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2019-03-05 17:46边和平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边和平,赵 娜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原则是依据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凝练和升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和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准则。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发展的历程证明,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了思政课的根本问题和根本遵循,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方针。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说服力,同样必须坚持和有效贯彻这一根本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由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任务要求所决定的。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高校思政课肩负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而完成这一使命和任务的过程就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过程。从理论教育角度看,思政课教育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恰当的现实材料讲解概念和原理,才能被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从能力培养角度看,人的能力总是与其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既不能展现出人的能力,更不能发展和提升人的能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正是在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必由路径。

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由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特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是思政课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以及列宁等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而推进到新的阶段,也包括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实践只有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达到改造客观自然和社会的目的;而理论也必须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特征和原则,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以此为教育教学内容的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真谛和精义,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

再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过程特点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诸要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基础,其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生仅有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经过情感、意志、信念的催化,并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思想道德义务的实际行为,才能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认识社会和国情、扩展学识和视野、磨炼品格和能力等,具有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把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真正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统一,客观上要求思政课必须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教学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贯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作为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原则和教学方针,具体体现在诸多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文献之中。 早在1949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理论学习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1955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在高校校院长座谈会上,就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经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高等问题,指出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克服教学工作中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偏向和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的书呆子习气。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再次强调:“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必须改变政治教育中脱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脱离具体教育对象的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1]3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高校恢复了正规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育部于1980年7月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课的教学方针和根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指出,“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实际、国内外形势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专业实际等等。”[1]87要求教师着重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加深对理论的领会。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讲授,才能启迪人,教育人。”[1]9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动荡剧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1991年8月,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必须进一步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方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教育同国内外现实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1]1391995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再次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应当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提出:“要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生动丰富的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158。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为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重申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思政课“05方案”,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强调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1]216。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12月印发文件,提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2]。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文件,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2018年4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

综上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一贯要求。它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优良作风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历经风雨的洗礼而依然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政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应着重把握以下思路和要求:

首先,掌握理论、了解实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前提。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系统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把握贯穿在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尤其要注重吸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从而对理论的内涵进行科学的和深入浅出的阐释,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反映。如果教师脱离客观实际,理论教学就会变得空洞乏味和无的放矢,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实际情况,如理论本身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等等。

其次,注重联系、强化分析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所在。正确掌握理论和全面把握实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两大要素,而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关键在于“联系”这一环节。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服务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的而不能游离于其外。切忌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他们的“眼球”和注意力,偏离教育教学目的而盲目地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忽视了基本理论的阐释和传授,不加分析地罗列一些社会现象或现实问题,甚至将理论教学娱乐化、庸俗化。尽管这种做法可以营造一时的热闹、博得部分学生的“喝彩”,但并不能使学生得到理论的营养和思想的升华,无法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以理论分析实际,以事实说明原理。既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了解理论是如何从大量现象或材料中科学地抽象出来并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从而使学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理解理论,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论去剖析和回答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在理解、把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理论的实际能力。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客观事实来阐明和佐证理论,使高度抽象、意义深刻的理论在表达方式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要运用理论分析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并自觉地把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如果思政课教育教学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以材料堆砌代替理论阐释,而不做理论上的分析与引导,就不能揭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本质关系,不能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也就达不到理论学习和内化的目的。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在内容和方法上寻求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教师要吃透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慎重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典型材料,并与所要说明的概念、原理相契合,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无病呻吟,而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能力,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抓住重点、画龙点睛、启发思考。另一方面,案例是联系实际与理论的桥梁和纽带。思政课教育教学可供“联系”的古今中外的事实材料十分广泛,其呈现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因此,要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联系”方式。比如,既可在导入环节通过案例引出问题,也可在讲授环节通过案例展开讨论;既可以案例事实说明理论的正确性,也可以理论剖析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疑点。

再次,内外结合、藏息相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除了坚持以课堂为阵地,向学生系统讲授和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思政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经环节和必由路径。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