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禅宗修持与仙道修炼的区别(上)

2019-03-04 18:35李国兴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性禅宗禅师

李国兴

汉地的禅宗佛教,在社会民众和宗教学术界的影响很大。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修持法门、又与传统的仙道文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传统教义认为,禅宗创立于北朝,其始祖为菩提达摩。实际上,达摩时期中原禅学门派林立,达摩禅学仅仅是当时诸多禅学中的一家,是作为当初并行的学派之一而流传下来的。直到五祖弘忍时期,将达摩禅学大力推广,才使达摩禅学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到了慧能时代,创立禅宗的主客观条件得以成熟。

慧能(又作惠能)是禅宗六祖,也可以说是禅宗的实际创造人。自慧能之后,禅宗发展出了菏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三大系统。在这三大系统的基础上,最终又演化出“五家七宗”。我们这里只着重谈谈慧能南禅的“顿悟”和神秀北禅的“渐悟”法门;这对我们研修仙道学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什么是顿悟呢?就是“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释,谓之顿悟”——《肇论疏》。为什么必须顿悟呢?就是因为“理不可分”(符不分之理)。这里所说的“理”,也就是佛性。所以要么毫无所见,即“无明”;要么见其全体,即成佛(理智悉释)。

到底是悟什么呢?根据慧能的说法,就是悟“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佛教又称“第一义”,但它是不可言说的。曾有人问“如何是第一义?”文益禅师说:“我向你道是第二义。”(《五灯会元.卷第十》)不可言说,但又要表达,于是只能用比喻。因此禅师常用“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四句话来描写顿悟的境界。可见,这个“真如本性”,也即是人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言论,也是无法传达的,而只能靠自己去领悟。但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也只能去猜测。

慧能在自己顿悟后曾告诉弘忍说:“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从慧能的描述来看,顿悟恐怕就是悟出“自性”,在时间上的永恒(本不生灭)和在空间上的无限(本自具足)。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是,禅师大都热爱自然,寺庙也大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为什么?他们也许在永恒而无限自然界中发现了自我。曾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文偃禅师的回答是“山河大地”。又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的回答是“春來草自青”《五灯会元.卷第十五》。看来是答非所问,其实文偃禅师所表达的是一种瞬间永恒、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生境界同庄子通过齐是非、同生死而达到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是相似的(《齐物论》);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也是相似的,在陶渊明心中,人、菊、东篱、南山是混然一体的。

那么,顿悟又怎么去悟呢?换句话来说,怎样才能达到上面所说的瞬息永恒、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呢?慧能认为不能只靠念经,“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般若品》)。也不能只靠坐禅,“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般若品》)。慧能认为念经、坐禅都是小道,不是大事。应该“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般若品》)。

既然不必念经、坐禅就能顿悟成佛,那么禅师是否就无事可做了呢?那也不然。在弟子将悟未悟之时,还须禅师加以点拨。这种点拨,就是禅宗的机锋和棒喝。

所谓的机锋,是禅宗师徒间的问答方法。因为佛理不是文字和语言所能表达的,禅师在回答问题时,都不作正面回答,都是采用比喻或带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等,来启发对方心领神悟。这种回答的方式,就是所谓的“机锋”。

棒喝是机锋的发展,如用机锋仍不能使弟子觉悟的话,就要棒打口喝或是拳掌相加了。之所以要用棒喝,是因为禅师要使弟子明白,他们的问题提错了,因为这些问题是无法或不能回答的,只能由他们自己去体会。

禅宗内部以神秀为首的北派,主张渐悟(渐修),即其所谓的“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然其渐修渐悟的主要修持法门,就是“四禅八定”。

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色界的四禅定。无色界的四禅定,是指空无边处定法、识无边处定法、无所有处定法、非想非非想处定法。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而言,则色与无色二界,皆可称为“定”。故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那么“四禅八定”的修持效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里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下:

1.初禅定法:静虑,安定身心。

2.二禅定法:清净,悟空静定。

3.三禅定法:静定,身处乐境。

4.四禅定法:寂静,念空静境界。

5.空无边处定法:身与天宇融为一体,在无边处禅定。

6.识无边处定法:意与虚空同体,在浩翰无边处禅定。

7.无所有处定法:观空无所有处禅定。

8.非想非非想处定法:意想寂静处,意识活动在相对静止之中。

据说:色界四禅定可出现八触(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欢乐、乐、摆脱、境地相当);五枝(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而无色界四禅定,能够修证出“五眼六神通”。

据史册记载,文成公主嫁进西藏时,跟随她同去的有大批汉族僧人。有一个名叫大乘和尚的汉僧,曾在西藏弘传佛教禅宗的顿悟法门。他认为成佛不必依靠长期的修行,只要靠修行者的主观觉悟、实现内在的顿悟,就可以成佛。大乘和尚的这一派顿悟法门,在西藏被称为“顿门巴”。

顿门巴的发展,在西藏受到了以寂护、莲花生为代表的印度僧人的极力反对。他们指斥“顿悟成佛”的说法是错误的,想要修成正果,就要像登山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只有经过长期渐进的修持,才能成就正果。故而,这一派的主张又被称为“渐门巴”。

猜你喜欢
自性禅宗禅师
灵 山
落叶禅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观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