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修水县洞下钒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2019-03-05 03:08胡公祥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23期
关键词:矿层层间含水层

胡公祥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七大队,江西 九江 332000)

洞下矿区是我国较典型的石煤型钒矿,矿体主要产于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中下部的石煤、炭质泥(页)岩层中,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充水水源类型、来源等都不十分明确,给矿床开采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深入研究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床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况

1.1 自然地理、水文、气象

修水县洞下矿区位于江西省修水县马坳镇境内,区内属构造剥蚀成因的低山丘陵地貌区,一般海拔高程135m~377.2m,最高山高程652.3m,位于测区南部,最低标高118.0m,位于测区西北侧东津水河沟中,地势总的趋势南高北低,东比西高。

矿区位于修水河流域上游,属东津水,为长江Ⅲ级水系。东津水位于矿区西北部,流向总体自南西至北东流,河床弯曲,常年流水不断。河床宽9.5m~30m,水深0.50m~1.8m,根据观察资料,其最大流量56.94m3/s,据了解最高洪水位标高为123.5m。其支流多为树枝状间歇水系。矿区南部有东津水库,水库与主矿体相距1.2km。

修水地区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多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据修水县1990年~2009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40.5℃,极端最低气温-9.4℃。多年平均降水量1627.3mm,最大年降水量2358.8mm(1998年),最小年降水量1091mm(2007年),最大月降水量629.2mm(1995年6月),最大日降水量232.5mm(1983年7月7日),最大小时降水量73.5mm(2008年8月3日)。年内各季节降水量分配不均匀,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约23.5%;3月至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2%,7月至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4.5%。年平均蒸发量1308mm,7月~8月份蒸发量为200mm~300mm,潮湿系数1.18,年平均湿度79%,多年平均风速2m/s,风力多为2级~4级,阵风8级,7月~8月份多东南风,其它时间多为东北风,初霜期在11月中旬末,终霜期在次年3月中旬末,年霜期120天。

1.2 矿床地质概况

洞下调查区位于东津~杭口向斜盆地西侧转折端,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及寒武系一套滨海~浅海相沉积岩系,呈北东向展布,从南到北,地层由老变新,并以较缓的角度倾向盆地中心,地层倾向约320°~340°,倾角10°~30°。第四系以坡积、残积物分布在沟谷低洼处。

区内由西向东发育3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依次为F5、F6、F9(图1)。断裂两侧地层有水平错动并伴有升降运动,构造带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

层间破碎带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具一定的层控规律,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延伸几百米,小则几十米。主要发育有王音铺组第一岩性段与灯影接触带的层间破碎带,王音铺组第三层底部附近的层间破碎带,王音铺组第四层及第三层顶部层间破碎带。

图1 洞下钒矿床地质略图

2 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2.1 矿床含水层(组)的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

通过矿区水文地质测绘、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及坑道水文地质编录等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富水性。

2.1.1 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

赋存于冲洪积层和残坡积层中。区内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东津水两岸,下部为河床相砂及粗砂砾石层,上部为河漫滩相砂、亚砂土、砂砾石层。厚度一般0.5m~15m,根据民用水井观测资料单井涌水量0.12升/秒~0.9升/秒。水质类型为HCO3-Ca或HCO3-Ca、Mg型。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其次为基岩裂隙水侧向或沿断裂构造上升补给,以泉的形式向河流和地形低洼处排泄。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河水反补地下水。

2.1.2 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西南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杨柳岗组、观音堂组。以上地层新鲜岩石致密坚硬,富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赋存于近地表风化裂隙中,风化层发育深度一般为1m~10.5m。地下水为风化裂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下降泉泄露,泉流量常见值0.01升/秒~0.05升/秒,在断裂带发育地段富水性稍好。水质类型为HCO3-Ca-Mg或HCO3-Mg-Ca型。

2.1.3 层间构造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东津—杭口向斜构造的两翼,∈1w含炭硅质泥岩中,层间构造破碎带发育,岩层透水性、富水性较好,单泉流量0.001~1.0 l/s,单位涌水量0.01~0.63/s.m。地下水具承压性,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上部风化裂隙水补给,以泉的形式排泄。水质类型以重碳酸钙镁、重碳酸硫酸钙镁为主。

