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2019-02-27 12:01
有色冶金节能 2019年3期

中国恩菲先进充填技术助力“一带一路”

2019年4月19日—5月8日,受塞尔维亚紫金波尔铜业RTB项目邀请,中国恩菲矿山院组织技术团队赴塞尔维亚波尔州就项目合作进行考察交流。经过15天的现场工作,矿山院与业主初步达成合作框架。

RTB项目是紫金矿业“走出去”获得优质铜资源的重点项目。在现场考察期间,矿山院技术团队与业主共同对具有潜在胶凝活性的各类物料用作充填高效胶结剂的可能性,一一进行了充分论证。专家团队现场取样、进行定性试验后,与业主共同拟定了充填高效胶结剂实验研究的技术开发合同内容。

白银有色铜冶炼技术提升项目点火投用

2019年5月16日9时46分,白银有色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项目——闪速炉实现点火一次成功,这标志着白银有色集团首次将一座具有现代化工艺及装备水平的铜冶炼设备顺利投入运行。

铜冶炼技术提升工程是白银有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转型跨越的标志性工程,是“十三五”和“1336”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项目选取现代铜冶炼工艺中自动化程度高、炉体密闭性好、环保效果好、炉寿命长,代表世界先进炼铜水平的“闪速炉”熔炼系统作为核心工程与生产主体。本次闪速炉点火是在干燥机系统、皮带系统、收尘系统、循环系统、二氧化硫风机等系统和大型设备完成单体试车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后将按计划进入22天的点火烤炉阶段。

白银有色铜冶炼技术提升项目点火投用,标志着铜业公司闪速炉首次点火一次成功,为实现投料生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标志着闪速炉将与我国唯一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白银炉实现强强联合,通过原料适用性的大幅提升和工艺比较优势的互补等,形成40万t粗炼产能,极大地提升白银有色铜冶炼综合竞争能力,也将更有力有效地支撑白银有色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冠铜业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竣工点火

2019年5月25日上午,金冠铜业分公司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竣工点火仪式在卡尔多炉厂房内举行。

2017年11月8日,金冠铜业分公司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年综合回收处理铜阳极泥5 000 t(干量),生产原料全部来源于“双闪”、“奥炉”铜电解。项目总投资2.19亿元。经过两年的努力施工,工程按“四保”要求顺利竣工。2019年5月8日,浸出工序带负荷试车,目前工艺流程已打通,成功产出第一批合格脱铜阳极泥。当日,点火仪式上,随着卡尔多炉的成功点燃,预示着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完成烘炉后即可投料试生产。

中国一冶承建的白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竣工

2019年5月27日,中国一冶承建的白银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竣工,并举行竣工仪式。

该项目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主城区内,是国家首批管廊试点城市项目,工程施工主要范围为北环路、银山路、南环路、诚信大道、北京路、迎宾大道及南环西路7条道路的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的施工,路面及绿化恢复,管线迁改及修复,周边建构筑物保护,1座中央控制中心的建设等。管廊全长26.25 km,总投资22.38亿元,采取PPP(BOT)模式建设。

工程施工历时3年,首次将高压电力、燃气管线单独成舱,实现加密支护井桩技术等6项创新突破,拉动了社会资本投入10.38亿元,释放土地471亩,促进了白银城区经济增长约5%;减排二氧化碳19.3万t,节约标准煤8.25万t;消除架空线19.83 km,为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先后获得“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也将为增强白银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发挥出重要战略意义。

葫芦岛有色将铅锌密闭鼓风炉打造成节能降耗炉

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铅锌密闭鼓风炉系统自去年创造鼓风炉休风周期20天、精馏塔开动长达942天的行业最好水平以来,在生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坚持以设备改造为抓手,强力推动节能降耗,让这套运行了13年的铅锌冶炼生产系统挖出了新潜力,焕发了新活力,为铅锌鼓风炉系统高质量运行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进节能降耗,给炉体“穿衣戴帽”。葫芦岛有色铅锌冶炼厂立足内部,对铅锌鼓风炉炉喉和炉身整体进行改造。利用角铁、铁条、铝板等材料,抢抓生产空闲时间,精准测量、设计、制作可拆卸大小保温门144个,并对炉身牛角及边框进行了粉刷,既给炉身增加了保温层,又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通过实施保温改造,改变了以往在计划休风中铅锌鼓风炉炉底爆破打炉结的方式,创新采用炉结机清除,实现了清扫作业更加安全高效。

