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傅作义将军《布衣将军:一个女记者笔下的傅作义》创作谈

2019-03-04 08:29
支部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傅作义将军人生

“书,终于出来了。”从2015年动了写一本关于傅作义书的念头,到2018年底拿到书,前后4年时间过去。创作过程的辛劳,远不如等待出版来得漫长、煎熬。

书稿写就,就像一个女子长成,“有女百家求”,多少有些被动和忐忑,会被哪家相中,会有着怎样的命运?都有一种被检验的、怯怯的意味。等待审核的过程太长,像扔出去一个石子,等待湖水的涟漪,等待一阵水花或叮咚的声响,却寂静到无声无息,就这样悬着心,像个满心欢喜又惴惴不安,等待花开的痴情人。

写给故乡的一封情书

初稿一开篇,就是我自己5岁时,跟随教书的父亲去傅作义的家乡安昌村去读书。那个画面过去了40多年,仍清晰明亮。那是我与傅作义幼年的一段交集。如果没有那两年的童年印记,我对安昌或许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情。那儿也如同我的故乡,而我书写傅作义将军,就是“给故乡一个出口”。与我同乡的傅作义,有着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挣扎与奋斗,他的荣光与梦想照耀着故乡,更激励着后辈。

对故乡,我不单是乡愁那么简单。还有着“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生命追问。人到中年,我对生命有着本能的思索。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这种回归心态,不是单纯对故乡的热爱,还有着生命本源的反思。傅作义作为我接触最近的历史人物,成为我反照自身的最好载体。

我的父亲周永刚,年轻时曾是北平华北“剿总”司令部机要室的译电员,在傅作义身边待过两年,有一些近距离的相处。这些细节决然不可能在历史书上和其他传记文章中看到,我以记者的敏锐,断断续续,将这些故事写在随笔文章当中。父亲的一生,我有责任去记录,且刻不容缓。少年时,父亲对很多事情讳莫如深,主要是怕惹麻烦,能回避就闭口不谈。到他暮年,喜怀旧爱唠叨,常常提起他那些辉煌的往事,“在中南海生活的时候”“在归绥司令部偷密码本”“拦住了傅将军的车”“与傅家大公子的交往”……

父亲为教40年,口才很好,思维清晰,耄耋之年,更不断重复着这些桥段。能否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记录父亲的人生轨迹?我不是没有想过,只是拖拉着没有行动,直到有一次与时任山西省作协副书记的杨占平聊天,他建议我写成一本书,并在他的推荐下,这本书以《寻找傅作义将军》为题目,进入2015年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重点创作扶持项目。

兄弟情深的一曲赞歌

战争是残酷的,那些从战场上结下的情谊,是寻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傅作义无疑是真正的军人,他毕业于保定军校,在晋军从排长干起,他带兵有方,爱兵如子,他的部队不仅纪律严明,作战有术,且官兵之间肝胆相照,亲如兄弟。

写作是个艰难的事。起头就不容易,不知从哪里下手写,有点 “老虎吃天”的感觉。最难的是,不知如何把握。傅作义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是抗日战争的爱国将领,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百灵庙战役、绥远战役等,令日军闻风丧胆。但在解放战争初期,与解放军正面作战。特别是北平和平起义,更令他背负了“降将”骂名……

有人说,和平起义是傅作义在解放军兵临城下时不得已而为之。研究之后,我能感受到,抗战结束,他早已厌倦了战争,国共谈判破裂,他对国民党已然不抱什么希望,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和平之路。他深知责任重大,运筹帷幄,又百般纠结,等待时机。有人说,在谈判中,他以天津作为筹码,其实,于他而言,何来筹码?能够完整地将北平、天津、塘沽、绥远和平起义,让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和筹码。其他之荣辱、地位,在当时他根本无法顾及,更无从谈起。

他当了23年水利部长,毛泽东称“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像天坛一样大的奖章”。“文革”之初,周恩来亲笔开列了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傅作义与宋庆龄、郭沫若、章士钊、程潜、何香凝等13位高级民主人士,被特殊保护……应当说,傅作义晚年平静安稳,生活无忧。网络上有些捕风捉影的虚妄之言,缺乏起码的常识和调查研究,我希望在书中得以澄清。

