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的应用进展

2019-02-27 15:24何云利
医疗装备 2019年4期
关键词:氨甲环酸氨甲环酸

何云利

天津市北辰医院骨关节科 (天津 300400)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局限性,易增加患者出血量,必要时需输血。从患者角度分析,特别是老年患者,失血量过多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多系统功能,如血液、循环等,使机体多种器官负担加重[1]。此外,输血虽然能暂时纠正贫血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免疫排斥反应、病毒感染和发热等,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氨甲环酸又称对氨甲基环己烷甲酸、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主要用于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研究表明,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降低术后输血率[2]。现主要介绍氨甲环酸的药理机制,以及氨甲环酸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氨甲环酸的药理机制

氨甲环酸又名止血酸,是一种可溶于水的白色晶体。研究显示,经静脉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检测给药1、3 h后患者血清中的氨甲环酸浓度,结果发现,约30%的药物在给药后1 h经肾脏排出体外,约55%的药物在给药后3 h排出体外,24 h内大部分药物可排出体外,其生物利用度为34%,体内半衰期为3 h[3]。若患者伴有肾脏受损,应慎重采用氨甲环酸。纤溶酶原和氨甲环酸的赖氨酸结合位点(LBS)亲和性较高,竞争性地与氨甲环酸结合,对纤维蛋白的结合部位进行干预,能对因纤溶酶造成的纤维蛋白分解进行抑制,同时还能抑制纤溶酶和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导致亢进的纤溶酶诱发血小板凝聚抑制剂凝固因子的分解,从而达到一定的止血功效[4]。

该药物还能抑制各种炎症反应凝肽的形成及变态反应,同时还能阻止血管渗透性的增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研究表明,髋关节术前静脉注射10 mg/kg氨甲环酸,药物能快速达到滑膜和关节液,且血浆浓度和其浓度大致相同,而且在关节液中的生物学半衰期也大致为3 h[5],由此亦能确定氨甲环酸局部应用的理论基础。另有研究表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对局部出血点起到一定的作用,或者是经对纤维蛋白溶解的抑制,对稳定凝血块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出血量[6]。

2 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的有效性

2.1 静脉给药

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给药方式,在用药次数方面又可分为多次给药、单次给药。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能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术后输血率。研究指出,麻醉诱导时,对照组和单次静脉给药组的止血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单次应用氨甲环酸剂量过大,能降低术后血红蛋白含量[7]。倪进荣等[8]研究报道,向1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10 mg/kg氨甲环酸,并在髋关节置换术前10 min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结果显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能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另有研究表明,将初次行氨甲环酸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设不同组别,氨甲环酸组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1 g,对比发现,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640±215)ml,氨甲环酸组术中出血量为(570±19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相比单次给药,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多次给药的效果,以及重复用药的最佳时间是否较好仍有待进一步探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是否能减少术后失血量,是否影响术中失血量,目前临床仍缺少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2.2 口服用药

虽然目前关于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口服用药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有一项大样本数据显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经对比15 mg/k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和25 mg/kg氨甲环酸口服用药,口服用药的实施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输血率;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另有研究表明,以53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设为对照组和氨甲环酸组,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后失血量明显较少(P<0.05);但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由此可知,氨甲环酸口服用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给药途径。但氨甲环酸口服用药的方式尚未普遍用于临床,且缺乏有关氨甲环酸口服的前瞻性大样本对照研究,临床需进一步研究口服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3 局部用药

相比静脉给药,局部用药的实施能直接发挥止血作用,同时降低血液中药物浓度,有较高的安全性。氨甲环酸局部用药后,临时夹闭引流管便于维持关节腔内充足药物浓度,有助于减少术后出血量。张法尧等[12]研究中,以6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设不同组别,结果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术中创口滞留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的瘀斑形成、创口渗血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滞留氯化钠注射液)(P<0.05)。目前,因临床缺乏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局部用药的相关研究,局部用药是否优于静脉用药尚有待研究。

3 氨甲环酸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

虽然目前氨甲环酸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该药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中,以氨甲环酸用药后是否增加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最具争议性。研究指出,纤维蛋白溶解、抗凝血系统和人体内凝血及止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血液不断循环流动,而氨甲环酸属于抗纤溶药物,虽然能抑制纤溶亢进情况,但也会破坏上述动态平衡[13]。由此可知,氨甲环酸可增高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以25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设对照组(127例)与氨甲环酸组(127例),对照组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氨甲环酸组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术后予以被选对象气压治疗、踝泵锻炼等物理抗凝,结果显示,术后1周,氨甲环酸组有18.9%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9.4%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14]。由此可知,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予以氨甲环酸静脉治疗,可增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但不会影响肺栓塞的发生。

氨甲环酸的半衰期约3 h,而术后12 h则是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时期,此时氨甲环酸的作用疗效已基本消失[15]。由此说明,氨甲环酸的应用不会增加患者术后静脉栓塞的发生风险,而且不会对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产生影响。一项关于13 26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大样本研究发现,术后1个月内,氨甲环酸应用与否对患者是否发生肺栓塞、静脉栓塞无显著影响(P>0.05)[16]。刘昊等[17]通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对照组与氨甲环酸组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发现,氨甲环酸的应用不仅能降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还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氨甲环酸是否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肺栓塞、静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氨甲环酸是否影响胃肠道反应、伤口愈合和术后感染等,临床还需进一步研究更多前瞻性大样本,以明确上述问题。

在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的应用越来越多,虽然相关研究较多,但结论争议也较大,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前瞻性的、随机分组的大样本研究。

猜你喜欢
氨甲环酸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在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认识一下云南白药牙膏中的『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给药方式比较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氨甲环酸用于脊柱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
问题5:氨甲环酸在创伤患者中如何使用,其药理性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