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治疗噫证的临证心得 *

2019-03-05 05:19章浩军刘启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消痞代赭石嗳气

★ 章浩军 刘启华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 福建 龙岩 364000)

噫”即 “喛气”,是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病证[1]。“噫”始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 《灵枢·口问篇 》:“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谓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均有论及“噫”,笔者通过对张仲景所论“噫”有关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期整理张仲景“噫”证之辨治规律,并用于指导临证实践。

1 《伤寒论》“噫”之机理探微

《伤寒论》仲景仅在2条条文中论及“噫”,但论其病之因、机、治、方、药均较完整,有助于探寻其诊治规律。

1.1 《伤寒论》论“噫”相关条文 《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代赭汤方: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2 张仲景论噫机理探讨 从《伤寒论》有关论述噫病条文可知:胃虚气逆是其根本病机[2]。同时,张仲景还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更加明确指出噫证病机为:“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即上焦受气于中焦,若中焦本身有病变,水谷不能消化,以致陈滞宿积不化之气上逆,便可发为噫气。

1.2.1 胃虚兼食滞而作噫 胃中不和,胃主受纳腐熟,脾主消化运输,脾胃气伤,不能腐熟运化水谷,饮食不消作腐,胃气不降而上逆,则见“干噫食臭”。如《伤寒论》第162条:“……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处所噫之气,系嗳气中带有食物之馊腐气味,为兼有食滞而致,与胃虚气逆而作噫之“噫气不除”有所不同。

1.2.2 胃虚气逆而作噫 伤寒误治伤正胃气上逆,如《伤寒论》第166条:“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脾胃虚弱,痰饮内生,阻滞气机,胃气不降反逆升而致噫气不除。本证噫气与心下痞硬并见,多由伤寒误治损伤正气所引起:一方面正气伤属虚而为胃气不和;另一方面邪气盛痰气痞塞气机而为实,故其当为虚实兼杂之证。此外,胃气上逆还挟有肝气上逆,即土虚木乘之意,治疗还需肝胃同治。

上述,可知噫病以胃虚为本,胃气上逆为其直接病理机制,故可将噫病辨证分为:胃虚兼食滞证与胃虚气逆证等二大证型,二者在病理机制上同中有异,即胃虚气逆是为相同之处;而前者挟有食滞,后者兼有肝气上冲,此二者之异也。

1.3 张仲景治噫方药分析 《伤寒论》论治噫者,仅见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汤二方。

1.3.1 胃虚兼食滞之噫治用辛开苦降 胃虚兼有食滞水饮内停而致噫,仲景治用生姜泻心汤。方中重用生姜,开胃气,辟秽浊,散水气。生姜气薄,攻之宣散,干姜气厚,功兼收敛,前者走而不守,后者守而不走,二者相伍,散中有敛,守中有走,既能宣散水饮,又能温补中州,功专宣散水饮,和胃消痞。生姜与半夏相配,则增强和胃降逆化饮之功。姜、夏辛温与芩、连苦寒为伍,辛开苦降,平詷寒热,调理脾胃,以复升降之机。更佐以参、草、枣补益脾胃,扶正祛邪。诸药合用,斡旋上下,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痞硬自消,气逆下利并止,噫气得除,诸证皆愈。

方后“去滓再煎”与上方相同,均为调和所煎诸药性能,以达和解胃气之目的[3]。

1.3.2 胃虚挟肝气上冲之噫宜用旋复代赭 胃虚挟肝气上冲而作噫,仲景选用旋复代赭汤治之。方中旋复花味咸性微温,能升能降,功专消痰下气,软坚散结;代赭石平肝镇逆,二者同用,镇肝和胃 ,降逆化浊,为治气逆之主药;半夏、生姜辛温,走而不守,和胃化痰而消心下痞满;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胃以扶正治虚。诸药并用,功可镇肝降逆、和胃化痰、散饮消痞,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中焦运转,诸症皆降。