就拿傅作义堂弟傅作恭来说,他毕业于金陵大学,学的是森林园艺专业。并非网上说的美国留学归来,水利专家等。后傅作恭被错划为“右派”,死在夹边沟农场。他之身后子女回到老家,长子傅金国在本村教书,与我父亲是同事,他感念于二伯父对自己兄妹几人的抚养体恤之恩,含泪说过,“没有二伯父定期寄来的钱,我们一家很难扛过那几年……”

世人都知道傅作义长女傅冬是共产党员,知道其秘书阎又文是地下党员,知道其高参周北峰是中共早期党员,殊不知,傅作义胞弟傅作良也是中共党员,是1938年,他亲自送弟弟去上抗大,在延安的窑洞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和平起义,绝不是傅作义一时兴起,或者无奈之举,他并无党派之见,只有家国情怀。

我写作的初衷是,将我采访和了解到的傅作义呈现给大家。可能我笔下的傅作义不够高大威猛,或者因个人局限我不能展示其卓越的军事才华,但我希望,能平视傅作义的日常生活,他的家人故旧。有血有肉地展现其有情有义的人生轨迹,不拔高不神化,尽量客观叙述,用记者的眼,记者的笔,真实再现。

写小人物的集体群像

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这本书一是向傅将军致敬,崇敬他的高洁品格和家国情怀;二是书写了父亲坎坷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感念父辈们的青春岁月,是他们青春的赞歌。

父亲之所以能够与傅家有诸多交集,缘起是傅作义的胞妹傅作经嫁给我爷爷的亲舅舅王子尚。我父亲少年丧父,抗战时期流亡西安,得到老舅一家的照拂。1947年冬,我父亲从西安应招,进入华北“剿总”司令部做译电员,亲历了北平起义和绥远起义,与傅作义有几面之缘,与董其武“较熟悉”,对绥远起义还做过一些具体的工作……到1951年春,父亲才请假回乡探亲,留在老家从事教育工作,1992年离休。

这本书描写傅作义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时间上顺序描述,空间上选择了与他人生有关的几个地方,横截面式展现了傅作义人生的精彩瞬间。在这条主线之下,还附带书写了如我父亲一般的普通人,跟随傅作义或南征北战,或坎坷艰辛的生命轨迹。

我以为,傅作义是奋斗的楷模,其实,哪一代人没有奋斗的印记,一代代人奋斗才有了如今的好光景。我力求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众多小人物在历史车轮下的悲欢离合。

与我父亲同一时期回乡的同学、战友,也因为起义人员的身份,受到一些磨难。到上世纪80年代,陆续都解决了问题,得到应有的待遇。还有一些跟随傅作义的旧部,他们的人生际遇,在书中都用了或长或短的笔墨。这些与我父亲一般的普通人,没有傅作义的名气和光环,但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奋斗和坎坷一样感人肺腑,令人唏嘘、颔首。没有一段生命是容易的,我愿意记录他们人生轨迹,展现一个时代的群体影像。

新闻写作的“副产品”

我是个记者,当作家只是“副业”。但做记者的便利,给了我丰富的素材,而新闻写作只能消化掉一部分资料,许多“边角料”和感悟,只能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我与坐拥书城的作家,有本质上的区别,我的文字是走出来的,是在新闻采写中积累而来的,虽然粗糙欠修饰,但好在真实,有生活,沾满露珠般的生动。

写作中辛苦自然难免,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在最痛苦的时候,我开始学着画画,调节心情,寻找突破。可以说,写作是新闻采写的“副产品”,而画画是写作的“副产品”。这些都丰盈了我的人生。

2018年11月,《布衣将军:一个女记者笔下的傅作义》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总算给大家一个交待,花开了,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交给时间,静候佳音!

猜你喜欢
傅作义将军人生
傅庆泰教子
哼将军和哈将军
将军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将军驾到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独一无二的你
将军完婚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