较大、办刊质量较高的报纸或杂志的点评,或者著名评论家的点评,能够让作品或作家有更多机会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作品持续地存在于“流通”和“阅读”的模式,这对于文学译作的推介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网络。网络可以从多维度对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推广宣传。中国科幻小说在美国引起的关注与网络的宣传密切相关,从博客、推特、脸书、书评、科幻社区等都可以看到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子。

YouTube的几个读书频道联合推出了一期长达100多分钟的节目,专门讨论《三体》。Lets Read频道和Gizmodo网站都对《三体》进行评论。在这些活动的影响下,有很多读者被吸引到阅读中国科幻小说的阵营中。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社交网站上称自己正在读刘慈欣的《三体》,并有3万多人为这条消息点赞。网络推广的前期一定是有意识地组织和策划,但是到了后期就可能发展成读者自发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有利于促进文章和书籍的活跃。较高的网络评分和积极的阅读反馈也会促进潜在读者购买和阅读书籍,进而保持译著在接受语国度等活跃性。

有数量较多的中国短篇科幻小说被翻译之后发表到国外知名科幻杂志上,但短篇的阅读时间短,限制了书评的空间。同时从网络影响这方面来说,长篇或者短篇合集会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以Goodreads为例,上面很少能发现对短篇小说的评价,这不利于作家和作品活跃地存在于流通和阅读的模式中。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幻作品在最大程度地保证译语的优美地道使之具有吸引读者的潜力之后,是一个需要国內外出版机构多方面、全方位合作,并借力多种渠道的大众媒介方式使之不断活跃存在于译入语系统中的复杂工程。

参考文献:

[1]卢羽华.《三体》开启中国科幻海外征程[N].深圳商报,2014,11, 30.

[2]渠竞帆.中国科幻作品如何打开世界之门[OL].第一中国出版传媒网,2016,07,15.

[3]鲍晓英.莫言小说译介研究[M].上海:上哈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0.

[4]刘亚猛,朱纯深.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J]. 中国翻译,2015(1):33-35.

[5]刘蒙之.美国书评媒体的类型与定位[J].编辑之友,2012(10):125-127.

猜你喜欢
译介科幻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