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红烛,照亮希望
——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

2019-03-07 07:50孟向东孙勇刁良梓
青春期健康 2019年3期
关键词:张玉张磊扁担

文/孟向东 孙勇 刁良梓

八百里伏牛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早春,它们绽芳吐蕊,开成一片金色海洋;深秋,它们收枝敛叶,结就一味人间良药……千百年来,无论雨雪风霜,历经酷暑严寒,连翘始终坚守脚下土地,为人们奉献灿烂芳华和宝贵果实。

在南阳镇平县的伏牛山区,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学校长,就像这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连翘。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

他就是张玉滚,一个“80后”小学校长。他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2018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张玉滚护送孩子们回家

他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故事?

留山记——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距离不算太远,然而一座座大山像铁桶一般,把黑虎庙围困得水泄不通,牢牢压在谷底。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通常需要10个多小时。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

黑虎庙村1300多人,下辖13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凹里。学校虽说在村里的中间位置,但住得远的学生步行要3小时才能到。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

初见张玉滚,一米六的个头,面相憨厚,30多岁的人看起来像是50多岁。“是老校长给我指的路。当初要不是他,我肯定离开黑虎庙了。”张玉滚声音低沉。他口中的老校长指的是吴龙奇——黑虎庙小学退休校长。吴龙奇在这里教了一辈子书,堪称当地的活字典,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扁担校长”。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从1973年起就在村里教书的吴龙奇,深知一个好老师对孩子们的意义。17年前,张玉滚就是这样被吴校长“盯”上的。

2001年8月份,开学在即,但学校偏僻没人愿意来,县里派老师也来不及,急得他火急火燎。哪个“秀才”能救急?吴龙奇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人——自己教过的学生张玉滚,7月份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他高兴得直拍大腿。吴龙奇赶紧挎上一篮鸡蛋去到张玉滚家,恰好碰见张玉滚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南方打工。“玉滚啊,你是我的学生,帮个忙暂时顶一下,等上面派下老师,你再出去打工也不迟。”“吴校长,您让我考虑考虑。”在外上了三年学,张玉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出去闯一闯,涨涨见识。

吴校长怕张玉滚悄悄溜了,就一天三趟地盯着。“你先跟我去学校瞅一眼再说,是走是留,我不拦你。”最后,吴校长换了“套路”。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台,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老校长背过脸,用关节粗粝的手揉着眼窝。

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难道就因为没有老师,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失学吗?张玉滚的鼻子陡地一酸。“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大山里的教师。

扁担记——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有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吴老校长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张玉滚接过老校长的扁担,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就扛上扁担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一路紧赶慢赶,晚上十点多,两人才走到尖顶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好。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从2001年到2006年,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寒来暑往,他的足迹早已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回荡在黑虎庙的沟沟坎坎。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

弦歌记——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张玉滚带领学生到户外上课

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己掏钱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风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在教中学、学中教,无论再忙再累,都不忘学习。他已经自学完成大专课程,正在自学本科课程,“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

让张玉滚和老师们欣慰的是,这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以前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张玉滚说。

2018年春天,镇平县教体局专门给黑虎庙小学拨付配套资金5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随手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新装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开,露出一块黑亮的液晶显示屏。老教师陈金亮一脸自豪地说:“看,我们上课也用上一体机了!通过远程教学,我们的学生还能跟城里孩子一同上课呢。”

春天的山坳里,布谷声声,他领孩子们诵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夏天的溪流边,蝉鸣阵阵,他带孩子们吟诵: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秋天红叶满山,层林尽染,他教孩子们领会: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冬天大雪纷飞,苍茫壮阔,他让孩子们体味: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教书育人,教授的是知识,培育的是心灵。张玉滚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去,用心感受四季光阴的变迁,听风声雨声,看云飞雪落。为了孩子,他练就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这一幕一幕的美好和感动,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坚守记——