本病在病机上虽挟有肝气上冲,但重心仍在胃,故治用降胃逆之生姜与具镇肝之代赭石在用量比例上,仲景非常讲究,即:生姜之量重用达五两之多;而代赭石剂量宜小不宜大,仅用一两,其药性重坠,直走下焦,若用量过大,则使已伤之中气再伤,噫气非但不除,反而加重,此当为仲景之义矣[4]。

本方仲景按去滓再煎方式煮药,是取其能使药性和合,为和解之剂常用之手法,能使诸药并用达到胃和逆降而噫气得降之目的。

以上二证所选之方,均为和解之剂,其均以重用生姜和胃气,以复原胃之和降之机而治噫,是为二方之同;然其异在于:生姜泻心汤加用芩、连,其与姜、夏共成辛开苦降、寒热并施之效;而旋复代赭汤于上方去芩、连之苦寒,加用代赭石、旋复花后更具镇肝气上冲之功。

2 噫病六经辨治应用

噫气其病机多以“胃虚”为主,或兼食滞,或挟肝气上冲[5]。故笔者遵循六经辨证理论中之“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并结合自身多年临证实践,将噫病辨证分为:太阴胃虚食滞证、太阴厥阴胃虚证等2个证型进行辨治。

2.1 太阴胃虚食滞证 症状:嗳气,带有食臭味,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呕,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弦滑。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30g、炙甘草10g、党参10g、干姜10g、黄芩10g、 半夏10g、黄连3g、大枣10g)

方中重用生姜,开胃气,辟秽浊,散水气。生姜气薄,攻之宣散,干姜气厚,功兼收敛,既能宣散水饮,又能温补中州,功专宣散水饮,和胃消痞。姜、夏辛温与芩、连苦寒为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脾胃,以复升降之机。更佐以参、草、枣补益脾胃,扶正祛邪。诸药合用,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痞硬自消,气逆下利并止,噫气得除,诸证皆愈。

加减:食积甚者,加鸡内金、山楂;

外治:指针疗法(胃俞、脾俞穴)

指针疗法[6],是指运用中药配制的药酒涂在皮肤上,再配合不同按摩手法,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渗透入穴位。因此,所选取的胃俞、脾俞穴,使得作用直达病所,增强其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之效。

2.2 太阴厥阴胃虚证 症状:嗳气频频,无食臭味,上腹部痞满,或见呃逆、呕吐,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缓。

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方药:旋复代赫汤(旋复花10g、党参10g、生姜30g、代赭石10g、炙甘草10g、半夏10g、大枣10g)

方中旋复花味咸性微温,能升能降,功专消痰下气,软坚散结;代赭石平肝镇逆,二者同用,镇肝和胃,降逆化浊,为治气逆之主药;半夏、生姜辛温,走而不守,和胃化痰而消心下痞满;党参、甘草、大枣补脾益胃以扶正治虚。诸药并用,功可镇肝降逆、和胃化痰、散饮消痞、噫气得除。

加减:肝气甚者,加之香附、郁金

外治:针刺疗法(太冲、行间穴)

针刺法,是用针刺或弹拨等方法刺激与病变部位有密切联系的神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选穴位,太冲为足组厥阴肝经输穴、原穴,行间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针刺两穴可加强清泄肝阳、镇肝降逆之效。

3 噫病六经辨治病案举隅

3.1 太阴胃虚食滞噫病案 修某(住院号:53008),女性,77岁,农民,龙岩市长汀县

初诊(2014年4月11日):患者因进食过饱后反复出现嗳气1周余,无发热、恶寒,无胸闷、胸痛,无头晕、头痛,无呕血、黑便等症。辰下:嗳气口臭,伴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大便稀溏,小便尚调,夜寐安,舌淡苔白,脉弦滑。证属太阴胃虚食滞,故予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具体处方如下:生姜30g、炙甘草10g、党参10g、干姜10g、黄芩10g、半夏10g、黄连3g、大枣10g,4剂,代煎,日1剂,分早晚温服;并配合指针疗法(胃俞、脾俞穴)。

