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

2019-03-02 08:02吴泽余
智富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性主义局限经济学

吴泽余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现代主流经济学逐步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派。与其他西方的社会科学一样,西方的经济学并不是单纯脱胎于某一种思想或者理论。作为西方文明一个重要的发明和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学得益于西方文明的哺育与滋养,同时也受益于经验论和理智论等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经验论为经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理智论则是经济学理性追求、逻辑引申与数理工具的基础;经验论为经济学提供了功利主义、主观相对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思想资源,理智论则从另一种哲学气质上为经济学提供了理智决定论、普遍主义和数理方法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经济学;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局限

一、经验论为经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与思维方式

(一)功利主义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功利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主要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18世纪晚期被明确认定为独立的哲学流派后,功利主义“始自边沁的早期工作,历经密尔的经验主义、西季维克的哲学直觉主义以及20世纪中期风靡的对道德语言的分析,直至当前运用各种现代哲学方法对功利主义进行辩护的尝试”。尽管功利主义的侧重点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不停变动,但其一直遵循“道德和政治的核心是(也应当是)关于促进幸福”的中心理念,或者用密尔的话讲,一个行为乃至一种行为规则或制度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它所达到的结果或追求的目的相对于其他选择来说,是否更加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学界一般把功利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利益论、结果论、最大化,这也构成了西方学者判定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功利主义的主要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功利主义以善的增加来论证正当,目的是为了建构一个限制相互破坏力量的框架,以协调个人之间的冲突,实现对市民社会的缺陷性补救,功利主义的正当观实质只是一种补救性道德,是资本主义实行有限改良的举措,绝对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与对立,因而必须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正当观。总体上,马克思主义的正当观可以总结如下。用经济基础解释正当,重视正当赖以产生和实现的经济结构和物质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功利主义关于正当就是善的增加的观点是幼稚的,是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私有制天然合理和永恒存在的假设之上,即“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正当与否应落实于经济利益实质上的平等上面,所以,对正当的追求必须落脚于实现实质平等所需的经济条件上,“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马克思把对私有财产本身正当性的考察作为了主要问题,逐渐发现了资本主义之所以不具有正当性的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对马克思主义而言,不正义的范例就是剥削”,“劳资关系本质上是剥削或异化”。这样,马克思通过否定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就彻底颠覆了功利主义对“应当”的立论前提,“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私有者与私有財产之间的应得关系的正义性”。

(二)方法论个人主义形成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方法论个人主义”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中,之后被哈耶克与波普尔用于政治研究,而埃尔斯特将它运用到社会科学中,作为解释社会现象的基本原则。在对马克思的理解中,埃尔斯特侧重于考察马克思如何解释以及以什么方法解释各种社会现象。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考察不难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主要采用传统形式逻辑,缺乏归纳逻辑、概率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运用。方法论的落后是新古典经济学走不远的原因。中国是辩证法的故乡,中华民族握有两大认识论工具,一是老子的《道德经》,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落地,可能是因为在《道德经》影响下中国人具有高度发达的辩证思维。这两大认识论工具让中华文化表现出独特优势。《道德经》中的“道”既是宇宙的物质本源,也是事物的运行规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指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物质生生不息地运动着。至于如何运动,《道德经》指出“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可见道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不会随着变动而消失,变动之后回到原始状态。如果用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来分析经济学的劳动分工、市场、经济人行为,我们可以让“有”和“无”表示有分工和无分工的状态,无分工的状态就是自给自足;也可以让“有”和“无”表示分工经济中有市场和无市场的状态,无市场意味着交易不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是通过契约实现的。在市场条件下,我们还可以让“有”和“无”表示有需求和无需求的市场状态,因为需求的对立面是供给;我们还可以用“有”和“无”来表示经济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的状态,从整体经济上看,一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不可能只生产不消费,也不可能只消费不生产,但在特殊时点和特殊场合,一个人可以只生产而不消费某种商品,或者只消费而不生产某种商品。所以,把个人看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对立统一体是有道理的。

二、理性主义局限难以解释中国发展现实的多样性

一切真实的选择不是集体的选择,而是个人的选择。正是个人的选择,个人才是伦理的主体。正因为如此,方法论个人主义总是拒绝集体选择,从而用个人选择代替集体或群体选择。在方法论个人主义内部的范伯格与哈奇森之间的争论中,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方法论个人主义与集体选择是不相容的。“一方面,范伯格认为,‘群体选择与哈耶克所主张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相冲突;由于群体选择从理论上讲乃是含混的,而且也是与哈耶克个人主义道路的基本主张不相一致的,所以范伯格主张,为了拯救方法论个人主义,我们就必须放弃群体选择。另一方面,哈奇森也赞同范伯格的观点,并且认为这里确实存在着‘方法论个人主义与‘群体选择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冲突,但是,哈奇森却明确主张,为了保有群体选择,应当放弃方法论个人主义,至少也应当对它做出修正”。如果真如哈奇森所愿做出放弃或者修正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决定,西方相关经济理论以及在这样理论基础上得到训练的中西方专业人士,在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以及中国官方文件中经常表述的“人民”与“集体”等词项的真实涵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将会得到很好地理解与探讨。更进一步的设想,基于此种放弃或者修正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理论与解释基础上的包括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内的各国之间的关系,可能比现在这种类似于贸易争端会更加倾向于理解与合作,正所谓和则两利,合作共赢。世界是多样的,价值也是多元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与成果传播到西方后,点燃了西方崛起以及一直影响至今的文艺复兴的火种,直到近代西方在技术上完全超越了中国。正如费正清所言,到这个时候,西方才开始敢看不起中国。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世界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回来,这个转身中间隔了600多年。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当代中国不仅需要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其他一切优秀成果,更需要形成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归纳中国特色经验、而且还要能够让西方世界看得明白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国成.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嬗变与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07:68-81.

[2]雷强.西方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

[3]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理性主义局限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浅析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的来源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经济学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
庄一强看医改走出行业小局限
论梁遇春散文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