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鞍钢宪法”中的企业民主管理问题
——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研究为基础

2019-03-05 13:37康民军卞明月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鞍钢工人民主

康民军,卞明月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提到企业民主管理,许多人会认为西方国家比我国更早更完备地实行了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员工董事和员工监事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等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企业采用的管理制度。但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批示的“鞍钢宪法”中早已涉及到了企业民主管理的思想,其中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简称“两参一改三结合”)[1](P89-92)便是最直接的体现。通过梳理学术界关于“鞍钢宪法”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将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关于“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二、关于“鞍钢宪法”与“工业七十条”的关系;三、关于对“鞍钢宪法”的评价。其中关于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它作为“鞍钢宪法”中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企业民主管理的思想,对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探究“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早期企业对民主管理方式的初步探索,深刻认识毛泽东同志对它的高度评价,以助于我们今天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民主管理模式。

一、早期企业管理办法为“两参一改三结合”提供经验借鉴

“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过程,是各企业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得出的企业管理方法。它由最初的“两参一改”逐步发展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早期中小企业为这一管理经验的产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两参一改”管理经验的由来

“两参一改”最早是由济南成记面粉厂实行的工作方法,该厂职工虽多但生产效率低下,干部成天无所事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精简职工,厂内便实行简单的“两参一改”。在当时干部只干一些辅助性的劳动,或者代替一些请假的职工完成生产任务。管理者只是以这种办法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并没有上升到缩小干部和工人差距、实行民主管理的层面。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在企业管理上我国不应该搞苏联的一长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华机械厂是位于齐齐哈尔市北郊的兵工厂,在中共八大召开以后,该厂严格贯彻党的决议,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同时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精简厂内各机构,让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向车间,同时给车间各班组下放权利,自由管理。另一方面动员工厂员工指出企业管理方面和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职工提出合理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企业让员工自己尽可能地解决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组织员工参与业务管理流程,提出管理建议。这样一来便打破了“管理是干部的事,生产是工人的事”的旧思想。

1957年5月北安庆华工具厂开始规定各级干部每周应安排半天时间在厂内车间工作,从开始的打扫厂内卫生、帮助道路建设到参与原料生产、推铁屑和其他辅助性劳动。后来便发展为干部不仅从事管理工作也从事劳动工作,让干部在劳动中帮助班组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工厂党委在锻工车间设置试验场,不断地总结和改进锻工车间干部参加劳动的成功经验。此后,庆华、建华两厂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并相互学习借鉴,厂内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工人将工厂视为自己的家,节省生产成本,从不浪费一滴油、一块料和一度电。他们在完成了各自的生产任务之后还要认真做好自己承担的管理工作,大大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了企业的科学管理,工人们认真完成各项基础工作,记录原始数据、统计报表、核算成本等等,奠定了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的运作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工厂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并不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比如奖惩制度不明确容易造成干部腐败、工人懒散的现象。还有很多制度偏离了车间管理和生产活动的需要,导致实际生产效率低于预期。管理者便意识到要想工人提高生产效率、促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必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彻底改革,使其为生产一线服务。庆华、建华两厂认真检查原有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阻碍生产发展的不合理之处,通过简化业务手续,规范纪律制度,责任具体到人等措施,改革原有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这就是建华、庆华两厂的“两参一改”。这时的“两参一改”已经不是最初成记面粉厂实行的干部顶班劳动的简单做法,而是上升到了改革管理模式的问题。当时这一经验得到了黑龙江省委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二)“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

1958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了经验座谈会,旨在向全国宣传“两参一改”。同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庆华工具厂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和改革企业管理制度的相关文章,将其经验介绍给全国,让各大企业贯彻学习。同样位于齐齐哈尔的华安机械厂积极参加省委召开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会议强调的“两参一改”的管理经验,并在厂内实施。管理者跳出之前陈旧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管理工作。华安机械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工人不仅参与班组日常管理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扩大了工人参与管理的业务范围。同时厂内每月开展有关业务管理的竞赛,进一步鼓励职工参与管理活动。华安机械厂在干部参加劳动方面也作了相应的改进,干部不仅参加车间的劳动工作,还要帮助车间工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两方面相互结合,大大提高了车间的生产效率。这不仅推进了工厂管理制度的创新,也真正完善了“两参一改”的管理经验。

