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

2019-02-26 12:50霍妍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期

【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旧殖民地国家的学者通过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个巨大的话语场寻找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最终希望通过建立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利,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文化侵略;话语权利

【作者简介】霍妍(1982.10.22-),黑龙江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一、引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他们围绕“权力关系”, “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问题。

二、国外后殖民主义理论发展概述

后殖民主义译作可以追溯到经典的后殖民批评家萨依德(E.Said)那里。这位来自第三世界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学术待遇的批评家,在他那部70年代中期的著作《东方学》(Orientalism)中,就对东西方语际转换中的权力问题作了精辟论述。然而是英国学者罗宾孙(D.Robinson)将“后殖民主义译论”作为一个问题正式提出,在翻译理论上.后殖民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皮瓦克(Spivak),霍米·巴巴(Homi Bhabha)和尼南贾娜(Nimnjana)等。

1.斯皮瓦克的翻译理论概述。孟加拉学者斯皮瓦克在1993年的《翻译的政治》一文中特别关注翻译所导致的一系列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大量的变形现象。她将它们置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三维空间中予以文化阐释,她的后殖民批评最突出特色是理论方法上的异质性特征和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她严厉地批评那些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她们主张欧洲之外的女权主义文本都应该译成强权者的语言:“英文”。她指出,这样一种翻译时常都被一种“译作腔”所表述。(Spivak 1993)斯皮瓦克就此提出了后殖民主义是如何聚焦翻译与殖民化之粘连的问题。即,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以及在“播撒”人民的意识形态化建构的形象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2.尼南贾娜的翻译理论概述。印度学者尼南贾纳(Nimnjana)在1992年出版的《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语境》一书中强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尼南贾娜认为(张京媛 1999)后殖民者依然还深深地带有一个处在殖民主义的烙印。殖民主体的建构是以“象征控制”为前提的,这些“象征控制”的东西就是文化,包括教育、神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翻译,乃至从语言学家、语法学家到翻譯家们所做的工作。

3.霍米·巴巴(Homi Bhabha) 的翻译理论概述。这位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在英国牛津获取博士学位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其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要旨是通过杂糅策略消解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实现第三世界批评走向中心的运动,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景观。霍米·巴巴在此理论语境下,有力地冲击了语言中心主义模式,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Homi Bhahha 1994)巴巴从文化层面上消解了罗各斯中心主义,为70年代以来两方译论领域兴起的文化转向之潮呐喊助威,也为后现代语境下的西方文化批评的经典理论宝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巴巴专门对 “不可译性”问题作了全新的讨论。在他看来,“文化翻译”就是指“新颖性”,一种本雅明所描述的“语言的异域性”。(John 1965)总之,巴巴运用了这种貌似戏拟实则犀利的非边缘化批评方法,实现了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消解,使第三世界批评家从边缘走向中心,与他最近提倡的“少数人化”策略一脉相通,因为这是另一种全球化,大加张扬边缘走向中心的问题。

三、结论

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都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当发生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时。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文化流动。这种文化的强弱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正因为如此,各民族文化才能既相互融合。又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其最终目的也应该是通过建立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利,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良性循环。(刘宓庆 1999)

参考文献:

[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3.

[2]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Routledge[J].London and New York,2001:133.

[3]G.Spivak.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J].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339-400.

[4]于文秀.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J].求是学刊, 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