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河池市大化县为例

2019-03-03 23:09郑颖瑜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化贫困山区贫困村

郑颖瑜

广西的山区占广西总面积的37.8%,这些地区以石山为主,土地稀少贫瘠,而且雨水容易下渗,地表蓄水性能差,缺乏发展农业的土质优势。在艰苦自然条件制约下,广西的山区地区发展长期滞后,成为贫困高发地区。其中,大化县以延绵不绝的黑色石山,长达30之久的贫困史,成为广西最典型的贫困山区。自从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政策以来,大化县开展了脱贫攻坚战,扶贫战略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目前,大化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然而,制约山区脱贫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任重而道远。

一、大化县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

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化瑶族自治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决条件,稳步推进道路硬化、水利、危房改造、电网等方面建设。

在道路硬化方面,截至2018年3月底,全县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道路已全部开工,已完工的有350条,共计606.5公里。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大化县2017年投资3070.58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集中供水工程56处,家庭水柜1689座,解决2.8万人饮水困难。在农民住房条件方面,大化县2017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852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302户。在公共服务项目方面,大化县许多行政村都建起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便民候车亭、篮球场、村级小学等,沿着县道走向乡村,路两旁随处可见崭新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电网建设方面,目前全县完成36个贫困村通电验收认定工作,36个贫困村已全部通电,2915户贫困户已全部通电。

大化县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为发展产业、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发展现状

大化瑶族自治县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原则,根据当地16个乡镇不同的资源条件,不断调整和优化贫困山区的产业布局。在养殖业方面,大化县先后建设了5个无公害养殖基地,“大化大头鱼”成功取得农业部准予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七百弄鸡在2017年获国家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大化县重点推广的农业品牌,截至2017年底,全县已落实养殖七百弄鸡任务数44.623万羽。在种植业方面,该县已建成县级核桃种植示范基地1.02万亩,村级示范基地118个,面积2.08万亩;甘蔗种植面积达7.08万亩;水果种植总面积达4.8万亩。

大化县积极引导和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入驻贫困村开办养殖场和养殖基地,指导贫困村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等模式,使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以强带弱、强弱组合的形式带动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养殖,推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三)精准扶贫现状

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后,大化县在三年时间内累计脱贫约30000人。目前,全县贫困发生率17.61%,共有20个贫困村实现脱贫。

以截至2018年3月的县政府统计数据为依据,板升乡8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都在49%以上,弄雷村又是重中之重,全村1394人当中有1269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1.03%。又如雅龙乡,4个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在55%以上,其中尤齐村2605人当中有2401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2.17%;胜利村5162人当中有4602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89.15%。这些深度贫困村的特点是不但贫困发生率高,而且贫困人口基数大。大化县距离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实现全县54个贫困村脱贫可谓任重道远。

发展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措施,承担起为贫困山区农户“造血”的功能。做到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成为贫困山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二、贫困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产业结构单一,风险大收益小

通过调研该县贫困山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农业。一些农产品的投入大、周期长、价格波动大,加上销路不畅,使得发展农业成为高风险而收入不稳定的行业。

大化县共和乡一位村支书表示:“现在问大家想发展什么产业,我们心里也没底了。2013年村里种植核桃100亩,到现在也没挂果,而且今年核桃价格才5元一斤,太低了。去年种植辣椒,原本价格15元一斤,等到我们的辣椒出来,不到1元一斤,没人采摘全烂在地里。”大化县大部分地区缺乏土地,像共和乡这样的耕地情况已经算是较好。而其他一些乡镇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在七百弄乡、板升乡这些山区腹地,土地和自来水都是奢侈品。例如,在实地调研板升乡时发现,这里的山村是没有自来水的,每家每户都在屋子旁边建了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水柜用于储存雨水,水柜里的存水用于饮用和灌溉。耕地是山民们屋前屋后混杂着黑色石头的一小块一小块零星的人工开荒的小小平地,目测每一块都不会超过一分耕地,只能种植一些耐旱的黑豆和玉米。

