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者的哀矜

2019-03-05 02:19项静
上海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后妈豆芽奶奶

项静

极其平常地开始,没有任何来自于虚构文学的暗示,又或者这就是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邓安庆的写作就是这种入侵式的,信服或者逼真一向容易获得,在平庸的土壤里我们平等地分享一种情感、一种记忆。《豆芽》是关于一个乡村男孩的文字,豆芽的名字就像他先天不充足的身材和家庭教养,天真善良的男孩陨落了。

年轻的血迹总是令人惆怅和灰心,这也是作家写作的触动点吧,没有什么比临近者的气息更能带来生命的叹息了。叙事者用了随笔散文的方式,一

个隔着距离的回忆者,在现实的情感距离上,他们是走得比较近的邻居,豆芽小时候是“我”的跟屁虫,在他的生活中曾经有两次到“我”这里来寻求救助。第一次被奶奶打跑到“我”家打电话,了解到豆芽父母离婚了;第二次是豆芽在奶奶与妈妈的矛盾中无所适从,被奶奶的话激怒离家出走,“我”在街上找到他,跟他一起吃饭并在情绪上安抚了他。尤其是第二次,两个人的感情被描写得非常唯美清新,这也是小说中较近距离的人情与暖意。

风吹得越发大了,因为是顺风,车子骑得特别快,豆芽的手搂得越发紧了。我问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他说要找妈妈。我又问他不知道媽妈在哪里怎么找,他说沿着长江大堤一直走到头就能找到。他把脸贴在我的背上,打起了嗝。我笑他是贪吃鬼,连我那份都给吃了。他嘻嘻地笑了起来。骑累了,我便哼歌,他也跟着哼。

后来豆芽的人生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爸爸找了一个外地新娘于霞,他身上有了新衣服,手上还戴了电子表,坐在稻场上,趴着在长凳上写作业,写写看看电子表,再写写再看看。于霞毫无征兆地离开了这个暂时补全的家。短暂的母爱成为豆芽的“念想”,豆芽先是在家里等,不肯吃饭,还闹脾气,被夏康民打了一顿。后来他又坐在铁匠铺门前等,他一直在心中记挂着后妈于霞,他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学,能成为于霞心中有出息的人。于霞的离开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块,豆芽爸爸夏志良本身就是一个自残性格的人,于霞走后他自杀了。他的自杀也是这个家庭毁灭的开始,豆芽从此不再是那个敏感的孩子,他呈现出了生活中的另一方面,脸上有了青春痘,额头和鼻头都是,走路垮垮,有人叫他,他扭头也不看对方,仿佛对着空气,嘴角撇向一边,莫名多了一份不屑的神气。豆芽打架生事,翘课被开除,偷家里的钱,在变“坏”的路上一去不复回,爷爷夏康民和奶奶芸香除了打骂没有其他办法,终于豆芽在一次打架事件中丢掉了性命。

在生命微弱的关头,他所惦念的是后妈于霞,一个短暂进入他的生活给予他阳光的女人。一个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向黑暗,作家没有追问这个死亡的原因,只是循着自己局限性的眼光,记下一些凤毛麟角的片段。读者靠着这些片段才能组合出一个生命并不可靠的轨迹。从他爷爷不肯给他救命的五千块钱上,我们可以猜度这个家庭的困蹇,从奶奶与妈妈的婆媳矛盾,可以脑补任何一个家庭内部难以为外人道的龃龉,从父亲夏志良的自残和懦弱可以想像悲剧性命运的代际传递。

邓安庆这篇人物小说并没有什么技术性花样,也不太具有文学审美应该具有的难度,它几乎就是裸露出生活本来的样子,然后做了一个记录,记录中你可以猜度哪一部分是真实的印记,哪一部分是虚构的。当然这都不阻碍什么,它们外表简单而内心艰涩,索引的是自我存在感不强的他人生活,但是又那样流溢着一个观察者和同行者的哀矜,就像写作部分清淡的本质一样。

猜你喜欢
后妈豆芽奶奶
给奶奶按摩
豆芽成长记
奶奶喊你吃饭啦
把钱袋子给她
后妈
豆芽
奶奶驾到
星星豆芽
神奇的豆芽
我的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