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音乐类非理论作曲专业和声课程的思考

2019-03-05 02:31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程乐理作曲

□ 杨 卓

和声学作为浩瀚的音乐理论的奠基学科,对于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包括在院校里进行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算的上是一个较高的门槛。 从教以来( 可以说是从我自己真正接触到音乐专业以来) ,看到过的、 接触过的大部分学生都没能顺利的迈过和声学这道音乐理论学习的门槛,很多艺考音乐专业的佼佼者,有些学生绝对可谓是“ 精通” 基础乐理,但是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也是多数没能学好和声这门课程。很多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 和声学课程老师到底应该怎么教、 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学? 怎样才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初学者可以更快、更容易的入门等等。 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我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一个个现实的问题,从教学初期的照本宣科,到慢慢开始重新分析、 归纳、总结、 简化教材,引入教材之外但又非常必要的辅助内容,不断逐年调整一些授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调整一些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此,简单地谈一谈我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看法。

首先,是教与学。

和声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其涵盖的知识之多,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完全阐述清楚,即便苦心钻研数十载,也未必能尽数学懂弄通。 现在的各个院校最为广泛使用的和声学教程应该是斯波索宾等四位苏联音乐理论家所合著《 和声学教程》的中文译版,当然其它还有各种国内外音乐家编写的非常详尽和完善的和声学理论著作、 教程,在此不做一一例举。 包括一些院校还使用了以学习研究民族调式和声为主的教材,陈敏和刘学严教授在1990 年重译《和声学教程》时也提出了“ 对我国的学生来说,首要的是要加强民族调式和声及五声性的和声手法的学习”。

与三十年前相比,曾经有过( 或者说直到现在都存在) 其它的不同于斯波索宾的和声体系——如勋伯格的《 和声学》 ,此外特有民族风格的和声体系也各有其不同——如我国的五声调式和声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求同存异的发展到了今天开始逐渐融合为一体,我们可以称为“ 现代和声体系( 手法) ”,所有过去理论体系中存在过的差异随着各国艺术文化和各个艺术流派交流的加深逐渐磨合互相接纳,并广泛地被实践于各种创作之中。 “ 现代和声体系”比之从前要更加的丰富、 多样、灵活、 自由。 就如陈敏教授所说的“ 有些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和声手法,在今日实用价值已经不大”。 早在三十年前陈教授就已经说过这样的话,到今天更是可想而知又生出了多少新的变化。然而对于初学者,不可能这样去教他们,也不可能指望他们通过高效的学习了解全部的和声学理论,只能是也必须是从最传统的、最基础的和声理论开始,通过学习严格的法则,才能循序渐进以达到更高的层次。 如果从一开始就导致他们错误的理解了现代和声的丰富、 多样、 灵活、 自由,那么他们以为的“ 自由” 根本不是真正的自由,只不过是一堆没有消化完的、 混乱的技法。

吉首大学音舞学院的吴华强教授也曾经多次谈起过: “ 这本经常被作为教材使用的《 和声学教程》 更加适合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研究学习,对于非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太大了,其中很多东西对他们都用处不大。” 《 和声学教程》所包含的已经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和声体系,对于很多细节的问题都有仔细透彻的阐述,其中还有部分章节是特别针对的俄罗斯音乐。 再看看其它市面上主流的、 各院校较多使用教材的也基本类似,都较为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我们使用这些作为和声学入门的教材,对于刚开始入门的又是非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许多过于详尽的知识点及一些传统的手法并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又会增加很多学习难度,造成他们感觉到和声学过于高深、 学而生畏。

