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电影,战争废墟上重开的花

2019-03-04 02:11沈健
世界知识 2019年4期
关键词:电影业展播戛纳

沈健

去年夏末秋初,我们协助中国电影频道和黎巴嫩国家电视台合作举办“中国电影展播周”活动,由于黎方重视和观众热情,“展播周”办成了“展播月”,在黎巴嫩国家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大唐玄奘》《十二生肖》《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十部中国影片,在黎巴嫩掀起巨大反响。

作为后续活动,新年伊始,我们《世界电影之旅》栏目组访问了贝鲁特。

黎巴嫩电影始于1929年该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片《伊里亚斯·麦勃鲁克历险记》。1943年,黎巴嫩摆脱法国统治获得独立,其电影业迎来一段快速发展期。1957年,黎巴嫩导演乔治·纳赛尔的首部电影长片《往何处去》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这是黎巴嫩电影第一次入选国际电影节,也标志着黎巴嫩被正式纳入世界电影版图。随后的1960至1975年成为黎巴嫩电影业的黄金期,此期间黎巴嫩年产影片的数量由个位数增至两位数,并且出现了合拍电影。

1975年黎内战爆发,持续15年的战乱使黎电影产业遭受重创。根据黎巴嫩电影基金会提供的数据,1975年至2004年,黎巴嫩年产影片仅四部,单片观影人次不足3000。

战后短短几年内,黎巴嫩电影业迅速恢复了生机。2005 年,菲利普·阿拉克廷吉制作了黎巴嫩内战后的第一部音乐片《大巴音乐剧》。该片探讨了“寻找身份认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等黎民众关切的话题,吸引了逾十万人走进影院。2009年,黎年产影片数量回升至两位数。在影片数量增长的同时,影片质量也逐步提高,佳作频出。齐德·多尔里执导的电影《羞辱》荣获2018年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女导演娜丁·拉巴基的新作《迦百农》不仅入选2018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还入围了2019年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大名单。

从曾经的一蹶不振到如今的活力四射,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黎巴嫩电影业的浴火重生?

此访期间,我们见到了德高望重的安托尼·维克德,他是“黎巴嫩电影之父”乔治·纳赛尔的学生,现为黎巴嫩一家著名制片公司的项目开发总监。维克德告诉我们,1987年黎巴嫩艺术学院率先开设了电影专业,纳赛尔随即赴该学院任教。此后,他一直致力于新一代黎巴嫩电影人的培养,直至去年才以90岁的高龄惜别讲台。受他感召,许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黎巴嫩电影人即使再忙,也会抽出时间从事电影教学,这在黎巴嫩电影界已经成为一项传统。

在贝鲁特,我们还拜访了圣约瑟夫大学影视学院院长艾利·雅兹别克。他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该学院的教学特色和重要传统。黎巴嫩著名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就毕业于圣约瑟夫大学影视学院,凭其毕业作品《巴斯特大街11号》拿下1998年阿拉伯电影节的最佳短片奖,一鸣惊人。迄今,黎巴嫩全国有八所院校开设了电影相关专业,每年约有250名毕业生成为黎巴嫩电影业的新生力量。

2003年,黎巴嫩电影基金会成立了,这也是乔治·纳赛尔的夙愿。基金会会长玛雅·弗雷赫向我们介绍,基金会为黎巴嫩电影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助力黎巴嫩成為国际电影制作中心。

黎巴嫩电影基金会十分重视黎电影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2017年,基金会推动发行了乔治·纳赛尔的经典之作《往何处去》修复版,并于同年在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戛纳经典”单元中首映。之后该片在黎巴嫩国内的电影院线公映,让年轻一代有机会领略黎巴嫩电影曾有的辉煌。

玛雅会长介绍,基金会成立以来,已帮助逾30位导演找到了拍摄资金和合作制片人;帮助了40名导演最终完成了电影项目;帮助了30位黎巴嫩导演参加国际电影节。基金会还协助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黎巴嫩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黎巴嫩电影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贝鲁特,我漫步在黎巴嫩文坛骄子、现代阿拉伯文学奠基人之一纪伯伦墓前的玫瑰园小镇,想起诗人那句著名的呼喊“你们的黎巴嫩是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的少年。”纪伯伦是天主教徒,如今却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宽容,黎巴嫩身处冲突频仍的中东却能迅速治愈战争创伤恢复政治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黎巴嫩电影也才能迅速实现复苏和繁荣。

猜你喜欢
电影业展播戛纳
优课展播1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本届戛纳电影节向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致敬
鼎足三分,再聚戛纳 第69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前瞻
实数考点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