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海南儒学文献分类

2019-02-28 00:55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著作儒学儒家

海南师范大学

一、将儒学文献单独列出传统书目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三大主流思想儒、释、道中实居首位。儒学是古代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儒家文献不但没有得到系统整理,自《儒藏》编成以前中国的儒学文献散落在中国的历史丛书的书籍之中。

虽然中国古代书籍会按照传统四分法:经,史,子,集分类,但因其分类较广,儒学文献只占据其分类体系中的较少部分,这就会使儒学文献在历史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中国目录之学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创立以来,经历了许多次演变,其分类有六分、四分、五分、七分、八分、九分、十分、十二分,甚至更多。《新唐书·艺文志一》记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以《四库全书》中四部分类为例,经部主要用来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以《四库全书》中四部分类为例,《四库全书》中的经部著作中易学主要是探讨伦理方面的内容,尚书属于史学,主要用来记载事情。西汉时期《古文尚书》后经考证,多为伪书,《今文尚书》篇目1、虞书2篇。汉今文与马融、郑玄古文与《夏书》合称为“虞夏书”《尧典》、《皋陶谟》2、夏书(2篇)《禹贡》、《甘誓》3、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4、周书(19篇)《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诗经属于文学类。礼属于伦理类,西汉时礼又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而《孝经》和《尔雅》讲述的主要有文字学的内容,《论语》和《孟子》是四书中的两部,另外两部四书,分别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大学》和《中庸》,《大学》和《中庸》主要写的是思想方法的问题。综上,可以看出十三经中经部文献当全部归属于儒家文献。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其中诏令奏议类,传记类,政书类,都有少许记载与儒家有关的经典著作。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子部中的儒家类和术数类当属于儒学的范畴。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集部中只有少许与儒家相关的记载。

以四库全书为例,如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对儒家文献进行分类,显然已经不太能将儒家文献一一说尽,而且会出现许多疏漏,无法分清楚儒家文献与其他文献的区别。所以舒大刚先生也提出儒藏编撰分类方法已经非常紧迫。

二、对儒学文献分类方法的界定

从学术史的角度审察,儒学文献的类别大致不外乎以下三类:即以经书为主体的经注、经解和经说著作系列(可定名为“经藏”);以儒学理论为主体的儒家理论、礼教、政论等系列(可定名为“论藏”);以儒学历史为内容的人物、流派、制度等史料著作系列(可定名为史藏”)。换种称呼,即“儒经”、“儒论”、“儒史”。儒经,即以《十三经》本经为核心,以历代儒者对于《十三经》的解释、阐说和论述为主体的经类图书,这略当于综合性丛书中的“经部”(或《汉志》的“六艺略”)。儒论,即在《十三经》启发下产生的儒家理论著作,略当综合性丛书“子部”的“儒家类”著作。儒史,即有关儒学史的著作和资料,如儒学人物传、年谱、学案,有关儒学教育、选举、机构等制度的著作。它们分布于综合性丛书“史部”的各个子目(如传记、编年、政书等)之中。

经、论、史三大藏,可以统摄所有儒学著作和儒学史料。每部之下,再根据需要,将文献分为若干类目如《经藏》仍可按传统分类,以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尔雅九类,再加四书、群经总义、谶纬、石经、出土文献(含简帛佚籍、敦煌遗书)等著录。《论藏》可分先秦儒家、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儒、杂论等。《史藏》可分传记类、年谱类、学案类、学史类、杂考类等。因此“三藏二十四目”,庶可将所有儒学著作和儒学史料统摄无余。

三、明代海南儒学文献按此分类的必要

明代海南儒学是海南古代史中儒学最繁荣的阶段,明代也是海南岛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和转型期。明代海南岛人才辈出,尤其是朱元璋正式废除海南岛成为流放之地,并且称海南为“南溟奇甸”,在海南岛上设立学校: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升琼州为府。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了一个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为了将儒家教育思想和治国理念贯彻到全国上下,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诏令天下:

“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这是明代最早颁发在全国郡县设立社学的官方文件。

科举制度在海南岛从元代开始就为明代孕育了众多人才,有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为历代之最。如邱濬(卷181)、海瑞(卷226)、唐胄(卷203)、廖纪(卷202)、薛远(卷138)、邢宥(卷159)、冯颙(卷188)、郑廷鹄(卷319)、荣瑄(卷297)。此外入《明实录》的海南籍者更多。而海南岛上科举取士依赖的主要资料就是四书五经,一时之间,海南儒学文献层出不穷,而明代才人众多,撰写的文献也多而复杂,如明代海南地方志《道光琼州府志》载录明代海南儒学文献。见表1。

儒学文献就更加显得非常凌乱,传统的四书五经分类方法只适合将所有书籍分类,无法凸显出儒学文献对明代海南上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儒学文献对明代海南的影响,史无前例的将海南带入了一个真正的文明时代,使海南岛真正的焕然一新。

表1

猜你喜欢
著作儒学儒家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杨大春著作系列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李帆著作系列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