同年5月《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题为《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旨在让各大中小企业学习和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并且将 “两参一改三结合” 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经验,在全国一切具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中推行了。[2]11月,在充分动员群众进行技术革命的运动中,长春汽车厂提出了一项跨越式发展计划:明年“十一”期间实现年产十五万辆汽车的目标。此次技术革命运动积累了许多经验,丰富了“两参一改”的内容。过去企业一般通过工人参加日常行政管理的方式推广“两参一改”,而长春汽车厂的这次技术革命运动,工人不只简单地参与行政管理工作,而且涉及设计、技术管理的各个层面,针对厂内存在的不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提出改革措施,使得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1](P537-538)“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这也是多个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它更是企业劳动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鞍钢的生产实践真正完善了“两参一改三结合”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它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摇篮。它的发展关乎我国钢铁行业的命运,也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特殊关注。鞍钢在生产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管理办法、总结生产经验,为给祖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断努力。在汲取其他企业先进经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管理特色,最终创造了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核心内容的“鞍钢宪法”。

(一)建国初期鞍钢学习苏联管理模式

据原中共鞍山市委第一书记杨士杰讲述:1948年鞍山解放后,中央从各地派来大批干部,他们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为了把被敌人破坏的破烂不堪的鞍山钢铁厂修复起来,他们与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开展抢修工厂和献交器材运动。短短的时间便把杂草丛生的钢铁厂重新建造起来,开工生产,为支援全国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3](P22)1953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鞍钢作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受到党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支持鞍钢的发展,党中央把有才能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调到鞍钢。其中许多人参加过抗日战争,群众基础深厚,但在企业管理方面经验并不丰富。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政策上,我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企业管理上也以苏联最大的钢铁冶金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公司(简称“马钢”)为标准。马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至60年代中发展迅速,因此鞍山钢铁公司在生产技术、工艺操作流程、经营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全盘效仿马钢的模式。学习苏联的生产技术,向苏联专家请教企业管理方法,对当时鞍钢的生产发展来说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日本一套旧的技术路线和殖民主义的企业管理方法对鞍钢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影响,而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对于破除旧思想的残余,促进鞍钢生产建设的发展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鞍钢为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鞍山钢铁公司以苏联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马钢的一套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不适合鞍山钢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辽宁省原常委、秘书长罗定枫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曾谈到:自被调入鞍钢工作,大家就全面投入到生产实践当中,在车间生产和企业管理等问题上一直请教苏联专家。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大家逐步发现苏联马钢的管理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4]马钢长期实行的一长制存在极其严重的弊端,虽然这一制度可以集中权力,明确责任,但不重视党的领导,忽视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注重群众基础,不走群众路线,只依靠严格死板的制度做事;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的作用,只强调物质刺激。鞍钢存在的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与直接照搬马钢经验有关,它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人们只为金钱工作,互相谋取利益。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拜金主义思想,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能靠金钱来维护。人们把从马钢“搬来”的规章制度当作不可触犯的权威,对于从苏联引进的生产机器也不允许私自改造,这些做法都束缚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除此之外,厂内还限制党召开会议的时长,规定厂内生产时间不能做思想工作。许多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鞍钢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不用再改革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和党的传统不相容的。苏联的管理模式虽然带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带来的弊端却是致命的。它使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仅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脱离群众,与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这些所有的现象都说明马钢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合鞍钢,继续下去只会阻碍自身的发展,鞍钢必须加以改造,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三)鞍钢逐步贯彻完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

1958到1959年间,鞍钢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党中央和领导人时刻关注鞍钢的发展状况,邓小平、李富春同志在北戴河会议结束后就到鞍山检查生产情况,指出鞍钢在学习苏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明了改革的方向。针对鞍钢存在的问题,李富春同志说道:“凡事要充分走群众路线,如果只靠少数人,只靠少数权威,只靠少数领导干部,那是错误的,那一定是促退派。技术指标等问题都要交给群众来讨论,不要以为技术就是技术人员的事,两参一改三结合一定要贯彻。”[3](P25)1959年鞍山市的各级领导和鞍钢的各部门领导严格贯彻党的要求,他们走向群众,了解群众在日常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帮助工人解决实际问题。在管理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关心群众情况,搞好群众关系,打牢群众基础。同年7月中共鞍山市委在向中央递交的《关于鞍钢当前生产和群众运动情况与八月份工作安排的报告》中提到,鞍钢已逐步形成干部在厂内值班的制度,并且已经在厂内各部门干部中实施起来。许多厂矿的车间主任主动与工人一起劳动,和工人并肩作战;为了方便和工人交流,了解工人情况,他们搬到厂内住宿;厂矿领导亲自动手,参与生产第一线,加强了对薄弱环节的指导;他们监督生产过程,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全厂职工群众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以极高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了自己的生产劳动中,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真正完善了“两参一改三结合”。

三、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批示“鞍钢宪法”的理论依据

“两参一改三结合”这项具有探索性质的管理方法在当时是个新鲜事物,反映了毛泽东在企业管理上的民主精神。“鞍钢宪法”产生以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广为人知,毛泽东对“鞍钢宪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与他早已形成的民主管理思想密不可分。