天刚刚亮,张玉滚就轻手轻脚下床,他这边刚起身,妻子张会云也起来了。夫妻俩打着手电,出了门,走进厨房,张玉滚从橱柜里舀出米,淘洗干净,放进大锅,倒入清水。张会云将灶里的柴火点燃,慢慢熬煮。这时候,天已经大亮,张玉滚夫妇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张玉滚在批改学生作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虎庙小学就像是一个“夫妻店”。除了张玉滚夫妇,学校里还住着退休返聘教师陈金亮夫妇、青年教师张磊夫妇。这种特殊的搭档关系,是黑虎庙小学长期坚守的重要支撑。“坚持一阵子不难,坚守一辈子难,没有信念的人做不到。”镇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清玉这样评价。

其实,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养家糊口的窘困,张玉滚也曾犹豫过,想到离开。“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张玉滚的父亲把儿子的纠结和不易看在眼里。这个当了多年村干部的老党员,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好男人就是要信守承诺,忍得住孤独、扛得起责任。知道儿子工作忙,学校事情多,母亲总是默默地支持他。每次家里有事,母亲总是说:“你去忙吧,家里有我。”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都给了学生,对自己的亲人,却满怀歉疚。他最感亏欠的,就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万般无奈,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加上软磨硬泡,妻子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四个手指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望着丈夫那张因自责而满是痛苦的脸,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夫妻一场,她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没过几天,张会云就重新出现在学校。只不过,她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见到生人,也悄悄地把右手藏在身后……

春去冬来,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就这样,为了当初对老校长的一句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

传承记——

午后的阳光,强烈得有些刺眼,上课铃响了,黑虎庙小学的校园静了下来,三年级教室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一个年轻帅气的男老师正在上语文课。他就是张磊,张玉滚的亲侄子。

2007年,张磊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上班。不久就认识了女友,广西姑娘余超凤。“当时,他俩感情好得很。”张玉滚笑着说。“为啥回来教书啦?”“还不是因为俺叔。”张磊冲着张玉滚努了努嘴。

原来,2009年,学校一下子有3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了,这可怎么办?张玉滚像当初的老校长一样犯了难。思来想去,他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身上。

“我叔给我打电话不下五六次,几乎天天打。”一开始,张磊没有答应。“后来,咋下定决心了?”“小时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我是本乡本土人,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没学上。”张磊说。

应承了叔叔,可是咋想办法让女朋友也一起回来呢?“张磊跟我说回家见见老人,把亲事定下来。”余超凤笑着回忆说,“他说老家挺好的,有山有水。我问山多大,他说不大。没想到,跟着他一路回来,越往里走山越高。”

回家第二天,张磊就带着余超凤来到黑虎庙小学。“往里一看,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这个心软的姑娘看得直掉泪。小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留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的石佛寺镇学玉雕手艺,挣钱养家。

转眼5年过去了,2014年春节过后,有个老师调走,张玉滚再次动员张磊回来代几天课,没想到这一“代”就到现在。黑虎庙小学现有教师8人,其中4名是退休返聘的。“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这是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张玉滚在为学生们盛午饭

张玉滚与学生们一起吃午饭

“县里正在尽最大努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逐步提升山区教学质量。还给深山区教师发放津贴,想方设法提高山区教师待遇。”镇平县委书记李显庆说,“让乡村教师更有尊严,有回报、得发展,基层教育才有希望,乡村才能振兴。”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对偏远的山村来说,每一所学校,就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就像一盏灯。火焰虽微,也能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灯光虽弱,却能划破夜空,照亮未来。

山谷中,伫立尖顶山头,但见满山连翘,枝叶舒展,绿意蔓延。黑虎庙小学里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着,仿佛一把燃烧的火炬,永不熄灭……

猜你喜欢
张玉张磊扁担
热喷涂技术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及其工艺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金扁担
表示疯狂的学习
风雨中逆行的抗“疫”巾帼战士——记呼吸科副主任张磊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THE GLOBAL ATTRACTOR FOR A VISCOUS WEAKLY DISSIPATIVE GENERALIZED TWO-COMPONENT µ-HUNTER-SAXTON SYSTEM∗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挑扁担
汪仁斌、张玉设计作品