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听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为例

2019-03-06 02:44江苏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周玲妹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书面语言文本教师

江苏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 周玲妹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据美国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研究发现:儿童对母语的阅读能力,大约在14岁左右才能和听力达到相同的水平,在此之前,通常儿童的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因此,儿童往往能够听懂却不能看懂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可见,听读比常规的视觉阅读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能使其在认知、情感、语言和思维等方面有所提升。为此,我校在低年级开展听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期为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发展搭建坚实的阶梯。

一、听读教学的意蕴内涵

听读教学,指教师通过朗读将书面语言转换为语音信息,帮助学生把已有的口语经验和书面语言联系起来,学生从听故事逐步过渡到读故事,从而获取丰富的阅读经验。

(一)“听读”有别于一般的听故事

讲故事的语言较为口语化,用词和句式往往不固定,同一个故事,学生可能每次听到的是不同的“版本”;而“听读”,则是以听读材料中的文字为范本,通过教师的朗读,将故事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语音信息,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口语知识经验,达到对故事的理解。

(二)“听读”有别于家庭亲子阅读

当下,许多重视阅读的家长已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展了亲子阅读,成为孩子的“朗读者”,这当然是十分令人欣慰的现象。本文所指的听读教学,是教师利用角色优势,根据本班学生的发展状况,从听读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更系统、科学地实施教学。教师处在整个班级的中央,有更强大的能力带动班级学生共同进入“听读磁场”,开展朗读、分享和讨论等阅读活动,形成有效听读氛围。

二、听读教学的价值追寻

(一)为学生植入阅读渴求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母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听读,把文字书变成了“有声书”,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教师的朗读或讲述,与教师、同学讨论或交流等来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有利于消除阅读障碍,便于他们进入多彩的书面语言世界,拥有愉悦的早期阅读经历。

(二)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经验

“声音作为一种自然属性的转译工具,是物质世界的解码,对精神感受的评价起到了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朗读者独特的音色、起伏的语调、丰富的表情、情绪的变化以及语言的交流等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产生相应的认知;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学生也会联系现实生活,产生自己的理解,逐渐建构属于自我的独特的阅读经历。

(三)丰富学生语感

有研究表明,当儿童开始上小学时,反复为他朗读同一本绘本(至少3次),儿童的词汇量将提高15%~40%,而且学习效果相对持久。听读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听读材料,依靠反复听读,学生能够在大脑里建立起词汇和句式基础,之后当学生自己阅读文字时,这些有意义的声音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词汇和句式的意义,丰富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四)培养学生专注力与想象力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听读让学生远离喧嚣,在安静倾听的状态下展开阅读,娓娓动听的声音、由浅入深的内容、生动有趣的情节,会牢牢吸引低年级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三、听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听读教学的内容选择

1.选择趣味性强的听读文本

听读文本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所喜爱的,在小学低年段,听读兴趣应该是第一位的。听读的内容越有趣,就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有所收获。

2.选择超越学生独立阅读水平的听读文本

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师应当选择适当超越学生当下独立阅读水平的“听读”文本,以帮助学生向更高的语言水平迈进。这一阶段的积累性听读对学生形成阅读经验、发展语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梯度地选择听读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教师应有梯度地选择适宜的听读文本,从一年级的绘本故事、童诗等,逐步过渡到二年级的动物小说、古典文学等,从单篇的文本升级为整本书的连续听读,使学生的听读内容丰富多样又有层次性。

(二)听读教学的实施途径

1.浸润——丰富学生阅读经验

校级层面:每天固定“听读时间”。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浸润在规范、优雅的语言环境中,从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校园午间的“春之声”广播每天中午12:30准时开播,由学校各学科组的教师轮流为学生们朗读。广播内容从期初的绘本、童话故事到《弟子规》《三字经》,从每日一则古诗文到《西游记》《皮皮鲁和鲁西西》等小说联播,虽然每天只有短短的10分钟时间,但丰富精彩的广播内容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听读内容,也帮助他们养成了听读习惯。

年级层面:每周听读“一个故事”。每周,低年级各班语文教师轮流录制一个经典故事,制作成音频文件上传到班级QQ群,供学生们下载后在课后反复聆听。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一遍遍地重复听故事就是浸入式学习的过程。他们需要通过反复地听来分辨出前一次听读时所不太理解的部分,当听的次数足够多,就可以记住并领会这些陌生的词汇或句式,阅读能力得以发展。

班级层面:每周一节听读课。每周一节听读课,各班语文教师结合各班学习进度和学生兴趣特点,选择课外拓展材料为学生进行朗读,有时也可由学生朗读,或全班轮流读,让学生在一个共同的“听读场”听到更多身边的声音,这种听读方式,更具生动性和现场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听读共鸣。

2.反刍——促进学生形成语感

多种形式反刍。利用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及喜欢模仿的特点,鼓励学生在周末时学着老师的样子讲讲本周的“听读故事”,学习字词的发音,揣摩语音语调,甚至尝试背诵整个故事。充分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和放学前10分钟,开展“寻找小小朗读者”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听读材料进行朗读,从聆听者转变为朗读者,真正实现“听读”的价值。

巧用平台反刍。为让反刍更及时有效,我们借助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及APP平台,让学生复述听读材料进行分享,请其他学生来点赞或评论。这一听读的反刍活动,学生在复述和分享中,对文本的故事情节、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有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3.对话——发展学生言语逻辑

在听读课程中,教师运用对话策略,引导学生融入听读文本中的角色,围绕某些情节或某个人物等话题展开对话、进行讨论,有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言语逻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

在读《无字图书馆》时,当听到所有书上的字母都不见了时,学生都惊诧不已,这时教师暂停朗读,给出启发性话题:“你们觉得,书上的字母去了哪里?”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一个学生说:“或许它们被风吹到河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说:“可能是它们自己逃跑了。”马上又有学生接着补充道:“它们觉得待在图书馆太孤单了,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和理解继续听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各自思考,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表达——规范学生言语范式

说话和写作都是一种模仿的经验,听读到的和看到的语言文字,会变成我们说出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听读教学,让种种话语形式沁入学生的语言系统,学生的言语表达就会在悄无声息中发生变化。

在听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玩味揣摩语言,关注布局谋篇等文本的精妙之处,同时,鼓励将其恰当、灵活地迁移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当中。如听读绘本故事《逃家小兔》时,小兔和兔妈妈的多次对话中反复出现“如果……就……”这一句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参与文本(故事)的建构,学习文本建构和故事讲述的一般策略,再想象小兔和兔妈妈的其他对话,试着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学生自然地就能将反复听到的句式稍加变化,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迁移表达。

通过对低年级听读教学的实践探索,让我们深切体悟到,听读是母语学习最本真的方式之一,也是阅读起始阶段学生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听读,将学生的耳朵唤醒,将学生的阅读热情唤醒,把有温度、有情感的声音织进学生阅读成长的每一天。给学生一个“有声有色”的童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文本教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加强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理解图书中的符号探微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