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生理及痛经处理

2019-03-06 14:50杨嘉懿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痛经月经

杨嘉懿

【摘要】女生生理周期是妇科的重要知识,正常的生理周期是由体内众多激素及子宫内膜共同协调完成。月经的形成与女生子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是女性生殖成熟的标志。而月经期间,不少女性会出现痛经的情况,那么痛经的发生与何者相关,如何缓解则是我们共同要解决的问题,本篇文章即从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生理周期;月经;痛经

【中图分类号】  R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2-003-02

1引言

女生的激素内分泌轴、子宫状态以及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是女性健康关键性因素。内分泌激素影响子宫的生理狀态,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则形成了月经。因此了解女性此条轴线的关键因素,对了解女性生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月经、卵巢及子宫内膜

2.1月经的一般特点

月经是激素周期性变化导致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分离及血管破裂出血的现象。通常我们把第一次月经成为初潮,初潮时间为14岁左右,超过15岁仍为出现者,应当怀疑是否有生殖系统疾病。经期血为暗红色,成分主要为血液,此外还有子宫内膜组织碎片,宫颈粘膜分泌液及脱落的上皮细胞。月经血中由于纤维蛋白溶酶的存在而成为不凝血。每次月经周期从月经来临的第一天算起,到下次月经来临前一天结束,时间区间为21-35天,经期是指经血持续的时间,通常为7天,月经血量为20-60ml,不超过80ml,超过则为月经过多[1]。

2.2卵巢生理功能及周期变化

卵巢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产生卵子、排出卵细胞;二是分泌女性激素。女性一生卵泡的数量是一定的,最初是以始基卵泡的形式储存,不过从胎儿期开始至青春期生殖功能成熟,始基卵泡的数量不断下降,至青春期大约只剩下30万个。而从青春期开始,在月经周期间卵泡的生理性周期变化称之为卵泡周期。

在生殖成熟后,女性一生中共有400-500个卵泡可以发育成熟,每个周期有3-11枚卵泡准备发育,而每一个周期通常只有一个卵泡发育至成熟并排出卵子。卵泡在卵巢中,从储存形式的始基卵泡发育到成熟卵子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始基卵泡发育在月经周期开始之前,期间需要9个月的时间发育至窦前卵泡,而从窦前卵泡至成熟卵泡发育时间在85天左右,为三个月经周期。在这个漫长的发育过程中,卵泡的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特征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始基卵泡经过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阶段的发育,在卵子周围形成透明带,颗粒细胞内出现卵泡刺激素、雌激素A和E三种受体,增加了对三者激素的反应性,经过这种变化形成了窦前卵泡。窦卵泡由窦前卵泡发育而来,其主要变化为颗粒细胞间聚集形成卵泡腔,卵泡液增加,此种变化主要在于颗粒细胞中激素受体受到卵泡刺激素和雌激素作用。窦卵泡发育至排卵前卵泡,经过“募集”后首先要筛选出一枚优势卵泡,其余募集而来的卵泡逐渐生理性退化闭锁,此为“选择”。随着优势卵泡的本身分泌雌激素数量增加,同时在颗粒细胞内又出现促黄体生成素(LH)受体及催乳素(PRL)受体而在此两种激素的进一步作用下形成排卵前卵泡。排卵前卵泡是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卵泡液迅速增多,卵泡液腔体积明显变大,卵泡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晰。从外到内以此为:卵泡外膜:主要为间质组织;卵泡内膜:为一层多边形,由细胞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在内层是颗粒细胞,细胞呈立方体,无血管存在,营养来源于外层卵泡内膜;卵泡腔:存在大量卵泡液及雌激素;卵丘、放射冠及透明袋:卵丘为卵泡腔内凸起的包含卵细胞的结构,放射冠是直接围绕在卵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透明带为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的透明薄膜。

图1卵泡发育过程

排卵的发生受到机体血液中激素水平的宏观调控。从动作发生形式上来看,排卵是将卵细胞及其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排出。此过程的调控严格遵守下丘脑垂体卵巢相应激素水平。首先在卵泡细胞内颗粒细胞分泌雌激素至血液中,引起体循环雌激素升高至排卵前临界高值(雌二醇水平>=200pg/ml),而对下丘脑引起正反馈调控作用,引起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一步引起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即卵巢LH(促黄体形成素)和FSH(卵泡雌激素)。LH/FSH达到峰值,引起卵泡液蛋白酶激活使得卵泡壁形成排卵孔,最终促成排卵。排卵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来临前的14天。排卵后的卵泡形成所谓的黄体,剩余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分别转化为颗粒黄体细胞和卵泡膜黄体细胞,黄体起到重要的激素分泌作用,若卵子受精成功则可以进一步发育成妊娠黄体,否则纤维化形成白体而最终消退[2]。