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所取舍,把握好非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技法是什么,必须要遵循的理论法则有些什么? 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要舍弃一些传统和声手法的介绍,舍弃一些刻板的规定,避免因过分拘泥于传统而感到拘束和无从下手。 即便是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在初学阶段也同样适用。 等到需要再做进一步更为系统的、 完整的学习研究时,再重新仔细研读前面有提到过的《 和声学》 、 《 和声学教程》,以及我国民族调式的和声理论: 如张肖虎所著《 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学习和声学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创作实践。 理论必须要能够付诸实践,不然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这是所有人都听过的道理。 学生就算记住再多和弦重复音、 各种链接方式手段、 若干解决公式、 所有的需要避免和不良进行,若不能进行创作( 或者对初学者来说是写作要更恰当) 实践,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不具备任何意义。 我经常会对学生说“ 和声写作是极具创作性和变化性的,因为选择的和弦不一样、 选择的重复音不一样、 使用的链接方式不一样,其效果必然会不一样,多少人为同一条旋律配写出的和声就会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两个人交出的相同答案的几率是极低的”。 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尝试、 不断练习,之后才能熟练地、 正确地选择和弦,才能胸有成竹地完成声部进行和弦链接,长此以往,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和声习惯、形成自己的风格。 而且我听到很多的学生都说起过,当自己真正独立完成习作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 成就感,所以坚持进行创作( 写作) 实践也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兴趣,使之前被动学习的一部分学生也能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且,学习和声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正确连接前后的和弦,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没有连接错误的完成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习作的时候,每一个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一个不同的音响效果,笔下的这些音符只有演奏出来在具有良好的听觉感受的时候才能算得上是有意义的。 这一点若没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写作实践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作为理论老师,课堂上不应只是单纯的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更多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动手完成习作。 布置一定量的练习,并按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要给与明确的指导意见,有的放矢。 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提高,和声课程才会有其实际意义。

第二点想说的是,和声对于非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到底有什么用?

从我自己还在校读书的亲身感受联系到工作这些年的教学,发现学生们总是会把所有的课程在心里划分为“ 有用的” 和“ 没有用的”,然后在学习中对这“ 两大类” 的课程明显的区别对待。 理论作曲专业的自然不会把和声归类为“ 没有用的”,还有一部分以考研为确切目标的并且预报考专业笔试科目中有和声一项的学生会认为学好和声是必要的,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由于爱好所致极其喜欢乐理的学习研究探讨。 除以上三者,大多把和声看作一门对自己以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课程。 所听到过的言论极多,譬如“ 以后教个中小学,哪里用得着那么高深的学问”,“ 没有想过要当理论老师,也不搞作曲,搞得懂基础乐理足够了” 等等。 甚至有更“ 极端” 的说法: “ 我一个学唱歌的,我就把我的歌唱好,学那么多其它的东西有什么用”。无论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会完全不想去学的学生。 学生会主动的想学,无非两个主要原因——要么是感兴趣,要么是感到对自己“ 有用”。

高校的课程安排,从来都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汇集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不断对过往经验的参考和总结,是现代专业学科课程安排科学化的体现。 我们不讨论其它,就说几点和声的学习对于学生最显而易见的作用:

一、 和声学是迈入音乐理论殿堂的第一道门槛,是一切音乐理论的基础和根源。 在这之前学习过的基础乐理并不完全可以算作是真正的乐理,很大程度上更像是音乐常识,识乐谱识标记识调性,在音乐里难道不是再常识不过的一些东西吗? 到开始学习和声,这才是真正迈出了乐理学习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和声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将不可能很好地继续学习研究其它更多、 更为复杂的理论和技法。

二、 和声的学习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它一些课程的学习效果。以高校本科非理论作曲音乐教育专业四年全日制的课程安排为例,比较常规的是从第二学年开始安排和声课程,到第三学年进入曲式和即兴伴奏,有的院校还在第四学年安排了配器的课程。如果不具备一定程度的和声基础知识,在完成曲式分析时必然会因看不明白和声布局、 和声结构而遇到障碍,尤其是当需要分析调性走向、 分析功能性走向时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更不用提接下来还要学习配器法这种可以看作是建立在和声基础上面的课程。

三、 和声课程必然会对学生的将来产生深远影响。 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大多会在考研中遇到和声考试; 有些毕业了之后直接找工作的,很可能在各种招聘考试中与和声相关考题不期而遇;成为中小学老师的,如果没有和声基础,如何在课堂中拿得出像样的钢琴伴奏; 工作中需要改编甚至编写歌曲合唱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工作调整必须要从事理论工作的,等等。

猜你喜欢
教程乐理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挽碧制作教程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一绾青絲深,此意最绵绵——古风发型教程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