为深入推进清洁生产,今年2月初,对铅锌鼓风炉炉顶加料收尘系统进行改造。自行设计制作收尘罩,完成了收尘罩运行轨道测量、制作及自动化程序的安装和炉顶楼体改造等任务。经20余天的生产实践,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改造前,在加料过程中,铅锌等有价物料随着烟尘飞扬损失,影响了操作环境和岗位员工身心健康。改造后,吊车将料盅吊入炉顶加料口,随着自动化程序的启动,两侧的加料盖如方箱般迅速合拢,烟尘收集在“方箱”内部,每次加料作业中的大部分烟尘都能够集中回收,极大地避免了物料损失。

为进一步降低天然气使用量,对精馏塔裸露燃烧点进行苫盖,砌筑小型燃烧室,使精锌单耗天然气对比计划下降了30 m3/t-Zn;在原有保温基础上,对熔化炉、回流塔进行了二次保温,改造后的外墙温度对比保温前下降近80 ℃,燃烧室瞬时流量下降了8~10 m3/h。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精馏作业区天然气平均消耗量对比保温前减少近500 m3/d。

改造后的铅锌密闭鼓风炉系统生产现场环境干净整洁、噪音小,在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的同时,极大促进了岗位员工的身心健康,形成了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

铜冠铜箔开展节电增效活动

2019年以来,安徽铜冠铜箔公司全面加强用电管理,积极营造“管理精细化、用电规范化、成本最小化”的氛围,以管理挖潜力,以技改降能耗,确保全年实现节能减支570万元。

为确保2019年能源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铜冠铜箔公司制定了节电专项考核管理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各工场年度节能减支目标完成情况、能源管理基础工作、能源单耗指标、能源管理系统点检维护和供电稳定性以及重点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等。

铜冠铜箔公司组织工场认真梳理了近30项节能改造项目,并明确了责任人及改造期限,其中,高频开关电源、蒸汽管道背压发电、生箔机剐水、处理机冷却水以及高效电机的节能改造等重点改造项目方案已经确定,并正在积极实施中。目前,蒸汽管道背压发电改造工程正在收尾,改造完成后,不仅可以提高末端供汽压力,增加蒸汽热交换效果,减少低压损失,而且背压发电机还能发电288万kWh/a,节约能源成本约195万元/a。

为尽最大可能挖潜降耗,铜冠铜箔公司一方面加强节电检测手段,通过技术检测与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电配置,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目前,已完成池州工场的设备检测,相关整改措施正在制定中;合肥工场检测正在进行中。另一方面,该公司加强能源管理的统计分析工作,各工场每月召开月度能源分析会,公司每季度召开三地的季度能源分析会,根据对比、对标分析的结果,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挖掘节能空间。

沈阳院主编的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填补国内外空白

近日,由沈阳院主编的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常用边坡支护形式应用示例》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预计今年7月正式发布。该图集不仅对常用边坡支挡结构方案确定和设计具有技术指导作用,同时也将填补国内外在边坡支护工程标准图集方面的空白。

国内在边坡支护工程设计中虽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水力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等设计规范和标准图,但对工程设计具体流程和设计方案选择欠缺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工程中常用边坡支护结构形式的设计标准化程度低。经查,国外也无边坡支护工程的相关图集。

近年,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局限性问题越发突出,建设项目用地选在山地、丘陵地区的情况越来越多,建筑边坡支护工程的数量随之增加,难度也逐步加大,建筑边坡工程支护设计标准化的需求越发强烈。沈阳院主编的《常用边坡支护形式应用示例》有效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有利于该院进一步提高行业内的权威性和开拓市场。

有研集团承担的三项国家科技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由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离子型稀土矿产基地资源高效清洁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下设的“离子型稀土矿高效清洁提取技术开发”、“离子型稀土精矿强化酸溶及废渣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和“绿色低碳冶炼分离稀土技术开发”等三项课题通过课题验收和财务验收。三项课题取得了突出成果:

(1)成功开发出镁盐体系浸取离子型稀土矿技术以及低浓度稀土浸出液高效富集回收技术,从源头消除了氨氮废水污染。

(2)成功开发离子型稀土精矿强化酸溶及废渣无害化技术,实现了放射性废渣减量化。

(3)开发出绿色低碳萃取分离稀土新技术,以及镁盐废水和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循环利用技术,实现了氨氮零排放并解决了高盐废水排放难题。

通过三项课题系统研究,实现了离子型稀土矿的清洁提取分离,为稀土行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万基石墨换热器毛坯开发成功