在养殖业方面,共和乡弄亮村一个生态养猪场的负责人说:“我养了300头猪,今年猪肉的价格一路下跌,跌到3.5元一斤。”一些深度贫困的乡镇,养殖业发展十分落后。例如,板升乡的弄勇村没有村集体产业,各家各户自行养殖少量山羊、肉猪、肉鸡等家禽,只能基本满足自家的需求。农业发展难、农产品没收益或收益少的并不是个案,参与调研的行政村都反映了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担忧。

总的来说,目前大化县的贫困山区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农业,而且农业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初级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还有待发展;对于能够批量吸纳就业人口的乡镇企业十分稀少,山区发展缺乏活力;对于拥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目前大化县主要有七百弄景区和红水河百里画廊等旅游景区,但是景区知名度不高、景区设施尚未完善,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特色旅游业还有待发展。

(二)扶贫资金来源单一,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精准扶贫主要依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基金,而社会力量的参与明显不足。

加大政府财政扶贫资金非常有必要,但是政府不是全能的,单一的扶贫资金来源并不能大包大揽扶贫当中的一切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当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发挥社会在扶贫领域的作用和活力。例如,各类金融组织的服务和产品在贫困山区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因贫困村和贫困户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政策性与商业性的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承担信用违约的风险,这就导致农村资金向外流动更加剧烈。即使是扶贫贴息贷款这样的扶贫资金,也往往青睐那些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能力强的农户,贷款给贫困户被视为是有去无回的举动。

(三)空巢村普遍存在,产业发展缺乏青壮年劳动力

在实地走访的过程当中,可以感受到山村的冷清,只在早晨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聚集在墙头下闲谈。

在共和乡弄亮村进行调研时,61岁的韦某表示:“我在广东打工,一个月有5000块收入,还包吃包住。在村里石山多,家里只有几分地。虽然也想回来发展产业,但是实在没有土地。”年轻的劳动力更是少见,弄亮村的村支书表示:“路修好以后出去打工的人更多了。村里剩下我们几个年纪大的在搞产业。”30岁的韦桥是为数不多留在村里养猪的村民,但是由于养殖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韦桥养的小猪死了十几头,加上2018年猪肉价格低,虽然有政府的产业补贴还是亏损了。眼看养猪赚不到钱,2018年4月底韦桥也跟随亲戚到广东的五金厂务工。

(四)部分村民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的提出,最早是在2013年。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理贫困模式。”“在精准扶贫当中,基层政府以及帮扶干部的责任是帮助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脱贫措施,引进相应产业和帮其获得相对的政策扶持。”[1]产业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精准扶贫凸显了贫困户的主体地位,强调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产业发展,要求贫困户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而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相当部分贫困户缺乏主体意识和脱贫动力。

大化县一位长期在基层扶贫的干部对此深有体会:“有些贫困户就是坐等发钱。我帮扶的一户,入户调查产业的时候,猪圈里明明只有10头小猪。过了两个月贫困户就说自己养的猪死了100多头,问政府有没有钱赔偿?”“等、靠、要”的思想限制了贫困户产业脱贫,“扶贫先扶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尤为意义深重。

三、贫困山区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首先,在农业发展方面,应当对产业的引进加强论证和市场预判,运用好先进的种养技术,并利用好现代营销方式打开销路。例如,加大对山区名优农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构建好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现代物流体系和保鲜技术将山区农产品营销全国。农产品销路的打开,有利于树立起山区农民对于产业发展的信心,提高农民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收入。

其次,注重对当地成功农业发展模式的总结和推广,争取让更广泛的地区能够复制成功的经验。例如,循环农业的模式在共和乡颁桃村已经初见成效。颁桃村的养猪场,除了售卖生猪,还根据传统瑶族工艺制作腊肉进行销售。此外,养猪、养牛、养鸡产生的粪便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用于居民照明和提供燃气,沼肥供应给蔬菜大棚和桑苗作为肥料,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循环农业的发展,既解决了禽畜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又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并且给种植业的发展降低了购买肥料的成本,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大化县也在积极组织各个贫困村的干部到农业发展较有成效的行政村进行学习,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成功的经验。

再次,应当发挥龙头企业的积极作用,通过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大化县是瑶族之乡,瑶族的腊肉是深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打造瑶乡腊肉的品牌,将瑶乡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全国,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抵抗初级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冲击。