二诊(2014年4月15日):患者嗳气几已缓解,仍有不欲饮食,故在上方基础上加之鸡内金10g、山楂12g,再进3剂。

三诊(2014年4月18日):患者诸症皆除,嘱其合理饮食,忌寒凉之品。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中焦已虚,脾胃运化失常,此次进食过量,脾胃腐食无力,停阻中焦,气逆于上而发为该病。结合患者舌淡苔白,脉弦滑,证属太阴胃虚食滞,故予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中重用生姜,开胃气,辟秽浊,散水气。生姜气薄,攻之宣散,干姜气厚,功兼收敛,既能宣散水饮,又能温补中州,功专宣散水饮,和胃消痞。姜、夏辛温与芩、连苦寒为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脾胃,以复升降之机。更佐以参、草、枣补益脾胃,扶正祛邪。诸药合用,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痞硬自消,气逆下利并止,噫气得除,诸证皆愈。并配合中医外治指针疗法,即运用中药配制的药酒涂在皮肤上,再配合不同按摩手法,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渗透入穴位,而所选取的胃俞、脾俞穴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二诊患者仍有痞满,不欲饮食之症,故加用鸡内金10g、山楂12g,以加强消食降气之效。

3.2 太阴厥阴胃虚噫病案 钟某(住院号:56643),女性,50岁,职员,龙岩市后前门新村

初诊(2014年7月28日):患者突发上腹部不适一月余,嗳气反胃,无反酸、恶心、食欲下降、消瘦,无腰酸、腰痛,无呕血、黑便,无胸痛、心悸,无咳嗽、咳痰。辰下:嗳气频频,上腹部痞满,头晕目眩,心烦不寐,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缓。证属太阴厥阴胃虚,故予旋复代赫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具体处方如下:旋复花10g、党参10g、生姜30g、代赭石10g、炙甘草10g、半夏10g、大枣10g,4剂,自煎,日1剂,分早晚温服;并配合针刺疗法(太冲、行间穴)。

二诊(2014年8月1日):患者诉药后诸症皆减,偶有心烦,故在上方基础上加之淡豆豉10g、生栀子5g、郁金10g,再进3剂。

三诊(2014年8月4日):患者诸症已除,临床告愈,嘱其调畅情志。

按:患者年过七七之女性,《内经》有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故中阳渐不足,加之平素工作烦劳之事过多,思虑过度,肝气运行不畅,肝气犯胃,脾胃升降失司,故见痞满;浊阴上逆,而见嗳气频频,头晕目眩;肝火扰神,故见心烦不寐;结合其舌淡苔白腻,脉缓。证属太阴厥阴胃虚,故予旋复代赫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方中旋复花味咸性微温,能升能降,功专消痰下气,软坚散结;代赭石平肝镇逆,二者同用,镇肝和胃,降逆化浊,为治气逆之主药;半夏、生姜辛温,走而不守,和胃化痰而消心下痞满;党参、甘草、大枣补脾益胃以扶正治虚。诸药并用,功可镇肝降逆、和胃化痰、散饮消痞、噫气得除。而配合针刺,即在人体的特定穴位,用很细的针刺入人体,通过使能量进入或离开人体的方式,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所选取的太冲、行间穴均属足厥阴肝经,可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二诊患者偶有心烦,故加之淡豆豉10g、生栀子5g、郁金10g,以增强请宣郁热,除烦安神之功。

4 小结

以上,《伤寒论》中仲景论“噫”条文虽然较少,但其论述噫病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内容已较完整,通过归类、分析,得以总结出仲景诊治噫病之学术体系,并在六经辨证理论之“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指导下,对 “噫”病以虚为主之特点,而辨证分为太阴胃虚食滞证、太阴厥阴胃虚证等二个证型,以经方联合中医外治法进行辨治,临床常获佳效,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消痞代赭石嗳气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枳实消痞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枳实消痞丸治疗胃寒肠热型痞满经验总结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