近日,万基控股集团石墨制品有限公司新开发的70余吨Φ820 mm石墨换热器毛坯经下游客户试用成功,追加了新的订单,并吸引国外客户前来洽谈合作,标志着石墨换热器毛坯开发成功,大大提升了石墨公司新产品开发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2019年以来,石墨电极价格急剧下滑,来料加工业务量锐减。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石墨公司主动面对市场挑战,销售团队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通过对市场科学调研,发现Φ820 mm、Φ1 100 mm两种石墨换热器市场前景广阔,但能够生产的厂家为数不多。

因石墨换热器耐腐蚀性能好﹐传热面不易结垢﹐传热性能良好,可广泛应用于盐酸﹑硫酸﹑醋酸和磷酸等腐蚀性介质的换热,受到化工行业的追捧。得知这一信息后,石墨公司立即组织召开生产协调会,决定分步实施,首先完成Φ820 mm石墨换热器的研发,针对销售提供的质量要求,石墨公司将质量目标逐一分解,制定科学生产方案,通过近2个月的努力,第一批Φ820 mm×420 mm石墨换热器毛坯约70 t终于成产生产出来,并一次性被国内某客户全部购买,第一车货刚到客户公司,客户当即决定再追加20个。

目前,万基石墨公司成功开发石墨换热器毛坯的消息被一家北美客户获悉,该客户在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到石墨公司订购出口试用品1.6 t。

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氨氮废水改造项目试车成功

近日,随着第一袋硫酸铵产品的顺利出库,标志着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陕西华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千家坪钒矿)重点科研项目——氨氮废水升级改造一期工程带料试车成功。该项目是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成果,对推进钒及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氨氮废水升级改造科研项目经过127天的连续奋战,全面完成了基础建设与设备更新,又经过51天的调试,实现了单机点动、联动试车、清水测试、带料试车全过程。该项目完成后,日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可达200多立方米,解决了废水处理产能不足的问题,为公司下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保障。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废水中杂质浓度降为原来的1/70,可直接回用于生产,实现了废水全流程闭环管理,且常温产生的副产品还可回用于沉钒工艺,有助于公司降本减耗和提质增效。

目前,华源公司已实现新老生产系统双线运行,顺利完成2019年第一季度生产任务。随着氨氮废水改造科研项目的完成,华源公司将继续强化安全、环保工作,进一步实现生产连续化、规模化,流程系统化、配套化,推进绿色矿山管理,为地矿集团钒及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增添新动能、新活力。

《有色冶金节能》征稿启事

《有色冶金节能》1984年创刊,由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信息网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期刊(双月刊),为有色金属行业较大期刊。

《有色冶金节能》覆盖有色行业及相关行业应用研究领域,包括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节能环保问题: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节能、环保管理经验;降低能耗的生产及加工工艺改进、新技术、新成果;工业锅炉、风机、水泵、电动机的节能技术改造和余热利用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尾矿、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技术;环境修复与清洁生产技术;可降低有色金属能耗的其它生产及加工工艺技术。设置的栏目有政策导向、管理节能、工艺节能、设备节能、电力节能、建筑节能、新能源、环保与综合利用等。

欢迎从事与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有关的工作者踊跃投稿,投稿注意事项如下:

(1)本刊只收首发稿,作者应保证无署名争议、无泄密、无政治性问题、无一稿多投,敬请遵守学术道德,文责自负。来稿请一定给出联系电话、邮箱、通信地址及第一作者简介(性别、出生年、出生地、学历、职称、主要从事的工作、供职单位)。

(2)文章题名应简洁、确切、真实反映文章的主题特色。不超过20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字、代号等(一般不用副标题)。

(3)摘要(中英文)限200字内,重点突出文章的研究目的、过程方法、结果结论三部分,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为检索需要,需要3~8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建立在对全文进行主题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能够反映文献特征、内容规范的词和词组。

(4)正文控制在3 500~7 000 字(含图表),要求观点明确,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精练;图、表应有顺序号和名称,宜少且精,切忌文字表述与图表重复;对引用的已有观点、知识和信息需标注参考文献。

(5)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顺序编号排列,文中应用处以方扩号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如下:

期刊 [序号]作者名.论文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专利号[P].公开日期.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编者. 标准名称:标准编号[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应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基金项目编号,按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获多项基金资助的应依次列出。

(7)来稿一经采用,给第一作者寄当期杂志2本。 本刊已入编《中国期刊网(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科技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凡不同意将稿件纳入互联网传播交流者,请慎重投稿。

联系地址:北京市复兴路12号《有色冶金节能》编辑部 100038

电话: (010)63936593

传真: (010)63985552

E-mail: ysjn100@126.com; ysyjjn@enf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