2.1.4 岩溶裂隙溶洞水含水层

(1)白云岩、泥硅质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南部及东南部。地下水赋存于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2d),灯影组(Z2dn)白云岩、泥硅质白云岩中。灯影组厚度约27.7m,为矿层间接底板。其岩性主要为硅质岩夹薄层状白云质泥岩,岩溶发育不均,沿节理裂隙溶蚀现象较明显,且在溶蚀作用下,节理裂隙富水性和透水性均有所增加。该含水层常见上升泉。泉多分布在灯影组顶板与王音铺组底板之间的层间破碎带。根据简易水位观测:一般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3升/秒·米~1.39升/秒·米,地下水具承压性,富水性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部裂隙水补给,以泉的形式排泄。

(2)灰岩,泥灰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层:分布于普查区北东部,地下水赋存于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灰岩、泥灰岩中。本次对该地层未进行深部揭露,深部富水性不明,表层含风化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第四系孔隙潜水补给,以泉形式排泄。

2.1.5 构造裂隙承压含水层

主要赋存于断裂构造中,矿区断裂构造较简单,主要有NS向F5、NE向F9、F6构造。其中南北向含水断裂组:为矿区主体断裂,构造走向5°~185°,倾向W,倾角75°~80°,构造具多期次活动特征,早期以张性活动为主,主要形成硅化构造角砾岩,晚期为压扭性质,形成糜棱岩及糜棱质胶结的硅化角砾岩、压碎岩,断层影响带宽一般3m~10m。

2.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区内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位于测区南部及东部。南西部地下水分水岭与地形分水岭近于一致,大致以最高海拔高程点652.3米沿北东及先向西再向北延伸的分水岭为界,其南部震旦系硐门组、南沱组出露的缓倾斜的宽阔地带即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补给区地形坡率平均为14.7%,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基本一致,近地表岩石风化裂隙密集,且断裂构造较发育,有利于大气降雨的渗入。浅部潜水含水层裂隙连通性好,渗入和迳流条件也好。而主矿体区既是径流区又是排泄区,同时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含矿层王音铺组大面积出露地表,其垂直层面裂隙发育,层间构造破碎带发育较强,渗入及径流条件均好。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消耗于蒸发和地下径流。部分地下水沿含水层倾向和断裂带溢出。

本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在天然条件下,地表水除与第四系潜水互补,部分含水层中地下水溢出成泉补给地表水。由于局部含矿层直接埋藏于河床相冲洪积层之下,地表水(东津水河水)与含矿层水力联系密切,亦为未来矿床开采主要充水因素。

3 矿床冲水因素分析

矿床充水主要由大气降水、矿层间接底板之灯影组(Z2dn)岩溶裂隙承压水、矿层本身(∈1w)层间构造裂隙承压水、矿层直接顶板(∈1w)裂隙承压水及矿层间接顶板之风化裂隙水,此四者对矿床充水有着不同有意义,其中大气降水、∈1w、∈1g裂隙承压水与矿床充水有直接联系,对未来矿坑充水在所难免,其充水通道主要为层间破碎带、裂隙及封孔质量不佳的钻孔。

而间接顶、底板之∈1g裂隙岩溶水和Z2dn岩溶裂隙承压水,由于有矿层直接顶、底板之∈1w上部及∈1g(约30m~95m)和∈1w下部(约10m)弱含水层分隔,因此对未来矿坑充水影响较小,仅在有断裂导通的情况下,才可能会成为矿坑充水的主要水源。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①研究区域的含水层主要受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地层特性影响;②矿体多数位于地层被侵蚀的基准面以下,研究区域内地层被切割较为明显,出现陡坡,地表径流状况优良,地下水的渗透与聚集受到严重阻碍,由于矿区内主矿体位于东津水水位以下,以后在进行开采时,矿区含水层中的水极容易出现倒灌现象。综合分析,本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猜你喜欢
矿层层间含水层
基于广义径向流模型的非均质孔隙含水层井流试验分析
新疆和田市沉积矿床矿体特征与岩层特征对比研究
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开采残余矿层存在的风险及防治对策
基于双向精控动态加载系统的路面层间联结性能测试仪开发
浅埋矿层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方法
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
天津地铁深基坑深层承压水水力联系试验研究
复合式路面层间最大剪应力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