(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原生态民宿旅游

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化山区还有更多的选择。虽然长期以来“九分石、一分地”的喀斯特地貌和不易储水的地形阻碍了山里村民发展农耕产业,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穷山恶水”也可变成“奇山秀水”。大化县可以考虑从秀丽的自然风光入手,发展旅游产业。现在,大化的七百弄国家森林公园、红水河百里画廊等旅游项目已经有了雏形。

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业最大的经济效应和环保效应,可以借鉴原生态民宿度假模式。原生态民宿度假模式在浙江一带十分盛行,加上配合《亲爱的客栈》等明星真人秀栏目的热播,原生态民宿度假更是从小众度假方式进入到大众视野当中。

广西目前也在发展一些原生态度假项目,颇有借鉴意义。例如,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华联村已经落地的云舍广西原生态度假古村落,由清华大学设计团队设计,选址在华联村的陆联坡。陆联坡有数十栋年久失修的废旧老宅,大多数老人已经迁出老村,只剩下几个老人留守村中,是名副其实的“空巢村”。2016年南宁市经开区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业,使原来的“空巢村”摇身变成高端民宿度假项目。经过两年时间建设,云舍度假古村落在2018年3月开业。经过实地调研,云舍度假古村落基本保留了古树、竹林、芭蕉树、龙眼树、枇杷、芦苇等植物,村落的改造依着原来的地形,做到修旧如旧,充满了广西乡土风情。目前,度假村主要为游客提供村落民宿、生态树屋、养生餐厅、生态农副产品采摘等服务项目,住宿每日价格在500元到1500不等,虽然价格不菲,开业以来客房预订火爆,这也体现了原生态高端民宿项目在广西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的。度假村项目也给古老的华联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出租老房子,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部分村民在度假村从事服务工作,增加了工资收入。同时,通过建立农副产品销售平台,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特色农副产品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2]。

大化县如今已经建成了高速公路,县城距离首府南宁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有良好交通基础,又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当地政府可以考虑通过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此类原生态民宿项目,扩张当地旅游业的业态。传统的参观景点的旅游模式,对于留住旅客带动进一步消费效果有限,而带有休闲养生色彩的原生态民宿项目,让远道而来的旅客除了参观景点之外,能够留下来品味当地美景美食,参与生态农产品的采摘等,从而实现旅游业的消费升级。这类旅游项目,能就地吸纳一定的劳动力到服务行业中来,并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三)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思想、新策略,特别提出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扶志,即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通过扶志,能够激发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思想动力。扶智,就是扶智力、扶能力,能够激发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行为活力。做好贫困山区的扶志、扶智工作,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媒体、群众的合力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体制创新。”[3]

首先,做好贫困山区的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媒体要加大对实现脱贫的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准确地向社会传达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战略举措,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以自力更生为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积极观念,从而坚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念和信心。其次,充分政策激励的作用,引导贫困人口积极主动脱贫。例如,加强对于脱贫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的表彰和奖励,鼓舞士气。再次,做好贫困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倡导乡村文明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贫困村做好村级文化中心、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设备等建设,丰富村民文体活动,摒弃陋习,提升村民精神面貌。最后,实施好贫困山区惠民教育工程和技能培训工程。在惠民教育工程建设方面,要切实推行贫困山区教育资助补贴计划,做好教育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实施技能培训工程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例如,大化县正在积极探索电商扶贫道路,针对这项新兴产业开展电商产业人才培训,一方面有利于电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吸纳就业,帮助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针对不同乡镇的特色农业发展,邀请农科专家和技术专员开展定期培训指导,重点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推动贫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让村民从土地中受益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时间。”[4]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民普遍关心的关键问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有利于增强农民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此外,“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土地承包权归承包农户所有,土地经营权归实际土地经营者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5]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实现村集体组织、农户、土地经营者的三方共赢。

除了探索并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模式,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模式的探索对于农民增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贫困山区与外界联系的道路修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5]政策的提出是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好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为农民增收。大化县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应按照中央政策的指引,积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让农民从土地当中获得更多收益。

猜你喜欢
大化贫困山区贫困村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宜居大化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简介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