卵巢主要合成孕激素和雌激素,卵泡膜细胞和黄体细胞是激素的重要来源。雌激素和孕激素随着卵泡的变化会发生体循环浓度的相应转变。如前所述,排卵前体循环在雌激素出现高峰(200pg/ml)后出现排卵,因为卵泡经卵巢破裂排出,卵泡液中的雌激素随着破裂而分泌至腹腔而引起体循环水平的下降。排卵后黄体逐渐成熟,大约排卵2-7天,黄体成熟至完全体而可以分泌大量的雌激素而引起体循环雌激素的第二个峰值。雌激素在一个排卵周期存在两个高峰。孕激素在黄体形成前并不分泌,而在黄体形成之后由黄体分泌,因此在黄体成熟的排卵后7-8日,体循环中孕激素达到高峰,在一个周期中,孕激素有一次高峰。

雌激素和孕激素在排卵过程中的分泌具有极大的生理意义,总结来看起到促性成熟和怀孕准备。雌激素的作用部分包括:

子宫肌肉:促进子宫肌肉增生肥大,同时增加子宫肌肉对缩宫素的反应性。

子宫内膜:促进子宫内膜的增厚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肉发育和上皮分泌活动,利于卵细胞在其中的移动

孕激素作用部分包括[3]:

子宫肌肉: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反应

子宫内膜: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

输卵管:抑制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不利于卵子的运动

2.3子宫内膜

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增殖期、分泌期和月经期。子宫内膜在解剖结构上分为内侧的功能层和外侧的基底层。形态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功能层。

增殖期在一个完整的月经周期中处于第5-14日。在这一阶段,内膜表面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腺体、血管、间质等呈现增殖性变化,大体表现上子宫内膜最多可增厚到3-5mm,和卵泡期是同步的过程。

分泌期:为月经15-28天,与黄体期同步。雌、孕激素子宫内膜继续增厚,分泌糖原、血浆成分等进入宫腔。

月经期:对应至1-4天,是子宫内膜功能层与基底层崩解脱落,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雌、孕激素水平的迅速下降。

通过上述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月经其实就是子宫内膜随机体激素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正常生理表现,这条内分泌轴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总体来讲,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LH、FSH),进一步促进性腺(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最终将调控作用施加到子宫内膜上调控其生长与脱落。

3痛经原因与缓解方式

痛经的程度可高可低,对于多数女性而言经期出现下腹部不适属于常见情况,但若症状十分明显,则应当考虑是否具有基础性疾病加重痛经症状。

痛经的发生可以分为两类原因,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痛经病理机制在于,子宫平滑的过度收缩,而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因素包含多种,包括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催产素等可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的激素,也可以是子宫肌本身活动增强和挛缩所致。继发性痛经除由盆腔感染导致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的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的病理机制类似,均为部分子宫内膜生长位置异常。异位症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之外,可以是盆腔甚至鼻粘膜组织;而子宫腺肌症中部分异常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平滑肌之间,而不是宫腔内壁。因此月经期间,在激素的作用下,不同位置的子宫内膜均发生生长、增厚、剥脱出血等生理过程,但由于不在宫腔中,出血无法及时排除而局部聚集进一步引起炎症而导致疼痛。

了解痛经原理,则痛经的治疗相对简单。临床上采用的方式主要为:抑制子宫收缩,可以使用含有孕激素的药物,如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抑制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的药物;甚至可以采用物理疗法,通过体外按摩子宫使得收缩的子宫得以放松,减少痉挛[4][5]。

4总结

痛经虽不会引起严重健康负担,但对于女性而言,14-55岁的月经持续时间中,若每月均发生腹部不适,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则总体较大。在此背景下,了解女性生理特点及痛經相关常识,对于消除恐慌,合理缓解症状具有良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丰有吉. 妇产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卢翠玲, 杨巍, 胡召元,等. 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J]. 科学通报, 2005, 50(21):2341-2347.

[3]韩字研. 口服避孕药在月经周期调节中的应用[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6):324-326.

[4]杨小波. 痛经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141-143.

[5]张娜. 痛经及其发病原因[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0, 38(2):16-18.

猜你喜欢
痛经月经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