(一)毛泽东追求人民权利平等

毛泽东出身农村,他同大部分的农村孩子一样,自儿时起就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毛泽东在贫苦的生活中深刻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因此他一生都在追求人民权利的平等,致力于维护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毛泽东始终强调人民参与政治权利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5](P253-254)当然,由于现实条件不同,个人理解差异不同,毛泽东同志所主张的平等观与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对平等的执着追求促使他始终为人民着想,致力于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直接的表现是他在1958年主持制定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其中提到领导干部不应该仅仅坐在办公室从事自己的管理工作,应该和普通工人一起进入车间从事劳动工作,和工人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管理者还要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束缚群众积极性的管理办法和死板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具体情况改革完善等等。草案中的一系列规定都直接体现出了毛泽东主张权利平等的思想。

(二)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

毛泽东同志极其关心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问题,他认为这两者的关系处理不好对企业、对国家来说都是不利的。要解决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防止领导以权谋私,克服官僚主义现象,必须先从领导干部这里入手。毛泽东主张干部要放低身份,要和工人一起进入车间,参与日常劳动。除此之外,中央领导和各省市干部必须抽出固定的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他指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会阻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因此他特别重视改革生产关系的问题。其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改进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问题。[6]毛泽东认为如果干部一直端着架子管理工厂,以老爷的态度指使工人,那么工人就没有主人翁意识,认为工厂是干部一个人的,自然也不会自觉的遵守厂内的规章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做出劳动,做出努力,才会出现领导干部和劳动者的创造性合作。[3](P185)他认为在企业内要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就是要缓和干部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让干部多与工人一起参与劳动,一起解决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其中干部参加劳动是“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毛泽东批示“鞍钢宪法”再次肯定“两参一改三结合”

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他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的人民主权的思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以及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管理思想都是他倡导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其中,毛泽东关于军事管理的思想也为他高度赞扬“两参一改三结合”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军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官兵平等”、“士兵参与军队管理”、“官兵互教互学”,这与“两参一改三结合”中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体现在企业管理的问题上就是强调重视工人群众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恰好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也正是毛泽东批示“鞍钢宪法”,赞扬“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重要原因。

1959年7月25日,中共鞍山市委向辽宁省委递交了一份《关于鞍钢当前生产和群众运动情况与八月份工作安排的报告》,其中汇报了鞍钢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以及为完成生产任务准备采取的若干措施,辽宁省委将此报告转交中央。毛泽东同志在庐山会议上看到这一报告极为高兴,为报告作了批示,并期望鞍钢以后还能做出这样的报告。1960年初,中央准备召开生产会议,再次催要鞍山市委的报告。鞍山市委迅速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确定由罗定枫同志负责组织、起草报告。最后由市委批准,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递交给省委和中央。鞍钢管理生产的办法和措施与毛泽东提倡企业民主管理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一报告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毛泽东认为:“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1](P89-92)在批示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鞍钢宪法”,也再次肯定了“两参一改三结合”。此后我国许多企业学习这一管理经验,并逐步在企业中实施。[7]“两参一改三结合”被概括为“鞍钢宪法”的核心内容,也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鞍钢宪法”产生以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曾被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名声享誉海内外,这与毛泽东的民主管理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两参一改三结合”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不论是毛泽东同志还是各企业的干部、职工都对它的产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在劳动中检验真理,在企业管理上建言献策,真正完善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它被人们所遗忘,但其中蕴含的民主管理思想为我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指明了方向。

“两参一改三结合”为企业实现管理民主管理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一、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企业将人放在管理问题的首要位置不但可以有效落实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地位,而且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对于企业基层的职工来说,一个职工群众可以监督权力的实施,同时可以对于企业的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可以直接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可以有效防止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树立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企业只有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干部的领导作用、工人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骨干作用,有利于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做好企业中的各项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 三、改革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是说完全放弃原有的规章制度,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成分,加以改革,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员工需要的规章制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面对新形势的变化,不废除企业存在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会严重束缚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民主管理的实施,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要在企业已有的合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四、建立企业民主的法律基础。任何制度的实施都需要有法律的保障,企业要实行民主管理更是如此。只有企业形成制度规范,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保障民主管理的顺利实施。在企业,法律是职工的保护伞,只有建立企业民主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保障人们的利益,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两参一改三结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它的产生是我国重视企业民主管理的开端,在贯彻“两参一改三结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管理的重点。今天我们研究“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形成过程,探索其中蕴含的民主管理思想,对于促进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缓和企业内部矛盾,优化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鞍钢工人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鞍钢成功研发世界首套焦化尾水资源化回用与近零排放工艺技术
《鞍钢故事》创作谈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基层关工人的梦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
好民主 坏民主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