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导读

2019-03-04 09:17姚虞明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9年2期
关键词:阿廖沙童年高尔基

【名师简介】

姚虞明: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名著信息库】

嗨,亲爱的同学们,初初又和你们见面啦!

早在19世纪90年代,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就有了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之间,列宁曾多次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里做客,高尔基也多次向列宁讲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于是,在1913年,高尔基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之后,又陆续写出了《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期,初初要为大家介绍的名著就是高尔基的《童年》。《童年》描写了阿廖沙(童年高尔基)从3岁到10岁的生活。3岁丧父后,阿廖沙被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染坊主,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粗野、自私,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残暴到令人发指。外祖父家里,人与人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而阿廖沙的母亲又十分好强、任性,在阿廖沙最需要母爱的年龄段,曾经两次消失。阿廖沙就是在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母亲去世后,外祖父破产,阿廖沙无法继续寄人篱下的生活,被外祖父赶出家门,走入社会,独立谋生。虽然长期生活在污浊、黑暗的环境中,阿廖沙却一点点成长为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下面,就请大家跟初初一起,走近高尔基,走进《童年》吧!

【阅读指南针】

《童年》里面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物,下面初初为大家介绍两种阅读方法:

一、主次兼顾法

主次兼顾法,也可称为一分为二法。譬如阿廖沙的外祖父,他有太多的恶劣品性,但初初认为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虽然这“一点”是主要的。认识一个典型人物,类似于欣赏一幅好画,要体会其层次的丰富性、表现的细微性。所以,在外祖父身上的“可恨”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可怜”。他有着苦难的身世,早年丧父,曾跟着母亲乞讨,后来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挣到小康家境。老雇工格里戈里都不否认他的聪明,外祖母多年以后还认为他年轻时是个“出色的小伙子”。只是他一路苦拼获得成功后便膨胀了,成了家里的霸主。他毒打阿廖沙,源于错误的“棍棒教育”的观念。听女儿说女婿生前不允许打孩子,认为“用鞭子教不出人来”,他很气愤。他的观念是环境与经历造成的。他从小挨打,对阿廖沙说自己挨的打更残忍,“你连做噩梦都没有梦见过”。他不善于控制情绪,阿廖沙因为紧张害怕而抓咬他,他更被惹火了;事后又后悔,承认“太过分了”,带了小礼物来看望阿廖沙,一直陪孩子到晚上。他尽管自私,其实还是顾念孩子们的。他教阿廖沙识字,给阿廖沙讲述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他让才11岁的阿廖沙去独立谋生,固然薄情寡义,但的确也因为家境窘迫不堪。所以,我们可以说外祖父非常恶劣,但不能把他说成“十恶不赦”,他身上还是有未泯的人性的。

二、心理分析法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环境与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阿廖沙第一次遭外祖父毒打,母亲却没有勇气阻止,连外祖母都责怪她的懦弱。实际上,她的内心有太多的痛苦:心爱的丈夫猝然去世,小儿子出生后就死去;回到娘家原本是为了栖身和疗伤,可阿廖沙的两个舅舅怕她要当初嫁妆的钱,对她虎视眈眈。她跟儿子成为这个家里的“外人”,能待到什么时候,未来是什么命运,全然是未知数。于是,在看到父亲发疯痛打自己儿子时,她脸变得“霜白”,眼睛“睁得圆圆”,只能“沿着长凳跑来跑去,声音沙哑地喊”,却无力去阻止父亲的暴行。最后,她竟然抛弃阿廖沙离家出走了。可见,阿廖沙的母亲是一个理性还不够健全、心理还不够强大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自私的。

以上两种方法,是具有普适性的研读人物的方法,初初建议大家好好试一试。

【精段鉴赏苑】

前面几期,初初已跟大家介绍了批注阅读法。下面,初初就选取《童年》中的一段,为大家提供批注示例。

“好了,你已经讲得够全面了!小老弟,该说的你都说了,懂了吗?可以了!” (旁批:“好事情”刚刚已经热烈地赞美过外祖母和阿廖沙见义勇为,现在他不愿意阿廖沙的思绪还沉浸在血腥之中,那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委屈地闭上了嘴,但细细思考后,我立刻惊讶,并且清晰地意识到,他又及时地阻止了我:我的确什么都说了。(旁批:阿廖沙悟性好,虽然一时委屈,却没有逆反的言行,而是细细思考,想明白了。)

“小老弟,你不必总是纠缠这类事情,总记着这些不好!”他告诉我。(旁批:在阿廖沙有所领悟的时候,“好事情”才讲出不让阿廖沙说下去的原因。对比后面彼得大伯总喜欢说残暴的事情惹得阿廖沙大为反感的情节,我们就可以明白,“好事情”保护了阿廖沙的心理健康。)

类似这样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常常会伴随我终生。我跟他讲了我和死对头克柳什尼科夫的事:“我打不过他,他也打不过我。”“好事情”认真地听完了我的不幸遭遇,说道:“这不值一提,这种劲都是蛮劲!真正的力量体现在运动的速度上,动作越快,打击的力道就越大,懂吗?”

到了下一个星期天,我试着把拳头出得更快一些,果然轻松地战胜了克柳什尼科夫。从此我更加重视这位房客的话了。(旁批:“好事情”让阿廖沙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一个小技巧就帮了阿廖沙的大忙,令他折服。)

【请你批注】

请大家根据上面的示例,试着为下面的文段做一下批注。

有的时候,他不再工作,坐到我身边,我们久久眺望窗外,看秋雨在房顶上、在长满杂草的院子里飘洒,望那苹果树上的叶子慢慢变黄、凋零。除非特别必要,他一般不说话。如果想让我注意什么,他就轻轻推我一下,向我眨眨眼。

我在院子里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但经他这么用肘一推、眼睛一眨,就觉得似乎所见到的东西特别有意义了,一下子就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比如,一只猫在院子里跑,在清亮的水洼前猛地停住了,它瞅着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举起柔软的爪子,想一巴掌打过去。这时“好事情”轻声地说:“猫总是又骄傲又多疑……”

金红色的大公鸡马马伊往篱笆上飞,飞上后拍了拍翅膀,差一点就掉了下来。它显然是生气了,伸长了脖子大叫!“这位将军好了不起噢,可惜不够聪明……”

笨手笨脚的瓦列伊像一匹老马,重重地踏着满地的泥泞走过去。他面颊饱满,颧骨高突,眯细了眼睛仰望天空,刺眼的秋日阳光直射他胸口,照得他上衣铜扣子闪闪发光。这个鞑靼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用弯曲的手指摸摸铜扣子。

“他以为自己得了奖章,自我欣赏呢……”

【拓展资源包】

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建立大阅读观,找到好材料,广泛联系地阅读,推动我们更多地思考,尽可能读深、读透。

马克西姆·高尔基不仅是独特的艺术家,而且是自己时代的活的化身。通过他,千百万人,整个人类的底层能够发言了。他们再也不是不敢说话的人了。他来自底层。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底层把他派来,是要为不敢说话的人说话的,是要让这些不敢说话的人睁开眼睛看看他们的生活,是要向他们叙说他们应该为之争取的新的生活……

——[苏联]尼克索

在俄国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

——[法国]罗曼·罗兰

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德国]卢森堡

猜你喜欢
阿廖沙童年高尔基
向着光亮生长
——走进《童年》,走进阿廖沙的成长历程
我和阿廖沙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